(自貢市廣播電視臺,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也得到了高效發展,逐漸形成了數字媒體這個重要的產物,數字媒體不僅具有信息化、網絡化的諸多特點,也充分應用了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在各個領域中,數字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聞事業的發展中,傳統媒體堅持內容為王,內容制作的好壞,對傳播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各廣播電視臺加快了媒體融合的步伐,各種數字媒體新技術逐漸在媒體行業得到推廣應用,隨著制作水平的提高,主流媒體新聞在新媒體平臺中點擊率開始迅猛攀升,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加強,對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在新聞制作、傳播方面,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主流媒體特別是地方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生產模式和人員結構大多是在傳統新聞架構下形成的,已不能滿足當前時代的要求。
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快媒體融合的文件政策,為媒體融合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各廣播電視臺對創新改進工作方法和手段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然而,融合實踐卻推進滯緩,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案例還不多見,融合之路步履蹣跚,道阻且長。
(1) 軟硬實力支撐乏力。互聯網的出現,使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事關搶占宣傳思想的文化陣地,占領輿論主戰場的需要。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依然不為過時,優質內容是根基,是新聞的最主要核心。很多時候,內容的表現手段,創新的方式方法,體現了新聞制作能力的高下,而新聞制作水平又直接影響著新聞的傳播力。制作水平和傳播力的提高,需要軟硬實力做支撐,硬件投入需資金加持,軟實力需融媒體復合型人才支撐,但廣電行業創收斷崖式下滑,人才嚴重流失,制約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地方臺,雖高度重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較為突出,加之新技術層出不窮,新舊更迭可謂日新月異,捉襟見肘的投入資金就顯得更為拮據。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高級復合人才難以引進,而內部挖潛,培養全能型新聞人才又無法滿足急需,人才隊伍建設的步伐沒能跟上技術的進步。
(2) 新聞制作水平欠佳。在媒體融合初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將傳統媒體的內容照搬上新媒體,形融而神不融,沒有實質意義的融合,新聞產品缺少吸引力,制作水平不高,費力打造的新媒體矩陣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特別是地方臺,新聞采編人員的轉型不到位,缺乏創新意識,對創新新聞輿論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不足,新聞制作雖然也有亮點閃現,但總體上依然延續傳統模式,無法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
(3) 新聞傳播缺少時效性。由于缺乏深度的媒體融合,新聞制作沒有完全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發,傳播時效滯后,加之有的新聞采編人員媒體融合意識不足,少數記者依然固守傳統媒體思維,對新聞的推送只限于所在欄目,而欄目又有固定的播出時間限制(除重特大新聞插播以外),所以,經常是頭一天的新聞要第二天才能播出,新聞都變成了舊聞,時效性自然就差了。
對于數字媒體,主要指的是應用二進制方式,整理相應的信息,做好詳細記錄,然后,及時傳達出去,屬于一種信息終端,常見的對象為:文字、動畫,以及圖形等。如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媒體新技術對新聞的生產、形態、內容、傳播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將人們的觀感以信息化的方式表達出來,轉化成為具體的數字信息,這對新聞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幫助提升新聞制作水平。由于數字媒體新技術的產生與應用,為傳統媒體培養了一批復合型融媒體人才,互聯網思維得到強化。目前,媒體融合以移動優先為戰略部署,新聞生產發生了變化,新技術讓新聞的生動性得到增強,使受眾獲得良好的觀感體驗,如:綜合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手段的新聞直播成為常態;H5新聞制作手法靈活,音頻、視頻、動畫、用戶交互等大量元素,增強了新聞的生動性。新聞制作水平的提高,讓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提升有了保障。
