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互聯網+”時代,網絡新媒體技術與外語教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交互性優勢日益凸顯,語言學習的社會性和交際性持續受到關注。由于傳統的語言課堂只側重語言文字本身,強調單一的聽、說、讀、寫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文字以外的顏色、圖像、符號等信息載體的感受,因此,將多模態教學理念引入語言課堂,使教師信息輸出的渠道多樣化,使學生信息輸入的途徑情境化,是數字化時代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然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的語言學者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將語篇分析的范圍加以拓展,提出了模態這一概念。模態是人類通過諸如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與外部環境間進行互動的方式。具體而言,用單個感官進行的互動叫“單模態”,而3個或3個以上感官的互動則為“多模態”。多模態的實質是對多種感官的刺激和應用。當今社會是一個多模態的社會,人們習慣于利用各種符號資源來完成意義表征和交際。日常生活中的多模態現象比比皆是。例如:伴隨語言交談時的肢體動作、表情,瀏覽網頁時與頁面文字信息一同呈現的圖片、音樂、視頻等。
多模態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是近幾年國內外語言教學界的一大熱點。多模態教學模式是利用視頻、音頻、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渠道形成的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超文本”教學模式。所謂“超文本”,指通過各種多媒體符號資源刺激學生多個感官與外部環境進行角色互動,以模擬真實的交際環境,幫助學生多模態地認識、接受、運用語篇和非語篇信息,從而將書本知識巧妙地轉化為應用能力。多模態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運用感受,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強調發揮教師自身的教學優勢,與全球文化多元化、信息傳播多模式的時代需求相契合,因而是深化外語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多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趨勢。
商務英語教學的特點是主題廣泛、目標明確,其主題涵蓋當代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電子商務、經貿、金融、財務、營銷等。而培養能進行國際商務溝通和外貿實踐操作的應用型人才是商務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目前開設商務英語專業的院校已不再簡單地將商務英語界定為語言基礎課,大多同時開設了“商務英語函電”“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寫作”等配套課程,以進一步凸顯商務英語的實踐性和交際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實踐訓練嚴重脫節,學生缺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的機會。尤其是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QQ、網絡視頻、4G手機等已逐步成為人們增進了解、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網絡資源使得傳統的教材權威型、知識獲取型單一模態教學模式顯得乏善可陳。原有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因此,商務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應勢而生。以最能體現商務英語交際性特質的聽說類課程為例。采用多模態模式就是建立多模態語境,這里的語境既指語言環境,也指非語言環境。聽、說技能的培養離不開與商業交流相關的模擬場景,也離不開學生對這類場景交流中必要的風俗和習慣的熟悉。因此,教師不僅應重視開展商務交流必備的語言資源的輸入,更要注重傳授保證商務交流順利通暢的非語言技巧和策略。后者更多地依賴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為實現模擬情境的逼真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營造生動的交際場景,選取商務交流中最常見的幾種場合,如餐館、機場、會議室、辦公室等,以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設計簡單的參與型活動,通過對視覺和聽覺等感官的刺激,使學生更快、更有效地領會目標語言與肢體語言的運用技巧,讓語言能力較低的學生學習正確使用相關詞匯、表達法,為語言能力較高的學生提供感受語言溝通、管理技巧的非語言模態。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聆聽,發現學生在語言使用中的不當之處,如涉及非語言技巧,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指正,以強化參與意識。
多模態教學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感知渠道和交際模態建立和模擬實際的商務場景,給學生多種模態的認知刺激,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認知內化。該模式不僅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在商務情景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多模態教學模式為商務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該教學過程中,各種模態形式巧妙融合,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多角度、多層次地傳輸目標內容,使得原本呆板、枯燥的商務知識轉換成具體、生動的交際活動。
鑒于聽力訓練應體現視頻、音頻、圖片、師生互動等多維狀態,聽覺模態的呈現形式應該是多元化的,而非僅靠聽力材料。因此,教師要合理掌控聽力材料與學生水平的相適度,如若材料過難,會削弱聽覺模態的存在價值,學生將會轉而通過視覺模態接收信息。如若材料過易,則預期的訓練目標將無法實現。而視覺模態主要通過視頻資源展現。視頻資源完美融合了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除了能提供語言信息,還能影響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如若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利用不同的字號、字體、顏色等將重點凸顯出來,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相比之下,觸覺模態本質上是一種身體參與的認知活動形式。課堂上常用的角色扮演、場景布置等方法就是典型的觸覺模態教學法,該教學法旨在通過師生、生生、學生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互動創設出一種形象、具體地感受目標信息的模態。雖然在實際教學中,觸覺模態往往因并不比聽覺、視覺模態更具直觀挑戰性而被邊緣化,但是角色互動這一行為能觸動學生記憶中的“潛勢”,進而完善其認知模式,并最終對其學習行為產生影響,該模態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至于文化模態,這是外語學習的本質,尤其對于商務英語學習來說,跨文化交際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教師授課過程中,穿插一些中西習俗、交際禮儀等的介紹,通過道具、服飾、音樂、圖片、視頻等多種模態融合的方式展示兩種語言的不同,使學生切身感受兩種文化的魅力。
