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合
忻城縣新圩鄉中心小學 廣西來賓 546209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生整個數學學習生涯的奠基階段,也是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階段。雖然近來年,國家對于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與城市教育相比較,農村教育軟硬件上仍存在有差距,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動腦,把數學這門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課程,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的成效。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相比于其他學科,學習起來更為困難、枯燥,要求具有較強的發散性、邏輯性。而通過生活化教學,則能使此種現象得到極大改變,教師能夠借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際案例,用學生的思維方式考慮,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使他們體驗到數學所具備的趣味性,進而調動起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漸漸愛上數學這門學科。
數學知識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它具有廣泛的應用性[1]。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關注于數學的邏輯性、抽象性,那么在教完之后,學生根本不能在生活中進行運用,數學學習也就喪失了其本該具有的價值。當教師所講述的知識源自于生活,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細心收集、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把這些問題和數學思想方法、所學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學生便會漸漸形成數學應用的意識、能力。
要想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教師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因為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執行者。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努力創設與學生內心世界、生活實際符合的具有樂趣和活力的課堂,轉變以往偏重知識傳授,輕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觀念。平時多關注、留意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現象,將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教學資源有效挖掘出來,把握生活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以此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例如,學生每日的活動,基本都有著固定的時間,如起床、吃飯、上課、休息等,而對這些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就需要鐘表,這就與“認識鐘表”一課中的知識點存在相通處。為此,教師在展開這一課教學的時候,可先讓學生將自身每日的作息時間表列出,隨后再提問學生:“你安排作息時間是利用什么呢?”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回答到“鐘表”,這時候教師就可進一步提問到:“同學們想要讓自身的作息時間安排更合理嗎?”學生們對這一問題都積極回應,“想要”。“要想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就要求我們會使用鐘表”,如此一來就自然過渡到新課“認識鐘表”的學習中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現代農村小學課堂上,應讓學生感受到愉悅,將學習的過程當作一個玩耍、豐富生活的過程。而生活中常見的內容,都易于學生們的接受、消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隨著國家近來年,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為農村中小學分批次投放了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借助于這些設備較大程度上幫助了教師生活化情境地創設[2]。除此之外,還應對課本內容做深入挖掘,在課本的寬度和深度上進行補充,或是重組創造,使其能與生活實際真正相聯。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節內容時,筆者設計了“買彩票”和“彩票中獎”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有的說一定能中獎、有的說不可能、有的則說可能。通過課堂上同學間的熱烈交流、討論,學生們漸漸理解了,產生“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種情況的條件,及各自的不確定性。通過這樣設計,使得干巴巴的學習過程,變得趣味十足,通過興趣盎然的一次買彩票經歷,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及其形成的過程。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要想實現生活化,除了確保教學內容貼近實際生活,課堂的練習設計也需堅持生活化。在設計課堂習題的時候,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還要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例如,張大爺買黃瓜賺了12.5元,賣土豆賺了15.6元,賣青椒賺了20.5元,請問賣青椒比土豆多賺了多少?賣土豆和黃瓜一共賺了多少呢?在分析了題目之后,很容易學生就計算出,賣青椒比土豆多賺了20.5-15.6=4.9元;賣土豆和黃瓜一共賺了15.6+12.5=28.1元。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用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法的時候,時常出現將末尾數對齊的情況,這是以往整數加法知識的影響所致。這時候,教師就應讓學生對元角分的知識進行回憶,引導他們計算時,將相同數位對齊。
總之,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想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成效,需要教師對各種可行的教學方法做有效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們從死記硬背數學知識的傳統教育牢籠中解救出來,帶領學生感受數學所散發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注入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