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本文由沈陽音樂學院院級課題項目(2016KYL32)“新媒體格局下編導專業的“創新型學習”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資助]
所謂新媒體其實是一個相對概念,廣播電視相對于傳統的紙媒是新媒體,由互聯網帶來的媒介革命又將廣播電視轉變為傳統媒體。新媒體技術力量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新媒體即是一種新環境,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介形式。2017版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發布,“共享、智能、移動”較為準確地概括了過去一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精描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媒體發展由最初的《威尼斯商報》到精英文化再到大眾文化,直至今日的“人—機”共體誕生,受眾已經擺脫傳統媒體的“靶心論”,取而代之的在數字化信息洪流里實時表達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傳—受”互動。而傳統媒體每日仍在生產過剩的信息內容,呈現出供給側問題:不是受眾的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給不足。這就要求傳統媒體要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向信息主戰場的轉移,完成產業格局的轉型。這一切變革都需要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根本上改變以適應媒體環境變化。
我國廣播電視行業迅速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因此傳媒方向的人才也出現空前的緊張,為適應市場需要,我國大學院校在1998年首次在本科中設立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12年藝術學升級為一級學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由文學轉變為藝術學。經歷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辦學規模逐年擴大,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如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已經從各大專業院校、重點院校向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延伸。截至2015年3月,在我國上至“211工程”重點院校,下至民辦院校,開設廣播電視編導本科專業的高校達到了191所,每所院校每年計劃招生都在100左右,也有院校每年招生人數達到300-500人。隨著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不斷壯大,帶來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多數高校在軟硬件建設跟不上專業要求、有的甚至是邊發展邊補充,為了掙錢盲目擴大招生,而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沒有監督和保障。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原本粗放型的傳統電視媒體邁向集約型、品牌化、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因此,行業人才標準不斷地提高。沈陽音樂學院作為省屬高校如何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在校生越來越多,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怎樣增強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如何使我院培養的人才適應新媒體行業的現實需求?未來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困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據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業難專業名單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排名靠前,雖然社會上“藝考熱”的勢頭還在,但生源已遠遠不能滿足191所本科院校的招生需求。其結果就是直接造成部分地方高校招生自主性減弱,生源數量和質量大不如前,甚至部分省份還沒有全省聯考(如山東省、吉林省),還有的省份采用省聯考成績統一錄取,造成生源結構單一,質量下降,數量銳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資源相對差的地方高校一下就被推到了“挑剩菜”的境地。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從2008年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80人到2011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109人,再到2013級的130人。五年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一度達到495人,平均每個年級120余人。可隨后幾年的情況就不容樂觀了,2015年僅招收了65人,2016年僅有69人入學。招生狀況惡化不僅僅體現在生源的數量,更體現在質量上。優秀生源扎堆報考“985”“211”院校,致使我院招生空間遭受擠壓,形成低谷效應。招上來的部分生源僅僅為了追求一本的證書而在考前突擊學習了編導專業知識,因此整體生源質量不高,甚至與專業要求相去甚遠。在培養過程中對學風、教風、校風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我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程設置相互借鑒性較強,一般以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大學等課程為模板,因此,一旦模板院校中課程設置不合理,就會成為普遍問題。教學模式無非就是邊學習邊教學、邊教學邊補充的過程,學科之間缺乏關聯性和邏輯性,學科本身缺乏實踐性和針對性,這就導致教學內容與行業前沿嚴重脫軌。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內容上還集中在傳統電視節目制作中,如訪談節目、專題節目等。而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用人單位急需能運用新媒體策劃制作節目的人才,高校課程建設對于新媒體領域的涉及更是少得可憐,例如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計算機應用和信息技術所占比重很小,僅僅作為基礎課程的一部分。這就導致新媒體用人單位對于廣播電視編導畢業生的需求不緊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播電視編導學生就業,即使就業了,也存在后續學習周期過長的問題。
在國外,高校傳媒教師多數都有從業經歷,是帶著豐富的傳媒實踐經驗來教學的,具有很高的專業實踐水平,經常用具體的項目主導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國內,高校傳媒教師多數是學者出身,一些年輕教師更是畢業留校任教的,相對于國外教師而言,理論知識儲備較為豐富,但一線從業實踐成為短板,普遍缺乏行業經驗和業績,導致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脫軌。學者型的師資隊伍顯然不能從容應對新媒體時代行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隊伍正面臨著提高實踐能力的艱巨任務。
新媒體格局下傳媒專業在不斷細化、對編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那么專業的教學模式也應順勢變革,沈陽音樂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當根據市場需求、地域特色等因素,制訂屬于自己的發展策略。
沈陽音樂學院以培養“全媒體、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致力于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出版、網絡及新媒體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依托學院在藝術領域的優勢,及時把脈當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趨勢,以多學科、多媒體交叉融合的基礎優勢建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體系和發展規劃,為主流電視傳媒機構和各種新興媒體培養和輸送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編導人才,從而有效改善和優化沈陽音樂學院編導人才的整體競爭實力。
