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理工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謠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在人類發展歷程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突發事件網絡謠言具備傳統謠言的特點,同時隨著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這種情況使得謠言出現的頻率大大提高。2018年發生的宜賓暴雨、云南地震、湖北冰雹、六盤水煤礦事故等,我國經歷著諸多突發事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越來越多地承擔著信息傳播的重要作用。突發事件可能是災難也能是契機,如何運用好媒介有效傳播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謠言等負面信息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謠言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技術幫助和新平臺。它使得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于普通謠言,加上互聯網把關人弱化,傳播謠言的人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即可把謠言傳播出去,其中還摻雜著各種危言聳聽的成分,危害人民利益。例如2010年山西一些地區的“地震謠言”致使數百萬人遭受財產和精神損失,其中就是因為通過網絡傳播一些危言聳聽的內容,數百萬居民上街“避難”,個別地區還造成了踩踏事件,對公共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互聯網覆蓋全球打破了謠言傳播的地域限制,多元傳播方式拓寬了網絡謠言的傳播范圍。人的行為受到思維的控制,一種信息越被相信越有變成現實行為的可能,網絡謠言正是利用這一點加劇了社會的恐慌,例如2011年的“搶鹽風波”。受到日本核電站爆炸引發核泄漏的影響,一些居民擔心海水受到核輻射無法再煉海鹽而瘋狂搶購食鹽,引發了社會的恐慌,使得本來脆弱的社會氣氛崩潰,加劇了社會恐慌,危及社會穩定,影響公共安全。
網絡謠言還會不斷破壞社會信用體系,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改革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社會矛盾高發的時期,謠言借助網絡很容易引發社會動蕩。很多這一時期特有的社會問題會受到極大地關注,由于政府權威消息不能打消人民心中的所有疑慮,人民心中存在不安全感,社會也會籠罩著不安的氛圍,網絡謠言放大人們心中的不安,大肆宣傳,破壞社會信用體系。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國家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各個領域。與此同時網絡也逐漸成了民眾的第二生活空間。網絡世界與現實空間重疊滲透。幾乎每次社會不安現象的出現,都有謠言的伴隨。在突發性事件下,各個主體對于謠言的應對共同構成了謠言散布的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技術方面,網絡技術的崛起和迅速普及給網絡謠言以可乘之機,網絡謠言造成的危害隨著技術的發展也被迅速夸大。公民方面,也就是普通受眾,這一類人是信謠傳謠的主力軍。媒體方面,有一些媒體缺乏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對于未經核實的情況隨意散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以下會對幾個層面進行探究。
互聯網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它運行主要是靠信息交換與信息主體間的互動加以實現而不是依靠現實物質。另外我國發展正處于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多發時期,民眾總感到不安與恐慌,而這種感覺又難以通過正規渠道消除,這便給了網絡謠言以可乘之機,同時,自媒體時代網絡環境的快速普及也使網絡成為謠言的集散地。
網絡空間虛擬化、自由度、匿名性、互動性成為了社會矛盾引發網絡謠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網民每日觸網度高且媒介素養較低,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使得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認為主流意見不值得相信,因此形成網絡謠言。造成這一切的正是自媒體時代下迅速發展的網絡。
1.信謠者與傳謠者的從眾、恐慌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論在這里是一個重要理論,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會注意意見氛圍,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派就會大膽表達,若發現該想法和意見很少人支持甚至是反對,那么會選擇沉默甚至放棄自己的觀點。這種心理不斷循環作用,一方的意見長期保持沉默,而對立方觀點由于支持人多而不斷增強,必然形成“一方壓倒另一方”的螺旋式發展狀態。不被孤立是人的本能,網民亦是如此,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沉默或者轉向另一邊,網民在接觸網絡環境的過程中獲知了持主要意見的力量,所以,沉默螺旋理論在網絡謠言傳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網絡謠言在民眾中間開始傳播之后,大多數民眾必然有對謠言抱有相信的態度,進而形成憤怒、批評的態度,成為一種強勢的力量。這時理性的力量已經無力與之抗衡,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沉默螺旋機制作用下作為弱小的一方沉默下去,此時激動、感性的意見成為大多數,而理性卻無人問津。從這個層面來說,網民之外的社會環境已經成為了網民做出自己判斷的重要前提。
2.信謠者與傳謠者的自我放縱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占有不均,使得一部分民眾處于社會底層,那么對生活水平以及機遇期望與獲得存在較大差距,有一種資源被剝奪感。使這部分民眾在心理上對權貴階層產生抵抗排斥情緒,對弱者產生同情心理。
另外,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給網民帶來了一種沒有約束和監管的感受,是一種“自由”的空間。與現實生活相比,在互聯網上每個用戶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現實身份的諸多限制,被賦予更多自主性與平等性。在網絡中交換意見或是發表自己的觀點較少受到現實社會身份和地位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平臺不拒絕任何一種聲音,即便是錯誤的、荒謬的聲音同樣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傳播。網絡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十分有限。整個謠言的傳播的機制并非是由一兩個環節決定的,而是各個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對于網絡謠言的治理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
網絡辟謠平臺也要加強對謠言的核實和處理,提供準確可靠的辟謠信息,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加強用戶對其發布辟謠信息的接收度。社交網絡謠言監管平臺要加強對高轉發量信息的監督,發現謠言即時制止。
政府方面要積極地利用這些第三方辟謠機構,一方面給予這些機構一定的權限和技術支持,積極引導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權威部門的辟謠渠道,提高正規途徑的聲音,加強準確性與權威性。讓民間辟謠機構成為官方辟謠的補充,利用他們第三方的立場和貼近民眾的身份,讓真相通過他們的嘴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披露給民眾,甚至披露一些民眾應知卻不適宜官方出面披露的內容,減輕政府方面受到的民眾的指責,保證自上而下的言論統一。逐步消瓦解謠言,促進大眾的聲音不斷向真相靠攏。
網絡謠言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加強社會控制才是治本之道。公眾的媒介素養直接決定了網絡謠言的傳播效果,所以進行對網絡謠言的社會控制的主要途徑就是要提高公眾的道德和媒介素養,把媒介素養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或者公眾接近、分析、評價各種媒介信息,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公眾提高了媒介素養,可以更好地利用媒介,同時,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可以避免沉迷于媒介提供的信息,成為媒介的盲從者。而提高的公眾媒介素養的方法就是正規的大眾媒體加強對受眾的教育,使之潛移默化地接受,最重要的就是要構建起網絡道德體系。
網絡世界具有虛擬性,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想逃避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理性思維受到壓制,因此在虛擬環境中發泄,獲得滿足。一定程度上,突發事件網絡謠言的傳播已經成為網民的情緒的主要表達方式。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大部分對突發事件進行造謠的人都是有目的的,投個人報復或者情緒不滿等動機。治理突發事件的謠言除了依靠軟性的、道德管理還需要依靠硬性手段實現——加強立法。
立法就是要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穩定,用法律來保障人民的權益,同理,網絡立法正是要維護網絡生態環境,保障網民的正當權利,促進網絡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構建起完整的網絡法律體系。
謠言古就有之,在我國高速發展期、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積累與爆發期更容易成為突發事件網絡謠言產生的導火線。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為網絡謠言的產生、擴散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作為可能是網絡謠言傳播者和接收者之一,每一位網民都應該堅持信息的真實性,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進行核實,核查信源的真實性、可靠性。把網絡謠言限制在一個可防可控可治的范圍內,大大縮小謠言的生存空間,將其對網絡、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政府牽頭,多方努力,勇于對網絡謠言“亮劍”,共建和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