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非
西安市臨潼區新市初級中學 陜西西安 710605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教育,尤為基礎教育也是如此。它作為知識經濟的排頭兵,也步入一個新時代;行業主要矛盾也已發生了“更新的變化和提升”。破解“不平衡”、彌補“不充分”已是擺在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質量面前的主攻目標和主要任務。對此,筆者談及如下:
1.教育新模式就是新內涵
自國際性、全民性素質教育的概念出臺以后,各國都在積極探究構建模式和運行模式,中國也不例外。經過了幾年的倡導、宣傳、探究、實踐和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便有層次性的在模式構成和內容構成上形成了一個質的飛躍,并逐步被人們所認識。這也是一大成功!
2.教育新要求就是新內涵
關于這一點,黨的教育方針已給出了明確答案: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人才目標要求。
3.教育新矛盾就是新內涵
學生在素質教育新平臺上,對“美好未來”的新需求同教育教學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主客觀上就構成了基礎教育發展的新矛盾。也就是說,抓住了基礎教育“新需求”“新供給”和“新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基礎教育主要矛盾,也就算抓住了發展和提高的根本。
具體而言,基礎教育新型矛盾,就是學生日益增長的自我發展需求,全面提高需求,成功成才需求,創新引領需求,展現自我需求,公平公正需求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雖然國家和地方各級都在不平衡問題上花了大力氣,也取得了成效,但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具有長期性和深遠性。
更進一步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成功成才需求。雖然,這種目標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和層次性,但這種客觀需求很珍貴,而且他們也會去爭取的。但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這種來自學生一面的客觀需求在求知求能道路上卻遇到了“有限助力”的限制。這種限制,一是來自宏觀、微觀方面在意向、研發力度與投入力度上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二是來自教師這個教學主導者一方的成功成才理念和非均衡投入上;三是來自學生一方的主客觀因素和積極性大小上。
4.教育新機制就是新內涵
(1)管理機制傾向機制化管理,包括政策、法律、紀律、制度、規劃、方案等具有明顯優勢。
(2)人文引領和人文督評具有長遠性和根本性。
(3)運作機制靈活多樣,“互動”模式充滿活力。上下互動,學校-家庭-社會互動,師師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已不足為奇,但這些都是好的格局。
(4)質量督評到位,發現問題絕不放過。總杠桿構成科技涵量和人文涵量要高。
學校教育新時代的新任務就是:
1.把握時代脈絡,更新教育設施,優化教育環境,創設育人環境。
2.是全面提升、整齊推進,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寬松環境和優質服務的時代。
3.是全面提升和個性培養有機相長的時代。
4.是依靠機制化運作和服務型管理來有效推動教育教學過程的時代。
5.構建更新“質評”模式和人才模式,使能者上、庸者讓,勤者勞,懦者退。
6.優化“量化過程”,抓好“形成過程”。
7.構建人才選用新平臺,教育教學“互動”新平臺,責任擔當新平臺,責任追究新平臺。
8.設立“進步獎”,政策、機制、法規、管理、責權利搭配和追究制等方面形成科學化動作模式,力破教育“不平衡”和教學“不充分”現象。
“不平衡”“不充分”現象解析:
一是區域性“不平衡”。形成原因主要有:(1)歷史性人才缺失,資源有限,條件難許,人心向好,好處爭留,繼而形成“近水樓臺先登月”現象,似乎誰也改變不了。(2)現實性因素:城鄉差別仍很大,鄉鄉差別也不小,但“人心向好”和“人心向優”的欲望/愿望卻依然存在。對此,國家也形成了一系列人才流動模式,尤其是對新分配的大學生提出了農村教育服務的要求,并對在職中青年教師也提出了支教要求。這樣做,雖然在主客觀上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真正要解決問題還得“留人又留心”。
二是教學投入“不平衡”。表現方式主要有:有關系的、有能力的領導干部都不愿到差校弱校去任職;有能力的教師多半不想帶差班和弱班;有追求的教師又有多少人自去帶“所謂的差生”呢?
作為任職、任教人員都沒有“帶差”和“幫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待差”要充分還有著落嗎?回答是否定的。
怎么辦?一要抓人抓素養,二要重構人才流動模式,三要抓好質評和晉級,四要重視引導和驅動。
綜上所述,不管是領導干部,還是廣大教師,甚至廣大學生和家長都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和“美好教育”的。他們的奔上、從上心理就是常規心理,誰也不能說“有問題”。但如果我們站在素質教育的平臺上加一認知就會發現:不愿去“差”處的領導干部和教師,似乎在心靈深處還缺了點“什么”。既然缺了點“什么”,那么一方面自己先要吃“補藥”,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乃至政府部門就得來點“硬”的。這個“硬”不是“不科學”“不合理”,而是“政策傾斜”“待遇傾斜”,使教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也能收到調動“向往性”和“積極性”的作用。
教育市場構筑好了,人力資源調配好了,“不平衡”和“不充分”現象才能破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