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巖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革命創造了“在輪子上奔馳的人類”,信息時代則創造了“在媒介上騰飛的人類”。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猶如雨后春筍版衍生而出,進一步推動了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憑借互聯網得以迅速壯大的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更新快、覆蓋廣、成本低的特點,生命力頑強,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主要娛樂形式,對傳統出版市場形成分流和擠壓。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傳統出版業不得不尋求轉型,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借用互聯網的優勢與便利,為自身尋求新的發展途徑,至此,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媒體業態的發展主流。本文基于我國出版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深入淺出地剖析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在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突圍對策,希望能推動我國媒體業態的融合發展。
互聯網體系之中的新媒體,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編輯者和出版者,新的出版觀念和出版技術層出不窮,對傳統圖書出版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出版業喪失了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需要積極轉變發展理念,適應自身角色轉變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把握新舊媒體的融合趨勢。當前,我國出版業與新媒體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出版業的轉型和發展,具體如下:
近幾年來,傳統出版企業手中雖然掌握了大量版權資源,出版了形式各異的紙質圖書,但這些資源的版權大多具有時效性,有效期只有5-10年,甚至部分圖書并沒有與出版社簽訂版權協議。因此,傳統出版企業手中的數字版權呈現虛多的狀態,實際可用的數字版權資源則非常有限。
對傳統圖書出版而言,主要的流程集中在編輯和印刷兩個板塊,而數字化出版則需要建立采、集、編、傳四個方面的相應環節,在流程方面更加健全和完善[1]。如果僅僅是將傳統出版流程的編輯和印刷兩個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也無法適應數字化出版的實際要求。
傳統圖書出版企業的轉型需要巨大的成本支持,無論是技術設備還是人力成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轉型所需的資金投入在短時間內無法進行效益回收,這也加大了傳統出版企業在轉型投入方面的不確定性。大多數出版企業尚處于摸索和嘗試的階段,無法在毫無保障的基礎上為數字化轉型投入大量資金,這就需要企業明確數字化出版對應的盈利模式。
與新媒體的發展速度相比,數字出版專業化人才供給卻相對滯后,傳統出版人才大多受限于自身落后的出版觀念和傳統的業務技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吸收數字出版理念和相關技術,無法勝任數字出版相關工作崗位。新型數字出版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組織機構的轉型、人才結構的健全和隊伍素質的提升,制約了我國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發展。
傳統出版必須在具備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的思想觀念基礎上,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因此,其必須正確認識新媒體,建立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出版融合的新思維,要做到認同互聯網思維、擁抱互聯網思維,進而更好地學習和運用互聯思維對傳統出版進行整體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流程不匹配的問題,出版業要站在全局高度,進行流程再造和更新,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引進新的數字化技術,圍繞采、集、編、傳等環節,完善出版業的數字化流程。建立健全從信息采集、資源整合、立體化編輯到傳播途徑拓展的一體化數字化出版流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盈利模式的構建,建立網絡廣告、付費閱讀、數據庫銷售、手機APP等多種盈利渠道,提升出版業在轉型與融合過程中的盈利能力。
互聯網環境下應增強內容品牌影響力,使出版業在數字時代獨樹一幟。出版業應繼續將內容生產作為自身的核心,并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生存法則。在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的背景下,通過內容+科技+個性化定制服務,可以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出版之間融合[2]。而在這一融合過程中,應始終將內容品牌作為核心和前提,盡可能地在傳統出版中介人新技術、新平臺、終端以及電商等等。此外,出版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展示自身的核心優勢和特色資源,建立獨立的網絡平臺,這對于出版業依靠內容優勢,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進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也是推動出版業與新媒體成功融合的重要支撐。一方面,針對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傳統出版的轉型等相關工作,要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人才隊伍進行負責,提高工作與人才的針對性和匹配度。在轉型過程中,要強調產品的中心地位,并圍繞產品開發建立專門的項目團隊,讓人才隊伍的建設實現供需平衡,也讓新媒體融合和傳統出版的轉型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業的組織結構,通過人才培養、人才激勵等相關制度,鼓勵人才進行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共同致力于出版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圖書出版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艱巨任務,也面臨著來自于新媒體迅速發展的巨大沖擊。唯有立足自身發展的不足,從轉變觀念、更新流程、建設品牌和重視人才四個方面著手,加速出版業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獲得長足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