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嘉琪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媒體形式不斷呈現多樣化趨勢,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新媒體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公民話語權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并秉承不同的價值立場和利益訴求就眾多社會熱點話題進行發聲,形成了多元的輿論格局。
然而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常會出現新聞內容與公眾輿論不停進行多次反轉的新聞現象,業界和學界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反轉新聞”。受到傳播信息碎片化、媒介素養良莠不齊、媒體報道失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眾常常會在反轉新聞中對事件本身產生認知偏差,導致輿論偏離了事件中心。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成本低、速度快的網絡傳播帶來了爆炸性增長的新聞碎片,公眾無法一時挖掘新聞深度及真相,造成對新聞原意的曲解;其二,公眾的社會主體差異性使得大多數讀者在閱讀新聞時,熱衷于新聞表層的討論,并過分地代入自己的角色,將自己歸類到弱勢群體的中去,渲染不良情緒;再加上刻板印象作用下的思維偏見,常會形成一種群體極化的非理性現象。因此,大眾輿論在從眾心理、刻板心理、共情心理、移情心理等多種社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偏離事件本身,最終導致了輿論的失焦現象。
自2013年新華網公布《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開始,反轉新聞開始逐漸融入公眾的生活之中。之后各類媒體對于反轉新聞的報道層出不窮,反轉新聞中的輿論狀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隨著反轉新聞的活躍,輿論失焦現象也廣泛進入公眾視野,引起了業界和學界的關注。
因為完整的新聞報道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官方無法立即提供大量報道,且只有持續地無方向性地發布著碎片化零散的消息,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致使大眾對于新聞報道的了解沒有確定的方向。此時,大量缺乏權威性的信息生成者、新媒體便開始了對大眾進行消息的提供,以滿足其知情權的需要。在此階段,公眾群體范圍廣,受眾面寬,使得輿論對尚未形成完整體系的新聞報道形成大量關注。但大眾接觸到的信息卻極為零散化,其對于報道的認知只停留在表面,此類狀況便導致了大眾關注新聞的話題性遠超真實性,一系列延伸出來的邊緣話題使輿論的焦點錯放。
角色代入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產生強烈認同或共鳴之情而將自己代入客體的一種現象。同時,角色代入是引起主體自覺自主活動和主觀能動性的原始原因。
當新聞報道快速地出現在大眾視閾中時,大眾在第一時間對此新聞下定義并且分類的標準便是新聞的標題,新聞標題又引起了此后的大眾的角色代入。如若新聞的標題是“大媽碰瓷玩具車”,大眾便會將自己的角色代入到被碰瓷的小女孩一方,先不去參考新聞的真實性,而是先聯系自身生活經歷與頭腦中對此類狀況的印象,產生共情效應,由此出現的大眾同理心又觸發了共鳴形成輿論聲勢。緊接著大眾再從小女孩的角度出發,角色代入感愈演愈強,群體同理心由此激發,使得大眾突破年齡、性別、階級的差異,匯聚到一起,將矛頭對準大媽,發泄共同的對于大媽的厭惡之感,而忽略了事實是大媽被小女孩的玩具車所傷至橈骨骨折且拒絕賠償。此類輿論的走向的偏轉是新聞失焦的始作俑者。
刻板印象,即人們對某類事物形成的一種墨守成規的印象,并把這種觀點推而廣之,盲目地認為此類事物或者整體都具備該特性,從而忽視客體差異的現象。
使大眾輿論形成刻板印象的因素共有以下幾個。
1.生活經驗的長期積累造成的印象。如“雷某嫖娼被電擊毆打”一事以網絡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大眾固有的印象乃眼見為實,加之對警察執法不公的刻板印象,斷定警察暴力執法毋庸置疑。且在網絡討論的過程中,網民為雷某打上的“人大碩士”、“初為人父”的標簽,作為第一信息將人們的思想左右,深深地固定在原處。錨定效應產生,大眾便由此將同情心理投射到客體之上,不顧視頻中人并不是雷某的事實,轉而將輿論對準警察,造成了新聞的歪曲。
