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數字出版迅速發展起來。但是數字出版如何定位,仍是許多出版單位仍在探討的話題。許多出版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了自己的網站、公眾號、小程序、APP,收益卻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理想。還有一些出版社,不斷追逐著技術的發展熱點,陸續把在線教育、VR、人工智能等流行的技術手段引入到自己的圖書產品中來,最終卻并沒有取得用戶的廣泛認可。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過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了表現形式上,而忽略了出版的本質屬性:內容。
其實,出版社完全不必糾結于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二者只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特定叫法而已。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終有一天會產生更高級的閱讀形式,從而衍生出更高級的出版形式,到那時數字出版也就成了傳統出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以,無論哪種出版行為,始終還是要回歸到內容這一本質上來。以下筆者將結合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現狀,分析一下數字出版為何要回歸內容本質。
2009年微博誕生,2011年微信走上中國互聯網的大舞臺。伴隨著智能手機發展風潮,二者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生態圈,商業化運作也逐漸成熟。在平臺紅利期,許多個人或團體作為內容提供者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收益。然而值得人們深思的是,微博之后是微信,再之后是什么呢?無數的平臺似乎有無數種可能。但在無數種可能背后,還是隱藏著一個客觀規律:無論主流平臺如何更迭,內容,才是吸引用戶最主要的武器。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雖然生態圈大相徑庭,但是牢牢吸引住用戶的,就是大量的優質內容。許多網站曾經輝煌一時,最終銷聲匿跡,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也是由于忽視了內容從而導致用戶流失。
許多知名公眾號的實際閱讀量經常能達到幾千萬,到了這種級別,可以實現很多一般平臺難以想象的商業運作。但是這些公眾號始終堅持推出越來越多的高質量文章,以保障公眾號持續發展。如果他們專注于商業運作而忽視了內容,那么勢必將會淹沒于微信平臺規模無比龐大公眾號海洋中。
數字出版從誕生到今天,何者為“王”的爭論聲不絕于耳,但是從整個互聯網生態圈的現狀來看,以內容為核心的口碑傳遞才是目前互聯網生態圈的主要傳播形態,而且已經成為主流。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時代撲面而來,人們的生活習慣被迅速地改變著。在互聯網生態圈的覆蓋支撐下,一部小小的手機就可以解決人們一切衣食住行的需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被互聯網取代直至消亡。
出版行業也許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幾千年歷史中,圖書始終是人類獲取精神食糧的主要來源。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看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但其實現在人們的閱讀量比以前都要大得多。微信公眾號總數已逾2000萬,每天推送的內容不計其數,其中的優質內容也是多不勝數,而且這些優質內容極易獲得口碑提升和廣泛擴散。因此,數字出版工作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開發優質內容,投放到互聯網中去,靠口碑效應獲得品牌的建設。
現在是一個文化快餐時代,花一個半小時就能看完一部電影,通讀原著小說卻要花費幾天的時間。這種巨大的精力耗費上的不匹配導致許多文學作品默默無聞,直到改編成電影后方才一炮打響。因此許多人士認為:形式的重要性已經重于內容。可是問題是,如果原著小說寫得一塌糊涂,電影有可能反而精彩紛呈嗎?如果電影拍得亂七八糟,還會有人去看原著小說一眼嗎?所以,歸根到底,內容才是引起讀者共鳴的根本原因。
進入21世紀后,全世界范圍內對創新的需求急劇上升,大眾每天都在體驗新鮮事物,各個領域不時會有爆款產品誕生,這些產品往往帶給用戶無與倫比的新鮮感和體驗感,例如幾年前流行的VR、AR技術。可是時至今日,這些技術并沒有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至少在出版行業,尚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究其原因,依然是由于沒有優質內容作為基礎。
在出版行業,無論是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等老牌出版社,還是中信出版集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發展迅猛的新貴,都不是憑著幾本爆款圖書就獲得了如今的市場的地位,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市場培育期。數字出版的戰略布局同樣如此,要回歸內容本質,以優質內容獲得讀者的認可。這在以往稱之為品牌和影響力塑造,在互聯網時代,稱為用戶黏著度的提升。
不可否認,互聯網是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內容載體,但是內容,才是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回歸內容本質,數字出版才會迸發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