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征
(湖南省吉首市廣播電視臺,湖南 吉首 416000)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生存環境。廣播電視高高在上的媒體姿態,正被新媒體所逐漸弱化。如何在新媒體預警之下,構建新的發展空間,是當前廣播電視媒體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新媒體依托多元性、互動性等優勢,正逐步擠占廣播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其受眾流失、效益下降,面臨發展與生存的雙重壓力,基于此,必須強調廣播電視轉型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的風行,加速了全民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因此,如何緊扣時代發展步伐,以新的發展思維、新的發展角度,適應新環境、謀劃新發展,成為廣播電視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筆者看來,廣播電視在新媒體語境下的轉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展開。
新媒體的沖擊,對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但同時也創設了發展的新空間。特別是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正成為廣播電視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廣播電視的形態轉型,著力點在于將廣播電視的傳統媒體形態,在融合發展中逐步豐富。無論是在媒體內容還是傳播載體方面,都應構建新的媒體形態,推動廣播電視媒體的轉型發展。
首先,角色轉型。新媒體語境之下,廣播電視的媒體角色發生了轉變,更加強調媒體傳播效應的創設,以更好地適應新的媒體環境。廣播電視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等特點,應在轉型發展中,堅持以專業發展為導向,促進跨媒體報道、多媒體語言表達的形式,提高電視廣播的發展水平。此外,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人的能力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全能記者”的角色扮演,成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新時期角色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例如,“央視新聞客戶端”,就是在角色轉型中,通過接地氣的媒體姿態,更好地走進受眾,與受眾形成互動傳播的機制。
其次,載體轉型。廣播電視單一的傳播載體,難以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需求。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強調廣播電視依托新媒體的載體功能,拓展廣播電視的傳播渠道,在互動式傳播構建中,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因此,網絡廣播電視媒體、IPTV、手機電視媒體等的創設,就是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近年來,“三網融合”的推進,促進了廣播電視媒體不再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實現新聞信息的實時播報。以電視節目《跑男》為例,該節目流行于廣播電視媒體,并在網絡新媒體的關注之下,由此創設的移動應用、互動閱讀,正成為新媒體與廣播電視融合發展的重要模式。
廣播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決定了其在傳統媒體環境之中,以“公共媒體”的主體姿態,實現新聞信息的傳播。但隨著受眾市場的日益風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廣播電視媒體要推進主體轉型,由公共媒體向公眾媒體轉型,這是接地氣的轉型發展體現。在互動式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公眾媒體的轉型發展,旨在進一步將廣播電視媒體融入到自媒體時代之中,讓人人成為記者,搭建互動式的傳播環境。因此,主體轉型正成為廣播電視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釋放廣播電視媒體屬性的重要途徑。
首先,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細分媒體內容。廣播電視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媒體姿態的放低,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雙向”傳播模式的實現,讓受眾不再是“你播什么、我看什么”,而是基于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廣播電視節目,讓節目內容滿足不同的受眾需求,提高廣播媒體與手中的互動性,轉變傳統廣播電視僵化、單一的傳播模式。網絡廣播電視平臺的創設,能夠更好地實現多樣化的媒體傳播模式,受眾的媒體需求,能夠基于自我的興趣愛好,突破時間、地域等的限制,以更好地獲得廣播電視新聞信息。
其次,以新媒體的聯姻,促進公眾媒體的生成。當前,廣播電視正與新媒體處于“聯姻”狀態,廣播電視的文化屬性,正從過去的家庭文化模式向社會文化方向轉變,說明廣播電視媒體的主體需要轉型。特別是車載移動電視、手機廣播電視的興起,正轉變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傳播模式,釋放廣播電視的媒體功能。從央視到地方廣播電視臺,都在需求發展的新路徑,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媒體生成。
總而言之,新媒體賦予了媒體行業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面臨發展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正逐步搭建起廣播電視轉型發展的新空間。在本文的探討中,廣播電視的轉型發展,關鍵在于夯實兩個方面的轉型:一是形態轉型:由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為廣播電視提供載體平臺;二是主體轉型:由公共媒體向公眾媒體轉型,在互動式媒體傳播中,提高廣播電視媒體傳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