培養方案是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經過十年的摸索,我們發現文理兼招的編導專業,呈現出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文科生偏愛理論學習,雖說文化底蘊逐年增長,但實踐動手能力較弱,無法將文字作品轉化成影像作品,到了用人單位往往需要從技術環節從頭學起,往往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傳媒機構。理科生觀念上存在著“重技術輕文化”的現象。“重技術”培養了一大批“上手快”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在傳媒機構很快就能獨立承擔節目制作工作,但“輕文化”使學生文化積累相對薄弱,工作一段時間后往往顯出后勁不足的劣勢。能夠熟練操作攝像機等技術設備進行現場拍攝,能夠熟練使用Premier、Edius等非線編軟件進行后期編輯,卻不懂如何使自己的拍攝、剪輯風格與節目主題相匹配,更缺乏駕馭選題和提升作品內涵層次的能力。
圍繞這一現象,我們將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針對性的整改,努力實現“以基礎教學服務專業教學,以專業教學帶動通識學習”的良性氛圍。在課程設置改革上,開設了持續五個學期的聯合實習作品創作系列課程,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傳媒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并在實踐中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在第三學期開始開設出鏡記者出鏡報道、電視導播、電視評論、紀實節目創作和節目創意等專業特色課程,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強化專業訓練;第五學期開設了新媒體藝術與技術選修課,將有志于從事新媒體行業學習的學生進行分流引導,大學四年還將不間斷地設置人文素養、形象思維、史論研讀、電視理論前沿、新媒體研究、媒介產業研究等專業選修課程模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學有所專、專有所長,更具應對就業競爭和市場需求的能力。
廣播電視編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按照“傳遞——接受”的模式完成,課堂側重各類知識的儲蓄式教學,以填鴨式灌輸卻忽略了90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沈陽音樂學院創新型學習模式是通過建立工作室組織實踐教學和實訓活動、并與傳媒行業合作參與國內外各種視頻類賽事,創新校內外實踐實訓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合作、展銷、再創作的良性循環。豐富實踐教學手段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各方面專業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訓練,將培養目標落實到節目編導流程中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
“創新型學習”教學模式體現在模塊化教學、分階段培養模式。
模塊一:環境開放的學習模塊。對外,沈陽音樂學院組織編導學生有效利用寒暑假進行專業實習活動。與各學期課程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活動。向內,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成立校園融媒體中心、新媒體公眾號,從2016年起開設的節目創意小組,培養學生適應不同媒體播出平臺的節目創意思維,并在具體的節目運營過程中培養綜合能力。
模塊二:方式靈活的實訓模塊。通過建立工作室承包具體項目,對學生影視藝術創意與實踐能力進行強化實訓。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分為微電影工作室、紀錄片工作室、廣告工作室、宣傳片工作室等。也可以打破原有思維禁錮,突破媒體類型的壁壘,按照節目生產流程來設置工作室,如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和影視包裝等。以制作產品的流程作為業務能力培養目標專業工作室建立學生的全媒體意識,以應對未來的競爭趨勢。
模塊三:雙主體的創作模塊。在創作過程中師生關系不再是單向度的傳授關系,而是作品創作的雙主體,教師作為平等的參與者可以鼓勵學生創作熱情,挖掘學生潛能,盤活學習氛圍。通過作品參賽來凝聚團隊精神,近年來沈陽音樂學院60多份作品參加國內知名賽事,并在中國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短片大賽、亞洲國際青少年影像大賽、“半夏的紀念”、全國首屆影像交流節暨全國校園DV和攝影作品大賽、最逗東北人大賽、遼寧新V度影像大賽等多項評選活動中斬獲獎項,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調動了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
模塊四:面向市場的導師模塊。在創新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戰略,把資深媒體人“請進來”,成為學生的職業導師,成為讓學生“走出去”的引路人,搭建與業界座談交流的橋梁。近年來,我系多次與遼寧電視臺、沈陽電視臺、優酷網、新浪網等媒體合作,將實踐教學成果與影視產品制作緊密結合,實現學生作業向作品的轉化,并通過新媒體上的關注度和點擊量完成跟蹤考核;使學生的作品產業化,直接服務于社會和傳媒機構,這樣既實現教學向生產力的轉化,又有效檢驗了教學效果、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
模塊五:實時交流的互動模塊。微博、微信的到來使傳統信息傳播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微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傳播,微信時代的到來讓手機等智能終端成為真正的社交媒體主力軍。現階段,微信記錄生活、表述情感已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普遍有個性強、自尊心強、表現欲強等特點,他們更容易在網絡上和社交媒體平臺上建立自己社交圈,這為教學交流互動提供了新思路。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中,教師利用微平臺呈現學生作品,展示個人才藝,如微視頻、微小說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確立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鍛煉學生時評能力,提高他們觀察事物敏銳度和寫作能力,創建完善廣播電視編導系微信公眾平臺,為廣大師生作品展示提供更大的舞臺。
作為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知識結構,與傳媒業界建立密切聯系,將編導教育的新理論和傳播實踐的新技術、新方法充實到課堂教學中,這對于培養新媒體格局下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顯得尤為必要。
沈陽音樂學院計劃通過自己培養和人才引進兩種渠道,打造一支“校企合一、雙職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形成專任教師和業界名師比例平衡,優勢互補,梯隊合理的師資隊伍。要求專業教師不僅具備編導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背景,還要有一定的傳媒從業經驗,鼓勵教師到媒體兼職,不斷深入一線調研實習,了解業界最新發展狀況,保證教師能夠更新知識體系,使其知識不落伍、技能不落伍。引進高端人才豐富師資結構切實提高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實踐教學,在國內傳媒教育領域中的參考書很少。為此,加強實踐性教學的教材建設,重視對優秀實踐性教材的評估和發掘,出版全媒體背景下編導專業實踐指導的相關教材。教材編寫要樹立精品意識,堅持實踐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的緊密結合,注重教材內容與新技術、新實踐手段發展保持同步,做到所編教材能夠反映當今媒介發展現狀和本學科研究現狀。
沈陽音樂學院在探討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理念與方法的過程中,結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特色,摸索出了符合時代需要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踐行實踐教學培養的途徑,所培養的人才既具有沈陽音樂學院藝術風格,又掌握了影視節目制作的專業技能,并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媒體意識,完成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與行業前沿契合接軌。
【參考文獻】
[1]高祥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池州學院學報,2014,28(4).
[2]安前進,蘭景婷.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發展及困境探析[J].學園,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