(2) 切實提高新聞傳播力。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有效推動了新聞業的發展。由于數字技術被充分滲透在新聞傳播中,會使新聞信息的采集、制作與傳播工作變得更加的數字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新聞內容,提升了新聞傳播效果,而且,新媒體矩陣,如微信、微博、網臺、移動客戶端等本身所具有的互動性、廣泛性、更新的快速性,使新聞傳播更為及時,也改變了以往電視新聞單向傳輸的特點,用戶的話語權得到滿足。此外,主流媒體的公共平臺搭建,不僅促進了媒體之間的合作共贏,還讓新聞的傳播力得到加強,如:央視新聞移動平臺“央視新聞+”,吸引了300多家媒體和機構入駐,通過內容的聚合,打造優質內容的航母,擴大了平臺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由此可見,在傳統新聞制作與傳播遇到發展瓶頸的當下,數字媒體的應用與發展,已為新聞行業提供了破解困局的良方和新的發展機遇。
媒體融合需要新技術支撐,各種“黑科技”不停刷新人們的認知,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漸深入,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日益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
(1) 中央廚房成標配。新聞制作水平和傳播力提升需要新技術的支撐,中央廚房逐漸成為了融合的標配,生產流程的再造,實現了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發布和多屏互動,媒體編輯指揮系統發生重大轉型,記者、編輯、主持人角色不再固化,自由切換的模式促使新聞從業人員向融媒體時代的全能型記者轉型,人們發現,主流媒體不再只板著面孔說教,連一本正經的人民日報在網上都變得俏皮起來,中央電視臺也趕潮流有了自己的抖音號,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不僅在傳統媒體上展現,更為生動鮮活的內容產品躍然出現在pc端、手機客戶端、官方微信和微博平臺。
(2) 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新聞結合。2017年阿爾法狗再次戰勝人類世界圍棋冠軍,一時間人工智能、大數據成為街頭熱議話題。其實,人工智能、大數據早已在新聞業得到應用,早在2014年7月,全球最大通訊社美聯社就開始使用機器人撰寫財報新聞;2017年8月8日,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機器人僅用25秒完成新聞寫作,并在震后18分鐘通過多渠道分發。隨著用戶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互聯網的海量內容,用戶注意力分化,為搶占有限的注意力資源,新聞傳播出現基于大數據用戶畫像的個性化推薦,實現精準推送,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率,大家熟悉的今日頭條就是新聞智能化推薦的典型應用,而大數據對新聞制作則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通過人與電腦機器的合作,采用人機協同的新工作方式,新聞價值得以不斷放大,比如,央視在春運期間,利用百度大數據推出“據說春運”特別節目,播報國內春節人口遷徙情況;又如,天津發生氰化鈉爆炸,在數據庫中輸入“氰化鈉”后,一秒鐘就會告訴你全中國氰化鈉產業的分布狀況,氰化鈉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情況也可以在網上輕松百科到,在各大新聞門戶網站,同一新聞,有著不同的報道方向和不同的側重點,用戶輸入關鍵詞,可以搜索到許多關于天津氰化鈉爆炸的不同報道,這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也可以讓用戶從多角度、多層面了解更多的事實真相,如果離開大數據的支持,這些新聞都難以呈現。
(3) VR和AR在新聞中運用。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制作的新聞,刷新了人們對新聞報道的認知。在2017年的重大主題報道中,VR視頻頻頻出現。如:人民網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對盛會進行全程VR直播;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前,廈門日報社制作發布“VR720°全景看廈門”;光明網為迎接十九大召開,上線了VR虛擬體驗“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6年AR首次出現在杭州G20峰會報道中;隨后一年,AR技術應用更為常見,如:央視3?15晚會采用AR技術,展示各種欺詐消費者的騙局內幕;解放軍報社推出了AR讀報系統,將頭版圖片與網站視頻鏈接起來,讓報紙變得生動;杭州日報在十九大宣傳報道中推出AR新聞板塊,實現傳統媒體與AR互動技術的結合。
