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萍
質量是一切事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命與根基,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其質量是決定科技期刊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科技期刊的質量由很多因素組成,主要包括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出版質量等,其中,學術質量是根本,編校質量是關鍵,出版質量是保障。鑒于此,本文從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出版質量出發,探討與思考提升科技期刊質量的途徑。
在科技期刊整體質量建設中,學術質量是決定科技期刊能否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期刊的靈魂與生命線。
常言道,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在當今期刊種類繁多、魚龍混雜的時代,要想提高刊物質量,首先要有充足的稿源,只有稿源充足,才能從眾多稿件中選取優秀文章,說不定還可以優中選優[1]。要想擁有充足的優質稿源,就要充分發揮各種渠道的作用,做好組稿與約稿工作,可以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作用,可以擴大網上的宣傳力度,可以預約基金項目、科研專題文章,可以和本行業專家建立聯系,充分挖掘審稿專家的優勢資源,可以參加行業會議及研討活動等,及時捕捉各種稿源信息[1]。
提高編輯能動性,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寬來稿渠道,獲得充足優質稿源。要拓寬稿件的來源渠道,尤其是要獲得充足的優質稿源,閉門辦刊是不行的,必須擴展作者隊伍,與專家、學者保持聯系,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爭取到與業內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組稿和約稿工作。也只有充分調動編輯人員的積極性,加強編輯與作者、專家、學者的互動,加強期刊本身的宣傳,以吸引更好更多的稿件,才能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實現科技期刊的跨越式發展[2]。
審稿工作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和控制期刊質量的手段,是維護刊物專業性和權威性的重要保證。目前,由編輯初審、外審(專家評審)和主編或編委會終審組成的三級審稿制度,是科技期刊審稿的國際慣例,也是我國科技期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初審,是保證科技期刊學術水平的“第一道關口”,初審質量往往是決定下一步審稿質量的關鍵,也是遏制審稿失范、提高稿件質量的關鍵[3]。初審是主題相關性審查,對稿件依據期刊辦刊宗旨和選題范圍、論文的科學性和學術道德、論文行文質量、規范化、標準化等幾方面做初步定性的篩選,從源頭上判斷收稿是否符合本刊的辦刊宗旨和刊發范圍,判斷來稿的學術水平和寫作水平[3-4]。對不符合本刊辦刊宗旨或者達不到刊發的來稿,要及時退回作者,節省審稿資源,對于符合本刊辦刊宗旨或者達到刊發的來稿,編輯在送審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恰當的審稿專家,使得送審工作更加有效,縮短稿件處理時滯。
外審,也稱專家評審,能夠對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方法的先進性和學術的規范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既是對作者研究成果評議和論證的過程,也是同一領域內科研工作者相互交流的常規和有效途徑,是審稿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外審有助于終審對稿件做出正確的處理,對決定稿件的取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幫助編輯進一步了解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指出論文的差錯和不足,給作者提出更加詳細的修改意見,使論文得以完善和提高[3-4]。一般情況下,外審施行雙盲審制度,既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又保證了刊物的稿件質量,有效避免人情稿和關系稿。對論文既有整體評價,又有相當細致的修改意見,是一種最理想的審稿制度,不僅可以有助于作者提升,并且稿件一旦刊發,也可以顯著提升期刊的質量[4]。
終審,是期刊稿件三審制度中的最終環節,也是決定刊物質量的最根本部分。主編或者編委會應根據初審及審稿專家意見,結合自身閱讀稿件,提出稿件能夠錄用的決定性意見。在終審環節中,要對稿件進行科學性判讀,對稿件中處理方法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及可靠性進行判讀和評價,提出進一步完善和修改的意見[4]。
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科技期刊整體質量的好壞,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編輯是科技期刊編校的核心關鍵,編輯只有在編輯工作中嚴格審慎地工作,才能保證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編校。為保證編校質量,編輯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需要具有除害、敬業、厚德和求是的“啄木鳥精神”[5]:除害是本質,能夠策劃組織高質量的原創論文,消除編校差錯;敬業是特征,要專心致力于本職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厚德是品格,做修養深厚之人,工作中不拈輕怕重,不逃避責任,自覺選擇細致的工作模式,逐字逐句審査,不放過一個符號、一個概念,仔細琢磨作者的寫作意圖,指出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修改建議,引導作者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求是是境界,要能發現和糾正各種學術問題和編校差錯。
