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男
意大利美學家索菲·羅蘭曾經說過:在諸多社會領域中,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只有一把,就是修養。沿用到文學作品的生產過程中同樣適用。一名合格的或者說優秀的文學編輯,需要具備良好的審美修養,只有具有藝術家品格的文學編輯才能篩選出好的對大眾有用的文學作品。因此,文學編輯作為作家和讀者的“中介”機構,要求編輯必須具備特殊的審美意識,并能引導讀者去發現文學作品的美感。
在當前的文學編輯工作中,編輯作為活動的實施主體,其所篩選和生產的文學作品實際上是編輯人員自身審美觀念的一種體現和再潤色,以使其滿足文學作品的審美要素,最終實現其文學價值的目的。通俗來講,編輯活動就是文學編輯將其自身的精神和審美意識通過文學作品的方式做了“物化處理”,而其中的處理和潤色不過是一種美感的實現途徑而已。實際上,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的強弱是體現其對文學作品和出版物進行裝飾能力的高低。其中,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然有著較強的傳播性和教育性。對于新時期的讀者來說,他們更加注重文學作品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及給內心精神世界帶來的共鳴。因此,對于現代文學作品來說,文學編輯在活動中必須注重自身審美意識的培養,賦予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盡可能地提升作品中人物及圖書版式等的協調性和美感。
在我國早期的著作中曾經提出了這樣的設計理念,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時至今日,這種設計理念在新時期文學作品的編輯工作中同樣適用。即要求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必須具有系統性,始終將審美意識融入文學編輯活動的全過程中去,只有編輯內容達到了審美意識的標準,才意味著創造出了好的文學作品,在帶給讀者良好的精神體驗的同時,也能使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得以真正體現。
時代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嬗變。同樣,對作為思想引導者的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除了要體現良好的文學價值外,還必須是和諧健康、充滿美感的。這就要求文學編輯在審美活動中,必須樹立好真和美兩者的關系,了解其審美規律。其實現途徑包括:第一,文學編輯應對自身主體意識有清醒的把握。身為一名文學編輯,必須將作品的主體意識和讀者的社會需求意識都有準確地把握,以此來為具體的編輯活動提供指導,明確自身責任。第二,探明審美客體的內容和形式是否符合與物的客觀發展規律,文學編輯必須對其有清醒的認知。第三,理順善與美兩者間的關系。無論文學作品還是其他,善與美都是互為關聯的,中國自古就有以善為美的良訓。但需要認清的是:美的體現并非只有善這一種,特別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往往人們的善都帶有某種功利性,而美與功利性的關系則并不那么直接和密切。因此,承擔著傳播精神文明和滿足讀者審美需求重大責任的文學編輯來說,其實踐活動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文學作品的方式來展現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生活感受的表達。因此,文學編輯在實踐活動進行之前,必須加大對作品審美規律的探尋工作,以提升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對于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的提升,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提升讀者的審美情趣,解放身心方面具有重要要義。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將具有愉悅讀者身心、引發情感共鳴、潛移默化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文學作品實際上是精神文明的一種傳播載體,同樣也是傳遞作者和文學編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途徑。而文學編輯自身審美意識的正確與否,將會給作者的審美觀念帶來直接影響,同時也在讀者價值觀念引導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不斷提升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的準確性,用以正確地引導其審美活動不斷朝著準確、健康的方向發展,最終使讀者在閱讀中遵從美的規律,去發現和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眾所周知,人的意識形態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樣,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對其實踐活動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為了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大潮中更好地適應審美規律,篩選出更多的高質量文學作品,文學編輯從業人員應積極在培養審美意識和創新審美個性上下功夫。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對于新時期的文學編輯來說,除了要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外,審美實踐活動還必須與客觀藝術規律相一致。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文學編輯應注重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在實踐活動中牢記自己是藝術工作者,并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在提升自我品格的同時,也要積極塑造作品的正能量,積極傳播正確的審美觀,始終告誡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為一名文學編輯,其審美意識是由多方面組成,包括思想水平、藝術眼光和實操能力等幾方面。可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學編輯,除了要加強對文學審美相關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外,還必須具備超強的審美意識的踐行能力,即必須具有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思想意識形態,同時還要做到知行合一,能將自己所學理論知識準確的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以切實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所謂審美能力,就是審美活動中的觀察力,對美的敏感性和鑒賞力。當前網絡信息爆炸的新時期,傳媒業發展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人們對美感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角度也出現了變化。但無論怎樣發展,美的本質都不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文學編輯要想提升自己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能力素養,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并善于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并積極從作者的文學作品中找出美的代表,然后利用自己的所學和實踐經驗,來提升作品的美感,引導讀者去發現審美角度,同時也讓自己在發現、引導和應用美感的過程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早期,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曾強調,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知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知道實踐,以實現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目的。由此不難發現,實踐的過程就是發現和創造美感的過程,同樣也是對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的一種檢驗。換言之,審美編輯要想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素養,就必須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因為只有具備審美需求的人,才更善于發現美感,也唯有此,才能使得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更具有可操作性。
美的形式多種多樣,對于文學作品來說,主要體現在內容和結構形式兩方面,也就是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形象和敘述角度,這些均是作品美感的體現。而文學編輯對作品的篩選和審視,其實也是文學作品美感發現和作品精神再創造的過程,其包裝和改進過程就是審美意識活動的過程。而一部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的體現,則應包括內容和形式兩部分,兩者是必不可分的。文學編輯要想發現某部作品的閃光點,就必須有較強的審美意識,具有慧眼獨具的審美敏感性,而文學編輯審美意識到底有多強,主要由他的思想所達到的社會視角與藝術高度所決定的,同時也離不開其對作家所呈現作品的理解程度。他們其實就是比廣大讀者更早一步接觸作者作品的人,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決定著一部作品的生與死,其文學素養和審美意識的高低同樣也決定著作品的含金量。因此,對于文學編輯來說,具備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和時代思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之一,這些基本素養對于培養和提升文學編輯審美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審美標準都各有不同,但是人們對審美過程和結果的享受追求卻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發展新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對精神追求的日益看重,人們對審美意識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基于此,文學編輯更應加強自身審美意識和審美修養的培養,看透美的本質,善于利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時代性思維相結合的方法來對現代藝術作品的真實美感進行準確判斷,并通過審美能力的提升來展現作品的藝術美感,進而提升作品的文學價值、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以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不斷相應增強全民文化自信的時代新號召。
【參考文獻】
[1]蘇迎.淺談文學編輯如何強化審美意識[J].傳播與版權,2017(1):57-58.
[2]殷憲力.新時期文學觀念的演變及思考——以幾本文學理論教材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8):16-18.
[3]劉玉蘭.簡論當代文學編輯的審美意識[J].作家,2010(18):127-128.
[4]秦詠梅.新時期文學審美本質論的提出與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5]童慶炳.新時期文學審美特征論及其意義[J].文學評論,2006(1):64-74.
[6]王文莉.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縱橫[J].雞西大學學報,2006(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