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亮
(內蒙古多倫縣大唐內蒙古多倫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是建設項目合法依規生產經營的前提和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既是重大經濟問題,又是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只有夯實環保根基,確保環保依法合規,才能實現企業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對編制環評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各階段環保要求闡述如下:
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委托有環評資質單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主要從建設項目的建設概況、環境質量現狀、污染物排放情況、主要環境影響、公眾意見采納情況、環境保護措施、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環評階段主要分析判定建設項目選址選線、規模、性質和工藝路線等與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規范、相關規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及審查意見的符合性,并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進行對照;分析論證擬采取環境保護措施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長期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可靠性、滿足環境質量改善和排污許可要求的可行性、生態保護和恢復效果的可達性;最終結合環境質量目標要求,明確給出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可行性結論。
經綜合研判,論證項目對環境影響可行,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給予出具環評批復文件,則具備建設投資條件。如果評價項目存在重大環境制約因素、環境影響不可接受或環境風險不可控、環境保護措施經濟技術不滿足長期穩定達標及生態保護要求、區域環境問題突出且整治計劃不落實或不能滿足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情況,則論證項目對環境影響不可行,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不予出具環評批復文件,則不具備建設投資條件。
此階段主要遵循文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及各環境要素導則。重點強調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項目實施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落實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環評批復文件要求,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要求設計和建設項目污染防治設施與生態保護工程措施。主要核實施工期間的防治廢水、廢氣、噪聲、揚塵、固廢處理處置等措施是否得到了落實;核對建設項目的性質、地點、規模、采用的生產工藝或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是否與環評報告規定的內容相一致,是否發生重大變動;施工期環境監理的實施情況和環保投資情況;建設期間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督檢查和日常監督管理的整改要求落實情況。
此階段重點環保工作:
(一)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后,需向社會公開公開竣工日期;
(二)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建設項目,排污單位應當在項目產生實際污染物排放之前,按照國家排污許可有關管理規定要求,申請排污許可證,不得無證排污或不按證排污。
(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準后,建設過程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主體工程及配套環保設施完工后,需要對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調試的,應確保調試期間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排污許可等相關管理規定。環境保護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建成的,或者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但未取得的,建設單位不得對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進行調試。
建設項目在進行生產調試準備工作時,應做好以下環保設施的運行準備工作。
(一)設置環境保護管理和監測機構,配齊管理監測人員及監測儀器、設備。
(二)配齊環境保護設施崗位操作人員,并進行技術培訓,制訂環境保護設施工藝規程。
(三)建立環境保護設施管理制度和運行情況記錄,報表和臺帳等。
(四)組織設計、施工單位在聯動、投料試車前對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施工質量逐項進行檢查。發現問題,設計和施工單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保證環境保護設施正常運轉。
此階段重點環保工作:
(一)具備調試開車的情況下,建設單位首先應向社會公開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公開調試的起止日期。
(二)在調試階段,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規定的程序和標準,組織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投產或者使用。
(三)調試期間驗收監測應當在確保主體工程調試工況穩定、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的情況下進行,并如實記錄監測時的實際工況。國家和地方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行業驗收技術規范對工況和生產負荷另有規定的,按其規定執行。
(四)驗收報告編制完成后 5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開驗收報告,公示的期限不得少于20個工作日。建設單位公開上述信息的同時,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送相關信息,并接受監督檢查。
(五)除需要取得排污許可證的水和大氣污染防治設施外,其他環境保護設施的驗收期限一般不超過3個月;需要對該類環境保護設施進行調試或者整改的,驗收期限可以適當延期,但最長不超過12個月。
(六)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后,其主體工程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此階段主要遵循文件有《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82號)、《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規環評[2017]4號)、《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污染影響類》(生態環境部公告2018年第9號)、《關于印發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現場檢查及審查要點的通知》(環辦[2015]113號)。
建設項目正式投入生產或使用后,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批復文件提出的各項環境保護要求,確保環境保護設施正常運行。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種類、濃度、總量等排污。
建設單位應當主動向社會公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情況、污染物排放情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應對情況等環境信息。
此階段主要環保工作有環境影響后評價、清潔生產審查、環保稅繳納、環保運行監督管理、環保數據報送和排污許可相關工作。
此階段主要環保工作有環境影響后評價、清潔生產審查、環保稅繳納、環保運行監督管理、環保數據報送和排污許可相關工作。主要遵循文件有《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環境保護部令48號)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環發[2015]163號)。
項目都有設計使用年限,此階段需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提出的服務期滿后環境保護措施情況。與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積極溝通,做好報廢、拆除、封場、復墾、綠化相關工作。
此階段需做好后續環境監測工作。
本文從建設單位角度,對建設項目各階段的環保要求和遵循環保法規文件進行了重點闡述,對指導企業合法依規開展環保工作起到了較全面的歸納總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