2.社會存在的差異與階級性。社會的差異與階級性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即生產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產物。這樣的產物往往會導致如貧富分化、弱勢群體與邊緣群體增加的情況。大眾習慣將自己視作弱勢一方,常常會對有相同經歷的報道中的人物秉持同情心理,從而在大多數情況偏袒為弱勢一方。正如“保溫箱烤死嬰孩”的事件,醫患問題總是會大幅度地引起公眾的關注,而公眾此時會自然地站在患者一方,偏執地認為是醫院保溫箱未達到質檢要求,而沒有思考到新生兒可能會患有疾病的情況,便開始指責醫院。
3.社會文化氛圍。在當今中國,大眾仍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君子動口不動手”、“人之初性本善”等觀念直到現在還印刻在大眾的腦海。正是如此,當出現“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時,男司機的暴力行為與人們所接受的文化與觀念大相徑庭,故使男司機遭受了公眾輿論的一致譴責,而該事件中女司機違規變道的行為也被公眾所忽視。
大眾輿論的非理性即與理性相對,是一種未曾深度挖掘真相,便由情緒帶動輿論走向的問題。大眾主體地位日益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一種無耐心關注真相,熱衷于發表自我的觀點的現象。加之大眾素養良莠不齊,無法做到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統一地理性地分析問題,導致情緒化與非理性泛濫。
當新聞報道出的涉事者損害或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時,就易造成群體極化。大眾的群體極化在輿論之中常會出現的一邊倒情況,輿論全部會偏向冒險一方,亦會出現全部偏向保守一方的情況。大眾懷有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做出一些宣泄情緒的本能行為,造成一旦出現了少數的對立者,便會受到多數人的攻擊的情況。
而同時,閱讀新聞報道的大眾往往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吸引,從而形成一個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此類現象往往也是導致信息繭房中群體化的原因,大眾被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吸引,形成了一個群體,從而導致絕對化與偏激化,最終造成了群體的非理性,一味地排斥第二者,導致輿論視角的失焦。
反轉新聞作為當前熱議的一種新聞話題,能夠反映出許多社會問題,如下文所述。
當今新聞界媒體素質參差不齊。新聞固然是有與生俱來的自發性和商業性,但正如王小波所說:“作家應有社會責任感,不可為了一點稿酬,就來為禍人間。”媒體應以身作則,核實新聞真相,深度挖掘新聞內涵,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與商業價值而失去本真。
當今新聞受眾的現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問題也在不斷出現與曝光。貧富差距加大、醫療體系難以健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這些問題廣泛地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在新聞受眾面越發寬廣,受眾也更加地想要發表自己的話語權,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情況下,大眾更容易出現失控、情緒化等問題。層出不窮的受眾心理,如信息繭房、錨定效應、刻板效應、群體極化等左右著輿論的導向,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與新聞表面而忽視了表面下的真實,且大眾對于新聞的探討的熱衷度遠遠超過了對于探索真相的熱衷度。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心理,是當今社會的不良產物,但也是無法避免的弊端。在我們無法改變現狀的時候,能夠做的,只有竭盡全力保持對于追求新聞真實性的堅定之心。
輿論失焦背后的大眾心理。輿論失焦作為反轉新聞下的一個普遍現象,在改變輿論方向的道路上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輿論的失焦,同時也是大眾關注點的失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此失焦點處發現受眾對于社會生活狀態的轉變,可以更有方向性地挖掘出社會問題的深度所在。但切不可讓輿論的失焦反轉了新聞的真實性,反轉了道德與品格的風尚,反轉了社會的準則。法律、道德、事實絕不可以被任何事物所左右。
正如支庭榮教授在《“后真相”時代:話語的生成、傳播與反思——基于西方政治傳播的視角》中所說:“如果評判新聞價值的標準由時新性更多地向實時性轉變,由顯著性更多地向實用性轉變,由接近性更多地向親性轉變,由趣味性更多地向媚俗性轉變,那么,我們一直以來對于新聞真實性的堅持,也將可能會受到某種不應有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