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趙蘇 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
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其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1]。再現圖像時,根據使用的全息膜不同,成像效果不同,有45度、270度、360度全息膜,其中360度全息膜可以全方位、無死角還原物像,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通過與表演者的排練,可以使幻像與表演者之間互動,互相配合完成表演,運用了全息投影技術的表演具有強烈的科技感,該技術也被稱為裸眼3D技術。
傳統舞臺藝術有戲劇、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魔術、武術等藝術形式。其都是視覺的藝術,富有表現性,它調動一切舞臺因素,使觀眾從表演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其藝術效果主要依賴于故事情節、演員造型、形體動作、導演的策劃和舞臺的搭建。舞臺燈光可以隨著劇情起伏跌宕以烘托劇情,華麗、奢華的舞臺也可以部分掩飾演員演繹中的缺憾。當前舞臺劇總體上是向上和多元化發展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外國文化的沖擊、技術的進步、很多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舞臺藝術表演方式整體呈現向上發展,也在努力尋找突破、革新,擴展更大的生存空間,舞臺的面貌和藝術水準也都有所提高創新和發展,但總體而言,舞臺藝術劇本創作落后、劇場表演方式落后,雖然引入了燈光特效,適度增強劇中氣氛的渲染、突出戲劇矛盾沖突和豐富藝術感染力。偶有舞臺特技,但總體上吸引力不高、投入與產出比過低,導致很多藝術種類發展緩慢、觀眾數量銳減。加之舞臺藝術對于劇場的依賴性,觀眾覆蓋面窄,不能與電視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相比,造成部分舞臺藝術人才從數量和質量都嚴重下降。
1947年,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發明了全息投影術[2]。這項技術發明之初主要應用于電子顯微技術中,直到1960年激光的發明才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使得該技術進入到、并多次應用到舞臺藝術表演之中。
2010年3月9號晚間,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使用半全息(2.5D)投影技術舉辦虛擬偶像初音未來演唱會[1];2011年12月31日,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華語樂壇新天后周筆暢周筆暢與梅艷芳、鄧麗君、張國榮等已故明星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完成了一次“跨時光的演唱”,取得了當晚同時段的收視冠軍[2];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國杭州召開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G20峰會,晚會節目中《天鵝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國》等均采用了室外水上全息投影技術,尤其是《天鵝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觀賞效果。
時下正處在一個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速度與融合方式更加深入,藝術的傳播方式悄然改變。從全息投影技術在舞臺表演藝術中的第一次應用,就激起了觀眾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甚至一度使人們對部分舞臺藝術門類發展展開激烈的辯論,比如G20峰會上的芭蕾舞名劇《天鵝湖》表演,讓業余觀眾深刻體會到了芭蕾舞的藝術美,優美的舞姿、音樂的律動,在演員與光影的表演中把舞蹈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相比傳統的芭蕾舞蹈的演繹通過芭蕾舞者的姿態,形體,足尖來展現,欣賞者主要以演員的形態,劇情來評價舞者和節目,未接受過專業舞蹈教育的人很難欣賞舞蹈之藝術美。任何藝術能否源遠流長,長足發展都在于得到大眾的欣賞,只有有了觀眾對舞蹈藝術的喜愛,才能刺激到藝術的縱深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全息投影技術手段的運用,一些創作者心目中的難以通過傳統舞臺實現的想法、構圖、氛圍、效果獲得了完美的詮釋,很多無法用實體采攝的畫面可以通過電腦合成制作,舞美、煙霧,以及雨,雪等虛擬情景、舞臺形狀,音響等賦予制作人新的藝術理念,比如增加部分電影片段來配合舞臺藝術,以顯示環境、渲染氣氛、突出中心人物,創造舞臺空間感、時間感,塑造舞臺演出的外部形象,使劇情更具有吸引力。嘉峪關方特城堡的4D播放廳,其播放的《聊齋》片段,部分場景就借助全息投影技術,三維畫面懸浮半空中,亦幻亦真,使得聊齋的那種鬼魅氛圍非常強烈,如夢如幻,科技感十足,把聊齋故事的詭異,神秘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息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影響了傳統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段,從而使得舞臺藝術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討論,舞臺藝術在與全息投影技術融合后,經過數字化、虛擬影像等多方面的處理,使人們可以重新認識傳統舞臺藝術的發展模式,改革演繹方式,豐富了舞臺劇表現形式,從而吸引觀眾眼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舞臺藝術賦予技術以精神,而技術賦予藝術以新的演繹方式,兩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