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魯彬 劉 娜
(1.山東濱州人民廣播電臺,山東 濱州 256603 2.山東無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山東 濱州 256603)
2012年~2016年基礎研究數據顯示,選擇乘坐轎車出行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了40%,并且呈逐年上漲的趨勢,成為百姓出行第一選擇。廣播的車上收聽市場目前來看比較穩定和堅挺。由于廣播具有一聽而過、轉瞬即逝、伴隨性等特點,作為主打新聞資訊的新聞廣播來說,如何讓廣播新聞入耳入心頗具難度。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就如何編排廣播新聞欄目進行簡要分析。
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主流媒體,對報道內容的選擇必須是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基礎上的。不能只為了追求奪人眼球而選擇花邊新聞、血腥、不經核實的新聞。一定要引導聽眾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極的生活態度,傳播社會正能量。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一項就是關于新聞報道的規定。要求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各級新聞報道自然也應該按照八項規定精神執行。近日,筆者所在城市主要領導就對某一期新聞節目提出批評,要求縮減領導參與的會議調研報道,把報道時間留給基層。
時效性表達的是傳播時間與傳播效果的關系,時間差越短,傳播效果就越好。這需要記者付出相當的努力,把握好“新鮮、快速、簡短”等方面的寫作特點。由于廣播多為新聞直播節目,全天十八九個小時播音,所以新聞僅靠自身記者提供是遠遠不夠的,這也需要編輯廣辟信源,選擇新華社、人民日報、本地電視報紙等可靠來源,把自身打造成新聞信息集納平臺。在內容選擇上,除了必要的“四季歌”報道外,要多站在聽眾角度考慮問題,“投其所好”,多關注民生要聞,把握好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要素。“大事要發聲”,國家、省級層面的民生政策,要落地到本地進行細節解讀,全國性事件要注意舉一反三,看看本地有沒有切入角度。
廣播是線性傳播,收聽內容稍縱即逝,無法像報紙、網絡等往復閱讀,也沒有電視、視頻節目的形象直觀,只有聲音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廣播要充分利用聲音的變化來達到新聞節目好聽易懂的目的。
廣播新聞節目的編排,最終要靠廣播符號也就是聲音來體現,如何組合使用好廣播符號,我們在編排廣播新聞節目時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音樂在新聞節目中常常使用有符號標志、開始曲、結束曲、小欄目曲、題頭音樂、間隔或過渡音樂甚至公益廣告,它們往往起到樹立形象、升華主題、掌控聽眾收聽節奏的作用。片花的運用就是對新聞內容的最好調劑,有的新聞節目還會采取對播方式。廈門新聞廣播的新聞節目除了開頭的內容提要外,新聞結束還進行整段節目的內容要點回顧,就是為了彌補廣播線性傳播的劣勢。
一般新聞內容的編排,除了按照新聞重要性來進行之外,編輯還應該根據新聞內容之間的邏輯,尋找內在聯系,進行重組和串聯。整期新聞看似散亂,其實每條新聞之間都有內在的邏輯關系,也就是“形散而意不散”,達到個性化呈現的目的,這需要編輯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以下介紹兩種常見廣播編排模式。
1.波浪式編排模式
在一檔30分鐘的新聞節目中,收聽率往往是逐步攀升的,如果一味按照倒金字塔的模式編排新聞,就會出現聽眾人數越多,但是新聞價值越來越低的情況。從聽眾的收聽習慣來講,必須波浪式地進行新聞刺激,才能不斷鼓勵聽眾堅持聽下去,從而產生盡可能多的興奮點。在全直播類型節目中,很多就廣泛采用的“本臺最新消息”或“本臺記者剛剛發回的報道”這種“辦法”。我們在統籌新聞節目時,就應十分注重新鮮元素的加盟,每個時段的滾動新聞必須有各自的新資訊,在播報過程中,可隨時插入記者的現場報道、現場見聞,以及通訊員和特邀嘉賓提供的信息,力求新聞的快、新和趣味性。還有的廣播新聞打破了新聞的地域界限,按照時政要聞、文體新聞、國際新聞等排列,也值得借鑒。
2.集納式編排模式
為了廣播新聞在收聽上層次分明,很多新聞欄目對時政、民生、服務等內容用小欄目的形式進行了區隔和劃分,以達到聽眾選擇性清晰收聽的效果。比如在河南新鄉臺的《早安新鄉》這個節目中,設置了新聞新鄉、民生新鄉、路況播報、生活服務站、新聞中國、新聞快覽、熱點觀察、網絡熱搜,其中新聞新鄉里面放的是正常新聞節目的時政新聞部分,民生新鄉是民生類新聞,新聞中國是國內新聞。欄目設置明晰,聽眾易于收聽,這種編排方式有利于編輯調配新聞資源,畢竟本地新聞量少,這樣設置可以盡量壓縮時政活動,播發市民實用的新聞。
語言是廣播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適合人們收聽的規范化的口頭語言稱作廣播語言,其要求語言要通俗、簡潔、具體、清晰。這也是廣播語言與報紙語言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由于廣播關鍵的能量通道是作用于人類的聽覺。也只能作用于聽覺,所以對于純消息類稿件,不適合太長篇幅,很多新聞報道在廣播中僅占30到45秒,3分鐘的單條新聞廣播已經是長報道了,這也是為了易于理解。
為了通俗易懂,廣播語言不用概括抽象模糊語言,少用生僻的術語、方言、網絡語言,要善于把專業術語轉化為具體的、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一段話中數字不宜過多,一定選關鍵數字、最能說明問題的數字來使用。
為了提示聽眾重點收聽或吸引聽眾注意力,廣播要善于使用廣播語言的靈活性增強感染力。實際操作中可以使用“播說結合”模式,邊播音邊說新聞,進行新聞點評,實現播讀的個性化。央視著名新聞主持人朱廣權在新聞串詞中就經常進行發揮,用段子的形式進行新聞說明和點評,這使得觀眾經常被評說吸引,從而更加關注新聞內容,具有頗高人氣,也贏得了新聞界“段子手”的稱號。譬如:“春城昆明竟然下起了雪花,這你讓一些死活不肯下雪的北方城市怎么看,還怎么和其他淮河以北的城市打招呼,都抬不起頭。”“霧霾中的北京不再有景色好壞之分,而是顏色深淺之分。”等等。
總之,在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中,無論在內容選擇上,還是形式創新上,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聽眾喜歡聽,不換臺,讓廣播中聲音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使新聞內容能夠更充分更好的到達受眾,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