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予
(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吳任臣,字志伊,號讬園,祖籍福建莆田,后隨父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仁和縣)。他是清代初年著名的學者,康熙己未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以二等之資入選,后入仕翰林,授翰林院檢討,奉命參與《明史》的編修[1]。他的知識淵博,為當時學界所周知,學問涉及史學、經學、音韻學、詩詞等諸多領域,建樹頗多,著作亦豐。由于他家境貧寒,家族血脈單薄,且并無親子,立嗣子以承祧[2],其生前事跡無人及時搜集、整理,所以有關吳任臣的生平記載甚少,所見僅著述中的自序及相關文獻。故而,對吳任臣的生卒年,學術界并沒有定論。
目前,學術界對吳任臣的生卒年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1.生卒年不詳
從目前能查詢到的材料來看,1983年之前的文獻,對吳任臣的生卒年的描述均為“不詳”。例如李宗鄴的《中國歷史要籍介紹》[3]。1983年之后,雖然在《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中已經出現的新說法[4],并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可,但是,不知是因為當時沒能掌握最新的信息,還是對“卒于1689年”的說法并不認同,一些學者仍然堅持認為吳氏生卒年不詳。例如,姜義華主編的《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5]和瞿冕良編著的《中國古籍版刻辭典》均認為吳任臣生卒年不詳。
2.生年不詳,卒于1689年
1983年,《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中首次出現“生年不詳,卒于1689年”的說法,受體例限制,書中并沒有標明出處,但是從之后很多學者采用這一說法可見,這種說法得到了一定認可。例如,1986年明文書局出版的《中國史學史辭典》[6],1991年莊漢新、郭居園主編的《中國古今名人大辭典》[7],2011年張岱年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8]等均采用這一說法。此外,2007年王國平主編的《西溪歷史文化探述》[9]提到吳任臣曾在西溪活動,認為其“生年不詳,卒于1689年”。
3.生于1628年,卒于1689年
在眾多有關吳任臣的論文中,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文英發表在《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3期的《吳任臣生年及事跡考》[10]在發現新材料的基礎上,對吳任臣的生卒年進行了進一步考證。
劉文英依據喬治忠教授《清初史家吳任臣及其〈十國春秋〉》一文中提出的“清《杭州府志》記載:吳任臣在錄取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之后,歷經‘十年未遷’。后來為康熙帝校訂秘本書籍,‘竭四十晝夜,終卷遇疾驟發,僵仆車中卒’”[11],認同吳氏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說法。
對于吳氏的生年,劉文英指出丁申的《武林藏書錄》提到吳任臣去世時的年齡,即“年六十二”。她認為丁申是清末藏書名家,熟于浙江歷史典故,故而認為他的說法基本可信。結合吳氏卒于1689年,從而推斷吳任臣生于1628年。
4.生于1632年,卒于1693年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吳超在劉文英文章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又發現了兩則新的證據。首先他推翻了前人廣泛認同的“吳氏卒于1689年”的觀點,并指出,仇兆鰲《杜詩詳注》收錄了吳任臣的詩作,《杜詩詳注》于1703年告竣,第二年,即1704年,仇兆鰲復得吳任臣的杜詩注,故而“新注”必產生于1689年以后[12]。后來,他又發現清代學者平步青在《國史儒林傳目》中記錄了“吳氏壬申(1632年)生”[13]。吳超認為平步青治學嚴謹,《霞外捃屑》中收錄的內容必然經過嚴格考證,因此此條可信。依據以上的材料,他提出了“吳氏生于1632年,卒于1693年”。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訪談法,于2015年1、2月以隨機抽樣方式對G省Z地區6所公立醫院醫護工作者的職業認同現狀進行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共發放問卷202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7.0%。同時,從6所被調查醫院中隨機抽取醫護工作者各5名進行訪談,共訪談30名醫護人員。
5.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
另外,劉文英在《吳任臣生年及事跡考》中還提到另一種說法,即還有人認為吳任臣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如《中華文化人物辭典》《吳任臣和〈十國春秋〉》[14],并且指出“這些讀物并沒有給出任何依據,應是一種轉抄的臆說,僅僅平添混亂”。筆者未能找到《中華文化人物辭典》這本書,經過查閱,發現劉文英所述為《中華歷史人物辭典》中的內容。筆者發現朱仲玉在《吳任臣和〈十國春秋〉》中明確說明吳任臣“生卒年未詳”,并沒有提到吳氏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所以對吳氏“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這一說法的可靠性無法作出判斷。
上文關于吳氏生卒年的說法筆者認為都值得商榷。
首先,對吳氏卒于1689年的推論,筆者同意吳超的觀點,認為不成立。但吳超推翻這個結論的理由不夠充分,他的理由是:第一,“十年未遷”并不代表吳氏十年未遷即死;第二,仇兆鰲在《杜詩詳注》告竣后的第二年,即1704年,復得吳氏的杜詩注,因此“新注”必產生于1689年以后。對于第一個理由,筆者有一個疑問:“十年未遷”中的“十”是實數“十”嗎?在中國古代,“三”“九”“十”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概數,不能因為文獻中記載“十年未遷”就斷言“十”是實數。吳超的第二點理由,筆者也不認同。筆者認為,1703年沒能收錄吳任臣的杜詩注,并不能代表1689年之后吳氏未亡。古人由于交通閉塞和信息傳遞不便,對一些資料的收集可能并不及時,人去世后十年,其作品才被發現,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的。吳氏家境貧寒,又無子嗣,死后無人對其作品進行整理,他的作品大多散佚。因此吳超第二條理由并不充分。
