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龍
(新消息報,寧夏 銀川 750004)
隱性采訪,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暗訪,是媒體新聞采訪方式中的重要一環。這種采訪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暗察私訪,是掌握真實情況的一種特殊手段。如何進一步提高暗訪報道的成功率,促進民生新聞發揮輿論監督功能,有待于新聞工作者的進―步實踐和思考。筆者在新聞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暗訪的經驗和教訓,以供大家參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進行調查暗訪,首要任務便是做“功課”。
可以在百度上查詢和暗訪內容及暗訪對象有關的知識,也可以查詢一些國內外媒體有關此類暗訪的報道,對暗訪對象要心中有數;一般而言,暗訪對象的活動肯定是違法違規或違紀的事情。但到底違反哪條法律法規,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數,做好法律法規的儲備,同時還可以向報料人多請教。一般情況下,報料人往往是行業內的一員。記者要深入調查采訪,就必須要向報料人虛心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甚至讓報料人安排接觸途徑。另外,通過電子地圖了解一下暗訪環境,從而選擇合適的隱蔽拍攝地點。
暗訪過程,就是取證過程,取證就得有取證設備。筆者最常用的暗訪工具是手機,其拍攝和錄音取證比較方便。取證手機要調至飛行模式,以免有人打電話讓錄音或錄像取證突然中斷。另外,在手機取證不方便時,則需要專業的暗訪設備。
另外還要有暗訪行頭和道具。一般情況下,暗訪分“多人暗訪”和“單人獨訪”兩種方式。
(1)多人暗訪。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每個記者都會有不同分工,而且每位記者只擔任其中一個角色。一般情況下,多人暗訪組,根據分工不同,需要準備不同的行頭和道具。2016年5月,我們暗訪了《揭秘“代扣分”黑色利益鏈》一文。我們一共出動了4名記者和兩名實習生,還有一名志愿者,分3組進行暗訪。一組暗中觀察和取證,一組賣分,一組買分。因為我們提前準備了駕駛證,賣分組的暗訪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2)單人暗訪。一般情況下,單人暗訪需要準備兩到三套不同顏色的衣服,而且會根據扮演角色的不同,選擇不同工種的衣服。
比如在進行“醫托”的暗訪時,筆者準備了三套衣服,有帶油漬的民工服、有農民穿的衣服等等,以迷惑暗訪對象。另外,暗訪中使用“方言”也非常重要。容易接近和親近暗訪對象,打消暗訪對方的疑慮。
雖然在暗訪前做好了各項準備,但環境和暗訪對方會隨時變換。因此暗訪時,前期偵查非常有必要。
在一次“醫托”暗訪中,我用了一上午時間,對調查醫院內外及周邊情況作了詳細的偵查。報料人說這些“醫托”只活躍于醫院前的停車場和馬路上。但我還是進兩家醫院的門診詳細觀察了患者排隊就醫情況,看看是否有“可疑人員”在門診、科室或住院部活動。另外,根據報料人介紹這伙“醫托”可能在幾家小診所。我先利用百度地圖查詢這些小診所的具體位置,然而實地逐一核實和確認。在附近“埋伏”,觀察診所內人員活動情況,以及了解診所有無醫療機構資質。同時,還可以通過了解診所上下班時間,判斷分析他們與“醫托”之間是否有聯系。
在暗訪現場或周邊建立“根據地”,與報料人或知情者建立互信關系,及時掌握暗訪對方的活動規律尤為重要,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暗訪時間,還能深入和詳細了解暗訪對方情況。
在上述“醫托”暗訪中,我先與報料人建立了聯系,并打消他的疑慮,讓他為我提供“醫托”的活動時間準確信息,并經過他隨時監控“醫托”在醫院門前的活動,并從中了解到“醫托”的車輛信息,人員數量和男女比例。同時,現場偵查時,報料人向記者逐一介紹了“醫托”年齡、服飾、體貌特征、組織成員和籍貫信息等,以便記者取證時和接觸時“有的放矢”。
