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00)
信息時代中新興媒體的出現及快速發展盡管壓縮了傳統大眾媒體生存空間,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的話這也是大眾媒體進行二次發展的戰略機遇。因為隨著媒體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像電視節目這種的傳統大眾媒體只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在當前新媒體營銷普及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基于此,對于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如何才能把控觀眾心理,讓自己的電視節目吸引觀眾眼球,提升自身電視節目質量是擺在眾多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故本文通過相關文獻閱讀總結出若某一電視節目內容較為接地氣,則該電視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就會比較高,因此本文就電視新聞如何在采編工作中做到接地氣進行了研究。
接地氣顧名思義是指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探尋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并在后期的新聞稿件編寫、分析、展示的過程中最大化還原新聞信息的真實性,以老百姓的視角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從而與老百姓產生心理共鳴,進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在老百姓中的受歡迎程度。因為在以往的新聞節目采訪中,多數新聞采編人員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姿態,用所謂的“專業性”理由對老百姓的真實需求不接受、不采納,導致最后新聞節目內容空洞、枯燥,電視新聞節目效果不佳。
一個優秀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應當接地氣,采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不盲目、能充分考慮百姓的需求,做出的節目真正地深入人心。可以說接地氣是衡量一個新聞采編人員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一個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不接地氣,不了解百姓需要,不能夠從百姓角度出發制作節目,其所制作的節目必定是脫離群眾的、不能夠吸引百姓的。高超的采編技能固然重要,但采編人員不能夠單純憑借想象、單純依靠書本的知識去制作節目,而必須走進生活實際,了解大眾需求。因此好的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不是簡單改變采編方法,也不是簡單地提高采編技能,而是要走出辦公室,真正做到接地氣。
(1)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于其在進行新聞事件采訪時從群眾視角觀察和思考問題,進而在同老百姓的采訪交流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做好新聞原始數據的積累,為后期新聞報道的撰寫打下基礎。所以說采編人員只有接地氣,才可以使老百姓感受到這樣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確實在為老百姓辦實事,會辦事而不像之前的新聞采編人員僅僅流于表面形式。因此,采編人員要試著從新聞演播大廳或者工作室里走出來,親身實地去群眾生活場所進行考察,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自身職業修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與群眾交流的過程中真正了解群眾需求,感受群眾訴求,為以后打造精品的電視新聞作品打下基礎。
(2) 接地氣才能有底氣。作為新聞采編人員,其塑造的電視新聞節目質量與觀眾訴求密切相關。所以新聞采編人員要在新聞采編有靈氣的基礎上用動態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問題,要樹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確保新聞事件真實性的基礎上,讓自己的電視新聞節目貼近群眾生活,為自己增加底氣。
(1) 深入群眾生活。電視新聞人員要學會深入群眾生活,在群眾生活的場景中善于發現新聞素材,如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跡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生活閱歷,加強個人對生活的感悟,也有助于自身在細微之處發現真實,報道易于引起群眾反響的新聞事件。因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只有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時播報不同行業中的正能量,才能真正實現接地氣,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2) 會說家常話。新聞采編人員會說家常話是一種典型的接地氣表現。因為,如果在采訪的過程中與被采訪對象通過家鄉話進行交流,被采訪對象會放下心中警惕,以一種較為輕松的狀態與新聞采編人員進行溝通,這樣也有利于其了解到更有價值的新聞心思。所以新聞采編人員在與采編對象進行交流時一定要擺正自身態度,用與他人交朋友的方式博取采編對象的信任感,爭取收集第一手的真實性的新聞信息,這既是對群眾呼聲負責也是新聞采編人員應該具備的基礎職業素養。
(3) 感受百姓情。隨著電視節目種類越來越多,群眾對電視節目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使自己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必備的采編技巧、保持時刻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精神、心懷時刻打造優質新聞作品的信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于細微之處感受百姓情誼,不說空話,專辦實事,讓寫出來的新聞報道被普通大眾拍手叫好,使老百姓真實地感覺到媒體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善意,通過正確輿論引導,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能否在日常的工作中接地氣,直接關系到新聞事件信息收集的質量、采編的水平及新聞節目播出后的市場反應情況。因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從基層做起,通過密切聯系群眾,還原新聞信息真實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