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遙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廣泛深入,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和出版“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圖書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圖書“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中國形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文化“走出去”不善于國際表達,一直是制約圖書走出去的重要問題,翻譯對圖書走出去至關重要,要培養自己的高素質多語種翻譯人才,為圖書走出去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近年來,雖然我國版權貿易整體貿易量持續增長,但是仍然存在著貿易逆差顯著的問題。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最新全國版權貿易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引進圖書版權15458種,共輸出圖書版權7998種,引進與輸出比例約為1.93∶1,已初步達到《關于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中設定的“力爭到‘十二五’末,版權引進與輸出比例降至2∶1,力爭持平”的目標。
從版權引進來源地來看,西方國家占據主導地位,2015年我國從英、美兩國共計引進圖書版權7517種,約占引進版權總數的50%;而另一方面,2015年共計向英、美兩國輸出圖書版權1433種,僅占輸出版權的0.18%,版權輸出地主要還是集中在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與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圖書版權貿易中,我國的貿易逆差更加明顯。仍以2015年為例,我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840種,向美國輸出圖書版權887種,引進與輸出比例高達5.46∶1;我國從英國引進圖書版權2677種,向英國輸出圖書版權僅546種,引進與輸出比例高達4.90∶1。
造成上述圖書版權貿易現狀的原因,語言障礙是其中之一,而翻譯瓶頸又是造成語言障礙的主要因素。
以英語為例,圖書推廣到英語國家,翻譯難度比較大。目前,考慮到合適的翻譯人員不易尋求且翻譯成本較高,國外出版社一般傾向于讓國內出版社直接提供翻譯好的英文版圖書。這就要求國內出版社首先解決英文翻譯問題,使英文譯本滿足版權輸出地的出版要求。翻譯不是字對字的單純轉換,能否將讀者對象、詞義理解、表達習慣等因素融會貫通,決定了翻譯質量的優劣。以下結合實際工作中的例子,進行詳細闡述。
翻譯時,首先要明確輸出版權的圖書的讀者對象發生了變化。考慮到讀者對象變得國際化,對于“外國”“外國人”等詞,在翻譯時不能簡單直譯為“foreign”“foreigner”,否則容易引起誤解。“外國”是相對哪個國家來說的?各國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實際操作中,如果能夠明確具體國家,則應該寫明,即使不能明確,也應避免使用。例如:“外國的橋梁”不能直接譯為“bridges in foreign countries”,在具體例子中,根據上下文可知這里主要指的是法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橋梁,則此處譯為“bridges in France and Germany”更為合適。
英漢互譯時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這是因為英語與漢語一樣,擁有許多近義詞和近義詞組。翻譯時,應選擇合適的詞語或詞組,避免誤譯。這一點在專業術語的英文選詞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以“highway”“expressway”與“freeway”三個單詞為例,把中國的“高速公路”翻譯成英語時,經常看到翻譯成“expressway”的,也有翻譯成“highway”或“freeway”的,這三個詞的用法比較混亂。實際上,這三個詞的定義是有區別的,并不都是“高速公路”的意思。中國的“高速公路”一詞在英美國家有不同的對應的單詞,這也體現了翻譯要因地制宜。
根據《朗文當代英語辭典》(第4版),“expressway”指的是城市內的快速干道,主要為美式用語,其英語釋義為“a wide road in a city on which cars can travel very quickly without stopping”,可見其與中國的“一級公路”含義相近,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高速公路。
“freeway”和“motorway”才是英語中表達“高速公路”的更常用詞語。其中,“freeway”是美式用語,而“motorway”是英式用語。《朗文當代英語辭典》(第4版)中,“freeway”的英語釋義為“a very wide road in the US,built for fast travel”,“motorway”的英語釋義為“a very wide road for travelling fast over long distances,especially between cities”。
英語中還有一個常見單詞表達的也是“公路”的意思,這個單詞就是“highway”。BS 6100對其的解釋十分簡明扼要,其英文釋義為“way over which the public has the right to pass”。簡而言之,“highway”就是指“聯結城市、鄉村,主要供汽車行駛的具有一定技術條件和設施的道路”,而并不是“高速公路”的意思。
漢語和英語的表達習慣也存在差異,以主、被動語態為例,漢語主動語態意識較強,而英語被動語態意識較強。漢語中許多主動語態句子用時間或地點作主語,而英語主動語態句子中的主語一般都是謂語動詞的動作執行者,當動作執行者不明確時,則用被動語態。例如:“20世紀30年代,德國采用幾何模型來檢查空間線形”,按照中文直譯為“In the 1930s,Germany applied geometric models to examine the line of the space”,用Germany作主語是不合適的。這里強調的是“在德國,幾何模型被用來檢查空間線形”,因此采用被動語態翻譯為“In Germany in the 1930s,geometric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line of the space”更加合適。
1.國際單位制單位。一些中文里面特有的單位,如面積單位“畝”、質量單位“斤”等,在翻譯時沒有對應的英文單詞。在版權輸出過程中,考慮到讀者群分布的國際化,不能簡單地用拼音“mu”“jin”等來表示這些單位,而應該將其轉換為國際單位制單位,如“平方米(m2)”“千克(kg)”等,以便理解。
同樣,一些英美國家慣用的單位,如體積單位“加侖(gal)”、質量單位“盎司(oz)”等,在中文里面并不常用。在版權引進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將這些單位換算為國際單位制單位,如“立方米(m3)”“千克(kg)”等。
2.標點符號。翻譯應嚴把“細節關”,具體到標點符號,也不能簡單照搬,這是因為漢語和英語中使用的標點符號是有差異的。