其次,在吳超的論文中,他以清代學者平步青歷來治學嚴謹為由,斷言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收錄的《國史儒林傳目》中的信息是可信的。筆者認為,從邏輯上講“歷來治學嚴謹”并不能得出“收錄作品可信”的結論。就因平步青歷來治學嚴謹、作品可信而推翻別人的結論,從而證明自己的結論是可靠的,這樣的邏輯也是站不住腳的。
最后,劉文英和吳超各自發現的新材料,即丁申的《武林藏書錄》和平步青《霞外捃屑》均為清末文獻,是后輩對吳任臣個人情況的整理和記載。吳氏的事跡由于距離編書時期年代久遠,在流傳的過程中有所訛誤,也不是不可能。因而,僅僅擺出這一項材料,不進一步解釋說明,或是找到相關的佐證,論據就略顯單薄了。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則更能說明吳氏去世時間的材料。在清初文人徐釚的《南州草堂集》中,徐釚在《左遷南歸舟中述懷八首兼寄同館諸君時三月三日也》一詩后注曰:“余罷官未及半載,同年吳志伊、倪暗公相繼俱歿?!盵15]據《清史稿·志八十四·選舉四·制科薦擢》,徐釚和吳任臣同年入選博學鴻詞科。徐釚在他的作品集《南州草堂集》中也提到吳任臣是其摯友。在古代文學研究中,同時代非當事人的記錄屬于第二層位的資料,并且這一材料并不屬于古代友人之間相互吹捧的應酬之作,相對來講是比較客觀科學的。這一線索可以說比后人對吳任臣卒年的記載更加可靠。
對于徐釚的罷官時間,學術界普遍認為徐釚罷官于公元1687年,更有甚者,把時間精確到公元1687年2月[16]。徐釚提到吳任臣去世的時間在其罷官“未及半載”,我們可以推斷:吳任臣去世的時間為公元1687年,最晚不過1688年年初。
為了證明“1687年”說的可靠性,我們可以利用徐釚在注文中提到的倪暗公(倪燦)的生卒年加以佐證,這也是證實吳任臣卒年的重要線索。倪燦,字暗公,《清史稿·志八十四·選舉四·制科薦擢》中記載,倪燦為當時博學鴻詞一等第二名,生于1626年,卒于1687年[17]。徐釚的注文提到吳和倪“相繼俱歿”,即先后去世,依徐釚所述,吳先亡,倪后歿。由此可知,吳任臣去世時間為1687年之前,故而1687年是可信的。
對于吳任臣的生年,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有兩則結論不同的材料:一則材料是丁申的《武林藏書錄》,書中提到吳任臣去世時的年齡——“年六十二”;另一則材料是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收錄的《國史儒林傳目》,其中記錄了“吳氏壬申(1632年)生”。
依據已論證的“吳任臣去世時間為1687年”,如果吳去世時“年六十二”,那么根據古人計算年齡的方法,吳任臣的出生時間應為1626年;而如果“吳氏壬申(1632年)生”,那么他去世時應該是56歲。顯然,兩則材料得出的結論是互相矛盾的。
就兩則材料而言,《國史儒林傳目》中所述吳任臣生年顯然更可靠一些。首先,從時間上來講,《國史儒林傳目》更早,離當事人更接近,不易有太大的出入。其次,從權威性上來說,《國史儒林傳》是官修書籍,它是朝廷官員奉命所編,他們掌握的資料可能更多。吳任臣曾入翰林校書,在做翰林院編修的時候校書猝死,必定有一些類似檔案的官方記錄材料可供《國史儒林傳》編纂時查閱。最后,《霞外捃屑》中收錄的《國史儒林傳目》是被清末學者平步青考校之后刊印發行的,平步青治學嚴謹,長于考據。相比來說,考校過的材料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更準確。而《武林藏書錄》畢竟是百年以后的學者丁申纂寫的,盡管丁申也是清末著名的學者,學富五車,但他“年六十二”的結論并沒有注明出處,后人無從查證了。
故此,筆者認為吳任臣生于1632年,卒于1687年,年五十六。
[參考文獻]
[1]趙爾巽.清史稿:志八十四:選舉四:制科薦擢[M].北京:中華書局,1977:3121.
[2]趙世安.仁和縣志:卷19:人物:淳行[M].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3]李宗鄴.中國歷史要籍介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26.
[4]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16-217.
[5]姜義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241.
[6]明文書局.中國史學史辭典[M].臺北:明文書局,1986:159.
[7]莊漢新,郭居園.中國古今名人大辭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378.
[8]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636.
[9]王國平.西溪歷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163.
[10]劉文英.吳任臣生年及事跡考[J].史學史研究,2009(3):113-115.
[11]龔嘉儁,修.李楁,纂.杭州府志:卷一四五:文苑二[M].民國十一年印本.
[12]吳超.吳任臣生卒年及其交友新考[J].滄桑,2012(3):53-55.
[13]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一:繛汋山房睉記[M].民國六年刻香雪崦叢書本.
[14]朱仲玉.吳任臣和《十國春秋》[M]//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四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84:59.
[15]徐釚.南州草堂集[M].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16]張東艷.徐釚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5.
[17]李金堂.清代金陵學人傳略(一)[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1994(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