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岳
岳陽縣新開鎮龍灣小學 湖南岳陽 414113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充當“聆聽者”,教學不講究方法和策略,只是枯燥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從而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從而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才能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小學數學課本上的題材大多數是來自于生活的,其中的情境絕大部分是學生中所接觸到的,所感受的生活。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還原教學情境的方式來活躍課堂內的氣氛,不僅拉近了知識理論和生活距離,還提升了數學教學趣味。我們可以適當把教學情境與之日常生活情境相結合,構建日常生活情景,并代入相關的數學知識上的運用,從而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記住教學知識。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些藥片,小刀、筆、紙等,然后讓學生扮演病人吃藥,模擬吃藥的情景,老師對學生說:“這個白色的藥片,一天三次,一次1/2片,這個黃色的藥片一天吃三次,1次1/3片,請小朋友把一次該吃的藥放在白紙上。”這時,小朋友就會通過對分數的認識,把白色藥片平均切成兩塊,把黃色藥片平均切成3塊,放在白紙上。這樣能有效的促使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分數的知識。因此,通過在趣味的模仿情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自主結合日常時候中的所聞所見,在不知不覺中把所學所用的知識點運用到生活,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增強生活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增加知識點理解與掌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學習中不能單單靠著理解和短暫的記憶,動手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上的實踐動手環節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有效掌握知識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自然而然的掌握知識。例如,在講解“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容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比一比、量一量等操作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通過動手制作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周長的概覽,得出“周長是所有的邊長相加起來”,接著,以拓展學生思維,提問“有沒有發現什么可以簡便的方法得出周長?”這時候,學生就會通過思考,得出:“正方形是四個邊長都是相等的,因此四邊形的周長就是邊長乘以4”,這時候,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從而得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式:長加寬乘以二的計算方式,這樣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可以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課堂的交流必不可少,交流互動可以讓課堂氛圍更融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從而真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當然,課堂的交流互動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授過程中多進行創新。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對班級進行分組,并且通過各種有效方式來促進各組之間學習積極性。在分組合作的學習中,使得學生們在合作間變得更加的團結友愛,同時各小組又形成你追我趕,誰也不服誰的學習氛圍。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保證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使得他們可以在相互的思維碰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數學課堂只一味地為學生解答問題、講解問題,學生完全體會不到數學魅力的。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多多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而不只是知識灌輸。自主學習是學生在熱愛數學、喜歡數學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進度,自己對數學進行預習、復習等一系列的自主學習過程,也是學生主動體驗數學的過程。而且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有邏輯性、有抽象思維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提高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課堂的效率。
綜上所述,通過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的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與研究,使得學數學課堂才能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激發了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增強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讓小學生收獲知識,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