在這次采訪中,我還與醫院的幾名護士建立了聯系,由他們隨時提供“醫托”的活動情況,掌握“醫托”們的活動范圍。
通過這幾年的暗訪活動,我大致總結出三種暗訪方式——接觸式、定點觀察式和跟蹤式。
(1)接觸式暗訪。即記者根據暗訪需要,以某種身份與暗訪對方進行直接接觸,并利用暗訪設備獲取新聞素材。接觸式暗訪,可直接了解對方的活動,真實再現新聞現場。這種暗訪方式拿到素材新聞價值更高,可讀性更強,但危險性最大。
如在“醫托”暗訪活動中,我也選擇了接觸式暗訪。我把自己打扮成民工模樣,而且還準備了一份醫療化驗單和CT片,拿著這些道具多次和“醫托”近距離接觸,并從他們眼前走過或停留,以引起“醫托”的注意。
(2)定點觀察式暗訪。這種暗訪活動就是一處或多處固定的隱蔽地點,通過望遠鏡或長焦鏡頭掌握暗訪對象活動情況,并及時準確記錄下他們行騙經過,以此獲取新鮮的新聞素材。
如“醫托”暗訪中,我選擇了兩處固定的拍攝地點。第一次我選擇了醫院的一處公廁,窗戶正好對著樓下“醫托”聚集的停車場,而且還能清楚地觀察醫院對面馬路上500米范圍內的情況。
后來醫院又為我提供一處更加隱蔽的拍攝場所——護士換衣間這次暗訪的大多數照片和視頻就是通過這出“換衣間”拍攝到的。
(3)跟蹤式暗訪。跟蹤式暗訪,也是新聞暗訪常用的方式。一次暗訪活動,這幾種暗訪方式有可能交替進行。
如在2013年,我采寫的《銀川查出萬余公斤泔水油》中,最重要的線索就是通過跟蹤式暗訪發現和獲取的。當時,我們接到線索報料有人在某鎮一處溫棚內利用泔水養豬。但我在暗訪時,發現溫棚內還加工的泔水油,這些泔水油被儲存進大油桶內碼在墻角。根據經驗判斷,這些泔水油可能會被送往別處。于是筆者向報社要了一輛車,停在溫棚外的馬路上連守了3天,終于等到一輛小卡車來拉泔水油。隨后,我們又跟蹤小卡車來到某鎮一村的偏僻院落,發現一處大型泔水油加工窩點。
暗訪要成功,除了必要暗訪前準備和選擇正確的暗訪方式外,暗訪技巧也同樣重要。通過這幾年的暗訪工作,我總結出了這么幾點暗訪技巧。
在暗訪技巧上,記者要善于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盡量讓自己具有親和力,讓對方打消疑慮,消除戒備心理,主動打開“話匣子”。記者可在不經意間拋出問題,讓被采訪對方覺得心甘情愿地回答問題。
2010年我和同事一起暗訪銀川火車站板凳幫時,就采用親近式暗訪法,與火車站一名執勤民警聊天。當時,我們就和執勤民警聊他喜歡的話題,并巧妙地拋出火車站“一票難買”的問題。對方便毫無保留地曝出了一些眼睛看不到的幕后新聞。
有些采訪對象愛慕虛榮,記者可想辦法抬高對方,把對方吹得無所不能。如2012年,筆者在一次采訪黑診所時,發現一家老板喜歡吹牛,而且喜歡聽別人說他醫術高明。于是筆者便將對方吹成神醫。然后,不經意間拋出他的診所有無醫療機構執業資格證和醫師資格證的問題,對方一高興便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了。
有些屬于弱勢群體的,可嘗試采用同情的方式與之溝通。如2009年筆者在老火車站周邊暗訪一伙專門針對老年人提供色情服務群落時,就采用同情和理解的方式與前去享受服務的老年人進行溝通,從而了解到一些獨居的老年男性為何會頻頻光顧這些出租屋的故事。
除上述幾種方式外,還有搭訕式、體驗式和吹牛式等暗訪技巧。
總之,暗訪是指新聞記者由于某種原因而不公開身份的采訪,它是與顯性采訪相對而言的。這種采訪的優點是不會因為記者的采訪而改變采訪對象活動的原貌。由于記者身份的不公開,這種采訪方式能減少采訪障礙和干擾,更容易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事實。但是,這種采訪方式對比顯性采訪,卻也存在著技術門檻高、安全風險大、操作復雜、準備煩瑣等不利因素。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上技巧來揚長避短,發揮暗訪的作用,彰顯新聞調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