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海 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電視綜藝漲上天的制作費用,以及明星瘋狂滋長的天價片酬背后,行業泡泡被吹得越來越薄。真人秀如何高質量的生存?
《一年級》三季以來沒有通過明星扎堆來博收視,而是通過扎實的制作品質來贏得口碑和收視。令人詫異的是正因為節目的品質保證,三季節中娛樂圈過半的大咖都在《一年級》節目中出現,且大多數都是友情教學,比如李安、陳道明、張紀中、倪萍、蔡明、陳建斌、佟大為、徐崢、胡歌……
《一年級》節目制作的品質用一組數據可了解一二。《一年級》120多臺攝像機位,整整拍攝110多天,拍攝的素材總量高達1100T,1100T相當于2200多檔演播室節目的素材總和,1100T的素材1個人每天不間斷的看12個小時,需要9.7年才能將所有的素材看完,最復雜的是這1100T的素材里有90多組人物關系,后期片比高達1422:1。高密集量的素材和人物關系,一度難住了市場上的很多剪輯團隊,2014年《一年級》播出前半個月,外請剪輯團隊突然“消失”,無奈之下導演組從前期抽出一部分精銳,自己成立后期團隊,三季節目制作之后《一年級》后期團隊絕對不是單純的后期制作,更多的是超強的故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架構功力。海量龐雜的素材,通過后期架構:讓人物有標識性,情節有戲劇性,話題有社會意義,內核有正向價值觀,模式有強形式感。
《一年級》不是娛樂節目,它最吸引觀眾的地方就在于真實,《一年級》的戲劇沖突最核心的是來自人本身,你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一年級》拍攝制作時“前后期打通”,用“戲劇化真實體驗”來架構前期拍攝和后期剪輯,只設計“因”,不設計“果”,故事講述契合好萊塢的戲劇模式。簡而言之,“戲劇化”是攝制時的前置設計,而“真實體驗”就是在真實校園中經歷的一切戲劇化情境,素材的本身是真實的反映,后期在真實的細節上通過剪輯處理,讓情節更有戲劇張力。制作出來的成片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有波瀾起伏,帶給觀眾“追劇”的感覺,但又有劇無法比擬的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有“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感情”是收視的法寶。
《一年級》是一檔關于教育的青春節目,節目在表意上既已占領高地,娛樂必須要為情懷讓道,保收視率也要保價值引領,這也是《一年級》這個節目的社會擔當。同時不要與其它節目撞車,堅持一年級獨特的節目形式:“不依賴明星,星素結合,堅信青春向上”。具體到每一期節目來說,《一年級·畢業季》有著方方面面的價值導向,但究其本質是從方方面面來闡述個體成長的主題,講青春的故事。在探討成長的過程中,從根本上糾正了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行業不正確的看法和盲目的向往,傳遞出正確的價值取向。
核心價值觀的堅守,是《一年級》后期制作的根基。正因為有了“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一年級》的素材取舍和故事架構便有了支撐和靈魂。
《一年級》不僅僅是專注于表演領域,更重要的是在探討表演領域的教學,“旁聽生”對抗“正規生”本來就是兩種教育模式的對抗。表演專業的大學四年,或許與普通大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所不同,很多學生已經參與到了表演實戰之中。表演這門藝術終歸是要給觀眾展現的,所以《一年級》看重“實踐教學,自由歷練,開啟引導教育思維”,這與先進教育理念如出一轍,且規模更勝以往,所以后期在結構成片的時候,放大了教學的部分。后期制作時打點很精細,不求全求大,用真實的素材去探討甚至是“挑戰”傳統的正統教育模式。但無論如何,我們的初衷都是教育的探索,這也算制作時的一個“野心”。
劇情式真人秀在《一年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后來在《中國有嘻哈》中再次發揮獨有魅力,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力。今年的《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創造101》《這就是灌籃》等,劇情式真人秀手法再次集體發力。《一年級》在借鑒源自歐美的真人劇節目類型的基礎上,針對東方人性格內斂不善表現的特點,從人選、主題、動機、情景設置和制作方式等各方面都做出了適應中國的創新,實現了真人劇在國內的成功試水,開創了劇情式真人秀的先河,再次總結回味,依然頗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