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芳
德興市繞二鎮(zhèn)重溪小學 江西上饒 334208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陣地,教師引導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重要場所,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應(yīng)是多樣,不拘一格,適合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得到發(fā)展,這種課堂就是好的。我們每節(jié)課都應(yīng)有變化,有創(chuàng)新。
1.調(diào)一調(diào)。教學課堂不要拘于固定的模式,有時可以變變。教師教學時,多是從課題入手,介紹作者,再學習課文。一次,我在學校上公開課,教學四年級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寫的《生命生命》一課時,簡單導入后,學生質(zhì)疑課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了幾件事,講讀課文第三件靜聽心跳時,我介紹作者杏林子,聽了我介紹,學生一下子被感動了。剛有點分神的學生,又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生發(fā)言討論,有一定的深度,這堂課上得非常成功,效果奇好。聽課的教師們都不得不叫好。
2.換一換。教學形式多樣,根據(jù)不同課文選擇適合的方法,課堂有新意,學生也樂學。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預習,我突然拋出“為什么說他們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學生們興致高了,紛紛談自己的理解,互相探討起來。我適時指導學生要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學生最終達成:父親了不起,說父親了不起,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哭喊過后,便絕望地離開了。”而這位父親一直不停地挖掘。人們勸阻他,“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他便埋頭接著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為了兒子,決不放棄,實現(xiàn)對兒子的承諾。多么堅忍不拔、決不放棄的父親!多么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說兒子了不起,說兒子了不起是因為兒子是雖處在絕境也充滿希望,相信父親回到來,他鼓勵同學求生,獲救時,把安全先給了同學。把課文的主旨提出,從中心教學,學生很快地理解了主旨,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在學生的自主,探討中實現(xiàn)了。
3.教室外上課。孩子閱讀書本語言,理解語言,建立意象,發(fā)展思維。雖然現(xiàn)在科學技術(shù),通過視頻和圖片直觀地幫助學生,但終古人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我們要創(chuàng)新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學生坐在教室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干擾少,學習快速高效。可對于生活積累較少的小學生來說,只能是紙上到頭腦,簡單地被接受,思想少。怎樣讓課堂活起來 ,充滿生機?教學《趙州橋》一課時,我在學生預習后,將學生帶到重溪大橋。重溪大橋是建于六十年代的兩洞(孔)石塊拱橋,每洞跨度20米,主洞兩側(cè)分別有個耳洞,橋長60多米。橋拱跨度沒有趙州橋長,壯觀。但設(shè)計大同小異。學生一看到橋,就好奇地問為什么建八個耳洞?看過洪水的同學說水很大時,耳洞也流水的。也有同學說橋為什么建 拱形?問題多的很,學生們試著解答,爭論不休。我請學生打開書,讀一讀《趙州橋》,學生解決了不少問題,了解了橋的設(shè)計之巧,勞動人民的智慧,課文的學習,也由此為突破口,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現(xiàn)場就討論課文,我只做了一些點撥,就學習完,課后檢查效果非常不錯。
我們語文教學,可以利用資源,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教學,平常的事物走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一些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我讓學生走出教室上課。
4.學生動手畫一畫。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簡潔,優(yōu)美,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相對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作者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把美麗的事物寫成文章,展示給人們一個美麗的意象,讓人閱讀,讓人想象。學生閱讀時,怎樣構(gòu)建意象,充分理解。許多教師認為用多媒體呈現(xiàn)更好。我認為這樣會阻撓學生思維發(fā)展,不利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限制學生的想象。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把語言描述轉(zhuǎn)為具體的形象。促進學生理解。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畫彎曲傾斜的隧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得各種各樣,千姿百態(tài),反映出學生的理解:有的過斜,有的筆直,……教師歸納,表揚畫得好的學生,也糾正一些學生的畫法以,并要求學生閱讀中經(jīng)常畫一畫,把美術(shù)用到語文學習中來,也人用語言描述畫面。學習《詹天佑》一課,學生朗讀了,動手畫示意圖很快理解了: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中部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
語文教學是藝術(shù),是一門實踐藝術(shù),面對著不同的對象,不能一層不變,應(yīng)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學生新奇不俗,課堂變化不亂,師生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