某些漢語標點符號在英語中是沒有的,應用其他標點符號代替,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漢語中的頓號和書名號。英語中沒有頓號,分割句中的并列成分多用逗號。如“這個服務區建有停車區、加油站、便利店和餐廳”,翻譯成英語為“The parking lot,gas station,convenient store and restaurant are all built in this service area”。英語也沒有書名號,書名、報刊名、文章名等多用斜體表示,如Guide to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某些符號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形式不同:英語的句號為實心點“.”,漢語的句號為空心圈“。”;英語的破折號為“—”,漢語的破折號為“——”;英語的省略號為三個點“...”,位置在行底,漢語的省略號為六個點“……”,位置在行中。
造成翻譯質量不佳的重要因素是高素質翻譯人才的匱乏。目前翻譯市場上各個類型、各種檔次的翻譯從業人員人數不少,但真正有水平、受過專業訓練、專業知識與技能扎實的翻譯人才為數很少,其中可承接難度較大且專業要求較高的翻譯任務的高端復合型翻譯人員更是屈指可數。由此凸顯出翻譯人才的重要性。翻譯人才在我國出版“走出去”中擔當著重大責任,發揮著中介和橋梁作用,是我國出版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生力軍。
“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幾十種語言,“一帶一路”建設對翻譯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當前我國出版“走出去”中面臨著翻譯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主要包括觀念陳舊、培養模式單一、高素質翻譯人才奇缺、配套機制不健全等,嚴重制約著出版“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時,亟需高層次翻譯人才為我國文化交流與溝通做出更卓越的貢獻。因此,在深刻認識翻譯人才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創新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培養一批高素質翻譯人才,對于推進我國出版更快更好“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對出版“走出去”高素質翻譯人才的需求,結合日常工作中的經驗與體會,提出以下翻譯人才培養思路:即以培訓課程設置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先導,以培養翻譯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建立一個系統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專業+外語+翻譯”的一體化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舉辦翻譯人才培訓班、開展與高等院校合作、國際交流等方式,造就專業知識與外語翻譯均是強項且能從事出版“走出去”翻譯工作的高素質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儲備庫,為出版“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
通過舉辦培訓班,開設在線課程,聯合校企合作辦學等方式豐富培訓方式,凸顯應用型與實踐性特色。通過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使實踐教學和理論課程建設緊密結合,培育出更具特色、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翻譯人才。
與高校合作,聘請合作高校的高水平教師擔任培訓班導師,選拔兼具專業知識和外語能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加入人才培養梯隊,形成合力,共同培養高素質的翻譯人才。
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小語種翻譯培訓;拓展面向非洲的小語種翻譯培訓,加強對非洲的認識;依據地域特點,開設優勢專業,加大俄語翻譯人才的培養力度。小語種翻譯人才培訓增設國際關系、宗教信仰等課程,建立小語種翻譯人才儲備機制,培養出服務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小語種翻譯人才。
形成與國際接軌的人才使用機制,加快人才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拓寬培訓渠道,采用“走出去”的方法,選擇具有培養發展潛力的翻譯人員分期分批到國外深造學習和進行短期輪訓,擴大國內出版翻譯人才的交流渠道和對話平臺,形成有利于翻譯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總體來說,圖書需要以另一種語言翻譯出版時,翻譯應完全能夠體現兩種語言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要最大限度地消除語言障礙,就必須首先克服翻譯瓶頸,使譯文概念明確、文理通順、結構嚴謹、行文地道。
出版業作為重要的文化陣地,要切實擔負起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神圣職責,培養出一批勝任“走出去”工作的高端翻譯人才,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2015年引進版權匯總表[EB/OL].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9977/313447.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2015年輸出版權匯總表[EB/OL].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9977/313436.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1/09/content_2040398.htm.
[4]英國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當代英語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0.
[5]姚海冬.公路工程行業標準(英文本)詞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7.
[6]鄭奕.英漢互譯中的邏輯問題[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72-73.
[7]何明星.“一帶一路”國家、地區中國圖書翻譯出版的現狀與應對[J].出版廣角,2015(14):20-22.
[8]陸陽.出版“走出去”戰略背景下我國翻譯人才的培養[J].出版發行研究,2015,11:78-80.
[9]陳麗.“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專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1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