(4) 無人機和多信道直播云臺提升新聞時效性。無人機的靈活性、適應性和低成本性,讓無人機航拍在新聞拍攝中司空見慣,而空中拍攝帶來的不同視覺,也為受眾呈現出更加真實全面的新聞現場和視覺震撼,相對于傳統直升機的拍攝,無人機起飛時間短,飛行審批手續簡單,拍攝更為方便快捷,一個飛手就能完成拍攝,對提高新聞時效幫助極大。多信道直播云臺是目前新興的全媒體報道單兵設備,現場只需一名記者即可快速完成視頻、全景、VR等內容的同步直播與錄制,還可以通過后臺控制、云存儲及流媒體服務系統,實現PC端、APP以及各大直播平臺的內容分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創新方法手段,強化融合技術學習,培養綜合能力是各媒體急需解決的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提升制作水平和傳播能力,需要積極加入到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行列,以筆者所在單位,自貢市廣播電視臺為例,2012年從建立自貢網絡廣播電視臺先行先試開始,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創新實踐,立足地方臺特點,確定了小投入大產出,移動媒體優先的發展戰略,建立了移動客戶端“看度.自貢”和微信、微博、網臺為一體的新媒體矩陣,以高清化改造為契機,推進制作水平和傳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體現了地方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中,自貢市廣播電視臺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主動學習掌握數字媒體新技術,放手培養年輕人,敢于嘗試,勇于實踐,使廣電行業的新生代得到鍛煉和成長,在媒體融合中,起到了排頭兵的作用,為提升媒體的四個力做出了積極貢獻。
(1) 直播團隊勇挑重擔。2017年,自貢臺在全臺選調了10多名青年技術骨干,組建了網絡直播團隊,目前,網絡直播經過一年的發展,已由最初的單機直播,發展到了如今的多信道云臺直播。截至2018年9月,全臺已完成了上百場次在線直播,問政類、新聞類、社文類直播都有不俗的表現,如:網友關注度極高的《網曝自貢市貢井區某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同步采訪及網絡直播,讓市民第一時間了解事實真相,直播的互動性讓網友的參與度空前高漲,同時,正確引導輿論,化解了輿情,提升了媒體的引導力;在自貢國際恐龍馬拉松比賽中,對體育賽事進行了全程的全媒體直播,實時分發到各直播平臺,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自貢人和馬拉松愛好者及時觀看到比賽的盛況,擴大了媒體的影響力,此外,“看度·自貢”的回放功能,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觀看的需要;在《牧羊女雕塑附近突發火災》的直播中,第一時間報道了災情和救災情況;《鹽都問政》《行風熱線》的全媒體直播不僅提升了輿論監督的力度,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力,還實現了PC端、新聞客戶端及傳統媒體的跨屏同步分發。隨著直播團隊經驗的不斷積累,制作水平的大幅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和傳播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2) 無人機航拍在新聞報道中普及。自2017年起,自貢臺就加大了無人機飛手的培訓力度,無人機航拍實現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的普及。目前,無人機拍攝在新聞現場采訪、專題制作,連線直播中已成為了一種常規應用方式。無人機的輕巧便攜性讓航拍變得容易,使用時裝上螺旋槳即可起飛,其“視覺跟隨”功能讓拍攝擺脫了地形限制,并能輕松進入非安全地帶,如:在突發事件《牧羊女雕塑附近突發火災》的直播中,就利用無人機飛近著火高層樓房,及時捕捉災情發生的狀況和消防官兵的救災情況,保障了記者人身安全;“興趣點環繞”功能完美實現了360度環繞拍攝,對拍攝對象進行全方位展現,給人以全新的視覺體驗。
(3) 入駐公共平臺提升傳播力。重視公共平臺的傳播能力,組織融媒體編輯加強對各平臺的研究分析,強化新聞推送力度,提升了新聞的傳播力,如:入駐中央電視臺的新媒體平臺央視新聞+、四川衛視的移動平臺川觀、企鵝號、頭條號等,通過入駐借力,拓寬了外宣通道,增加了傳播平臺,讓自貢本地的新聞受到更多用戶的關注。
(4) H5新聞成熟面孔。自2017年人民日報軍裝照H5火爆以來,各地媒體競相推出了H5新聞,自貢臺也積極嘗試,在手機客戶端“看度·自貢”中多次運用,如:第18個記者節的宣傳報道、自貢臺汽車展銷會報道、自貢春晚報道、自貢電臺推介會等等。
(5) 巧用短視頻推送。隨著網絡短視頻的火爆,視頻的傳播形態愈來愈被大眾所認可,自貢臺發揮電視媒體的制作優勢,在手機客戶端“看度.自貢”中推出主播秀專欄,打造主流媒體的網紅主持人,并鼓勵播音主持人創建自己的抖音號,發送正面、有趣的短視頻。
在媒體形勢深刻變化的當下,新聞采編人員需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精神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強化融合技術學習,培養綜合能力,從提升新聞制作水平入手,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生產出有深度、有厚度、有廣度的新聞產品,最大限度吸引用戶,占領輿論主陣地,打贏意識形態的主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