此外,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專業嗅覺是做好編輯工作的必備條件[6]。專業性較強的科技期刊編輯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對文稿所涉及領域的發展動態、前沿信息及當代熱點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提高處理稿件的能力。編輯工作者應該不斷學習、熟悉、識別專業領域內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與新方法,以適應形勢發展對編輯工作的新要求。作為編輯,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并參加相關培訓,深入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并經常向相關學術領域高水平的專家請教,增長業務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編輯工作者應該不斷進步和學習,要盡可能地去挖掘新思路、新觀點,把最新、最有用的知識傳遞給讀者。
標準化和規范化是衡量科技期刊全面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科技期刊在保證學術質量的前提下,編排格式的標準化、規范化對科技期刊質量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7]。
作為科學技術信息的載體和信息源,科技期刊需要特別注重標準化與規范化。科技期刊編輯需要按照《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文摘編寫規則》《量和單程》《標點符號用法》《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相關標準規范對稿件進行精加工,保證稿件內容符合各種標準規范[8]。
在嚴格執行國家標準的前提下,編輯部也要結合自己的編輯實踐和實際情況,從期刊的封面設計、目次頁、版面編排、期刊正文中各種量、公式和圖表等各個方面,制定本刊的編輯規則或規范,使編輯活動更加趨于程序化、標準化和規范化[9]。
科技期刊出版質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校對的手段來實現的,要嚴格制定“三校一通”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10]。一校是基礎,要求消滅多、漏、倒、錯字和串行串段,核對圖、表正倒及位置,檢查版式的標題、表題、圖題的序號與字型字號,核對腳注、參考文獻等,以及摘要、關鍵詞、英文題目等是否與正文、中文一致。二校是對一校的補充和繼續,重點校正圖形、錯別字和易混的字、外文字母的大小寫、正斜體以及各種一校的筆誤,糾正公式、方程式的位置,檢查行距、字距,統一各級標題的字體、字號等。三校是最后校改的把關,要統觀全局,全面檢查校對封面、封二、封三、封四、扉頁、版權頁、目次頁以及附錄、參考文獻、插圖、頁碼、刊脊等是否有錯,并統一整體格式與版式。為了保證質量,最后還要通讀,校改一二三校中所發現的易漏或易忽略的錯誤,以及期刊的全部內容及其版式、整體設計等。另外,在期刊印刷出版前,編者還要主動檢查編輯出版質量狀況,核對錯誤的多少,使其不斷臻于完善。
此外,還應加強審校工作,主要是為了避免稿件編輯加工過程中人為因素導致的問題與疏漏,可采取編輯之間的交互審校方式,每篇稿件責任編輯編校后,其余編輯進行審校,做到知識互補[8]。
科技期刊的質量由很多因素組成,其中學術質量與編校質量是重中之重,出版質量也不容忽視,應重點提高這些方面的質量,以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的途徑多種多樣,建議從多渠道拓寬稿源、嚴格把關審稿質量、提升編輯素質與業務知識技能、貫徹落實編輯標準與規范、嚴格控制出版質量幾個方面來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杜能鋼.科技期刊質量提高策略探究[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4):176-178.
[2]張培虎,孫占鋒.科技期利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提升途徑[J].科技信息,2012(30):109-110.
[3]劉鋼.從審讀加工實踐看科技期刊質量控制[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11-22(006).
[4]房蕊,高崇升,李晶.淺論三審制度對學術型農業科技期刊質量控制的作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4):160-162.
[5]劉德敏,龐立,張瑋,等.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啄木鳥精神”[J].編輯學報,2014,26(Sup.1):S84-S86.
[6]王綠.論科技期刊編輯素質組成[J].科技視界,2016(3):82,77.
[7]楊新玲.科技期刊必須認真執行國家標準和規范[J].編輯學報,2014,26(Sup.1):S142-S143.
[8]夏金鳳.關于科技期刊質量影響因素的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4,21(8):322,324.
[9]李興昌.科技論文的規范表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456.
[10]王新奇.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的途徑研究[J].唐都學刊,2012,28(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