由上可知,商務英語多模態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3個條件,即先進的多媒體課堂,靈活的教學手段(即多模態教學),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其最終目標則是學生多元認知能力的提高。要實現認知發展這一目標,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把教學重點放在為學生提供更多“技能訓練”“經歷體驗”和“資源發展”的機會上,使他們通過專業學習,具備商務環境下的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商務情境中的多元認知能力實際上是一種交際能力,是在商務情境中認知、處理、運用語篇信息和非語篇信息的能力,主要由語言能力、語篇能力、跨文化能力3部分構成。語言能力表現為在某一具體語境中不僅要知道說什么,更要熟稔怎么說;語篇能力指為特定的語言選擇恰當的匹配語境的能力,譬如酒吧中的業務洽談和與合作伙伴的簽約儀式,這兩種場合所使用的商務語言的語域是完全不同的;而跨文化能力是認識本國文化與其他文化在處理同一事情上存在差異的能力。從商業角度來看,跨文化能力的目標是能夠識別和利用這些差異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1.多模態的教
既然商務英語的使命是幫助人們在特定的商務環境下使用語言實現商務目標,那么,對商務英語教學來說,體現商務英語語言和商務交際技巧契合度的商務交際能力就是最終的培養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在準確掌握語篇信息(即教材中的語言信息)和非語篇信息(即通過非語言手段傳遞的信息)的合理比例和主次關系的基礎上,搭配選擇各種模態,以保證各模態的有效融合。原則上來說,模態種類與信息類型的對應關系是有章可循的:對語篇信息進行全面的聽、說、讀、寫、譯認知時,可結合使用視覺、聽覺、觸覺模態。對于非語篇信息,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展示、表演等模態認知,還可以通過說和寫等方法將非語篇信息轉化為語篇信息;其次是以PPT為載體的模態組合,如根據商務英語各課程的特點,教師可以選取圖表、圖畫、視頻、電影剪輯、錄音、配樂等精心設計模擬情景和互動形式。其他模態形式還有:師生互動時的手勢和動作,教室內的空間布置等。雖然課堂教學是通過不同模態的配合來完成的,但對教學效果起主要作用的模態還是口頭模態和PPT模態組合。從功能角度講,商務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傳遞語言信息與商務知識來提高交際能力,特別是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口頭模態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但其必須借助其他模態,尤其是PPT模態來達到教學目的。而PPT語篇是教師口頭話語內容的精縮,它為口頭模態提供書面形式的支撐。口頭模態和PPT模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多模態的學
學生在接收、理解、運用各類語篇信息和非語篇信息時,也可以以提高認知能力為目標,靈活巧妙地使用多模態手法。首先,在上課前,應按照相關教學要求,借助視覺模態,以提前自學的形式,認知語篇信息及基本商務信息。其間,可以通過與同學討論、求助互聯網等途徑,解決疑難問題。其次,在上課時,要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多模態教學活動,通過回答問題、提出質疑、參與討論、聽取講解演示等視覺、聽覺、觸覺模態獲取信息,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教學資料以及隨后開展討論等多模態認知手法,多角度理解語篇及非語篇信息,內化專業知識。例如,通過觀看商務談判的視頻片段,了解類似場合下的空間布置、著裝儀態、就坐安排、語用藝術、交流技巧等。學生還可以仿照視頻情景開展模擬談判或對話。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技能,也加深了他們對商務交際場景的認知。最后,課后,要實現信息的有效輸出。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儲備,為驗證、強化其對新知識的認知程度,可以在班內,甚至跨班開展模擬商務談判、模擬情景會話、商務禮儀比賽、商務知識問答等活動,鼓勵學生多模態地運用信息,以提高信息處理等多種能力,最終提高多模態交際能力。
3.多模態的評估
多模態的教與學也促成了對原有教學評估系統的改革。鑒于語言學習過程具有動態性、連續性、構建性的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起始水平、學習進度等,設計和引入行之有效的學生自評、互評方法,以取代原有的紙質試卷,形成多模態的教學評估體系。所謂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對自主學習效果的反饋和評價。具體做法如下:在課程教授之初,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各組成員可根據教師的指示,定期對自己在多模態教學環境下的學習狀況進行自評,自評的依據是教師事先參照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要素設計的自評表。學生分階段填寫表內的相關信息,之后由各組長整理上報,這樣教師就可以定期檢查自評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已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并據此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和進度。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互評是對自評的必要補充。因為英語學習過程不僅需要自主學習、自我監管,還需要協同作戰、團隊合作。學生往往可以通過同伴的評價間接獲知自身的學習成效。正面的評價無疑能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繼續前行;而負面的評價也有利于學生及時、客觀地找準定位,冷靜、準確地瞄準方向。互評也可采用與自評相同的分組方式進行,組內成員每周或每月進行一次互評,內容可涉及課前準備、課堂表現、作業展示、課后鞏固等方面。互評的特點在于讓學生通過橫向比較了解自己在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上與同伴的差距,從而能更加客觀、公正地開展自評。多模態的教學評估體系提供了多種評估指數和參數,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商務信息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思維能力。評估數據來自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班級觀摩、課堂展示、課堂問答、期末測試等渠道,各參數以加權平均數的形式計算,計入學期總評成績。
多模態教學模式歸根結底是對教學內容的多模態意義構建。多模態課堂用不同的媒介把靜態和動態的資源引入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全方位、多感官的親身體驗,通過多種方式提供輔助信息,使學生更好地接收新信息,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但是,該教學模式并不反對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也不提倡將所有的信息都留給學生自己去認知。相反,教師應該掌握“放手”的度,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前景化”,即應該提前幫學生了解那些難以認知或認知不到位的信息,并且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認知、實踐的機會,以彌補現今商務英語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