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相銘
(佳木斯市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電視新聞的受眾也在不斷流失。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時,渠道是多元化的,方式是多元化的,這增加了受眾的選擇,也分流了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體。對于市級電視臺而言,有效保障電視新聞穩定的受眾群體,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需要正視電視新聞所處的環境,需要正視電視新聞的受眾流失現狀,多措并舉提升電視新聞傳播力。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個媒介競爭的基準點是新聞時效,更是新聞內容。自媒體新聞雖然快速及時,但當受眾發現自媒體信息的可信度不高時,他們便會轉向其他媒介。相比網絡媒體、自媒體等新型媒介,電視媒介在長期的積淀中保持著較高的公信力。基于這種資源優勢和歷史優勢,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應該回歸新聞本源,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做好新聞內容。
電視新聞在報道過程中,應該始終遵循“三貼近”的原則,科學全面地挖掘新聞內涵,有效提升新聞內容的可讀性,保障新聞內容的質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受眾群體不斷流失,新聞內容也參差不齊,為了追求新聞報道時效,電視新聞從業人員不顧新聞真實性,本著先發聲再糾偏的原則,以應對網絡媒體、自媒體以及其他傳統媒體的競爭壓力。但這種“舍本逐末”的方式很難保障電視新聞傳播持久的生命力,也很難讓電視新聞重回巔峰。基于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市級電視新聞傳播力,應該認真做好新聞內容,全面挖掘新聞素材,多方位多角度向受眾展示新聞信息,提升新聞報道的整體價值。
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一個好的新聞選題,能夠獲得非常卓越的報道效果,也能夠提升受眾的整體關注度。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市級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優選新聞選題,結合社會熱點,結合區域熱點,迎合受眾的訴求,不斷提升新聞選題的貼近性與科學性。比如在會議新聞的報道過程中,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絕不能將新聞報道等同于宣傳,而是結合最新的會議內容或者政策內容,結合區域特點,有效進行新聞“落地”,尋找社會中的真實案例,以較小的切入點來進行新聞報道。這種新聞報道方式,也能夠切實提升電視新聞的內容。同時,電視新聞從業人員還應該科學進行新聞采訪活動。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細節是非常關鍵的。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深入挖掘細節,用細節來增強新聞的現場感,用細節來提升受眾的現場感受能力。比如在電視新聞的制作過程中,保留一定的同期聲,讓受眾通過電視屏幕來感受新聞環境和新聞現場。
電視新聞不同于廣播新聞、傳統報紙,電視是圖像和聲音同步傳輸,因此,就電視新聞而言,新聞動態圖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市級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應該重點突出電視新聞畫面,有效突出視覺亮點,科學凝聚受眾的關注度。
電視新聞的采訪活動一般由出鏡記者和攝像記者組成,但一般市級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時,往往將攝像機鏡頭對準了采訪對象,對于采訪對象正在關注的事情,卻缺乏足夠的鏡頭。這就使得受眾在收看電視新聞時,只能夠看到采訪對象的言談舉止,卻無法看到他們正在關注的事情,這本身不利于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因此,在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應該巧妙優化攝像機機位,應該巧妙利用反打鏡頭。反打,主要是指攝像記者在拍攝新聞主體對象時,對主體對象對關注的或者是所面對的方向進行拍攝。比如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在采訪環衛工人時,將鏡頭巧妙地對著垃圾桶、垃圾車,體現他們工作的特色及工作中的勤勉,能夠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的感染力。
對于電視新聞而言,鏡頭語言是一種有聲語言,也是體現新聞內容、體現新聞活動的重要橋梁。市級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采訪活動時,常常面臨這樣的窘境,那就是攝像記者錄制的現場視頻時長較多,但在新聞編輯時卻總感覺鏡頭語言的單一。之所以出現這類問題,就在于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活動的展現鏡頭比較單一,攝像機位比較少。尤其是在會議新聞的報道中,當鏡頭長時間對準某位領導或者某一畫面時,即便新聞內容是比較全面的,但也容易增加受眾的審美疲勞。因此,在電視新聞的采訪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攝像鏡頭的機位,通過高中低等機位來全方位展現新聞活動現場。結合新聞內容的核心,策劃多個不同場景的內容拍攝。
在電視新聞的采訪過程中,攝像記者是非常關鍵的角色,他通過攝像鏡頭來向受眾展示和還原新聞現場。但由于攝像記者的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使得他們在拍攝新聞現場時,往往追求“大而全”,力圖把與新聞內容有關的圖像都拍攝完成,然后由出鏡記者進行后期制作和編輯。攝像記者的這種采訪思路,很難突出電視新聞的特色,也很難構建視覺亮點。因此,提升市級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攝像記者應該積極主動構建視覺亮點,從受眾的角度來挖掘和尋找新聞畫面,實現電視新聞畫面的豐富、動態、直觀。
電視新聞是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的,受眾通過收看電視新聞,能夠看到真實的新聞現場畫面,尤其是一些突發事件,火災現場、地震災害等等。相比大篇幅的同期聲,有的時候一張真實的現場視頻,就足以吸引受眾的關注度。因此,提升市級電視新聞的傳播力,還應該著眼于新聞現場,全面尊重新聞事實。真實的新聞現場能夠有效提升受眾的關注度,也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傳播力。在電視新聞的采訪活動中,出鏡記者和攝像記者應該協同配合,結合新聞內容的核心思想來深入全面挖掘新聞現場,通過真實生動的新聞畫面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比如香港某電視臺拍攝的颶風襲來的電視新聞,新聞畫面中狂風暴雨向城市“進軍”,受眾不僅可以通過電視畫面感受颶風的威力,甚至還可以看到始終牢牢抱著樹的出鏡記者。通過這樣真實客觀的鏡頭語言,能夠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升市級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應該注重臺網融合。作為傳統電視媒體應該積極尋求新媒體的合作,積極建設自身的網絡媒體平臺、自媒體平臺,實現同源新聞的多渠道發布,不斷擴展受眾群體。一方面,市級電視臺可以依托于區域優勢,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體現區域特色,比如開通方言版新聞欄目,通過網絡平臺、自媒體平臺來向本地受眾推送。另一方面,市級電視臺應該加強與受眾的互動,除傳統的連線互動、短信互動外,更要開拓網絡互動,充分了解受眾的需求,提升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貼近性。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高市級電視新聞傳播力應該立足于新聞內容,回歸新聞本源,巧妙借助于攝像機位,真實還原新聞現場,尊重新聞事實,同時更要注重臺網融合,不斷拓展新聞傳播的渠道,全面實現電視臺與受眾的互動,不斷拓展廣泛的受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