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外貿新常態下,外貿發展的新方向就是跨境電子商務。近年來,跨境電商發展強勁,每年增長高達20%-30%,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于此同時,跨境電商的發展面臨大量的專業性人才,阿里巴巴B2B國際平臺外貿人才需求超40萬以上,以亞馬遜、易貝為代表的C類平臺人才更為緊缺。未來10年間,跨境電商從業人員需求量將越變越大。地方高職院校作為服務社會的主要推手,培養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的跨境電商人才尤為必要。
目前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果和企業實際需求的人才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體現在地方高職學校偏理論的教育方式在實踐教育的方面達不到市場需要的要求。學生所學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課程內容跟不上日益發展的跨境電商形勢。以筆者所在的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為例,跨境電商的核心課程主要有,國際貿易、商務英語、商務禮儀、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基礎、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綜合實訓、速賣通平臺操作實訓、跨境電商B2B基礎、外貿單證操作,課程設置與傳統電商專業無太大差別,缺少更多針對“跨境”特性的課程,比如與產品、與供應鏈相關的外貿商品基礎、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等課程,與物流相關的國際物流與通關課程,與跨境電商營銷相關的跨境電商市場與消費分析等課程。
目前主流的跨境電商平臺有速賣通、敦煌網、亞馬遜、wish等,90%以上地方高職院校采用阿里旗下的速賣通平臺作為學生跨境電商技能的操作實踐平臺,實踐平臺單一且缺乏實踐深度。速賣通平臺賬號由阿里統一分配給教師固定賬號,再由教師分幾個賬號給學生小組。高職院校在速賣通平臺上的實訓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在速賣通上開店的基本流程和界面,并沒有實質的業務訂單產生,學生體會不到跨境電商的實際業務環節,會將實訓當做一種作業任務,并未真正鍛煉自身實踐能力。如果沒有實際的業務過程,學生在選品、上貨、運輸等環節存在隨機性操作,缺乏商業目的性和主動性,最終導致平臺實訓課流于形式,簡單隨意。
目前地方高職院校與知名企業,如阿里巴巴等建立的校企合作并不夠深入,大部分高校僅停留在簽署合作意向書的層次,并未展開更多實際性合作項目。2017年10月,在由河南澳得電子商務公司承辦的“2017跨境電商河南省高校合作峰會”上,河南省60所高校等單位代表齊聚鄭州,共同討論跨境電商人才校企合作新模式,現場只有三十余所院校同阿里巴巴簽訂“百城千校 百萬英才”校企合作意向合作書,并未開展深度合作。
據調查,地方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實訓室不夠用的問題,實訓室數量和建設規模跟不上跨境電商專業發展需求。很多院校不僅面臨學校本身占地規模較小,還面臨實訓室項目建設經費問題。限于學校實訓經費緊張,院校在建設校內實訓室的時候,多本著資源高效利用的初衷來規劃設計實訓室,使實訓室建設成為通用性實訓室,缺乏專業設計特色,最后建成的普遍是大小機房。而在教學使用上,很多課程不得不開設成一半理論一半實訓。
地方高職院校跨境電商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高職院校自己的專制教師,一部分是企業主管、經理等兼職教師,但是存在師資隊伍結構性問題突出的現象。表現在專職教師“無實踐經驗”,這些教師多從高校畢業直接來到高職就業。比如筆者所在的鄭財稅10名電商專業教師中,也僅有3名教師獲得了速賣通平臺的講師證書;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度低,這些兼職教師通常只是偶爾給學生做下專題講座,并未真正參與到課程建設和學生培養上。
構建集跨境電商模擬軟件、實訓室、跨境比賽三位一體的實訓體系。跨境電商人才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所以實訓教學是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關鍵所在。通過模擬仿真軟件使用,使學生最直接的體驗跨境商務活動情景,通過扮演出口貿易業務中的不同角色,比如出口商、進口商、工廠,感受不同的崗位角色和工作內容,形成跨境電商崗位認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建立不同規模的跨境電商實訓室,利用企業案例、跨境電商教學軟件搭建實訓教學平臺,形成功能完善的教學實訓基地。鼓勵學生參與跨境電商大賽,跨境電商大賽是一種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實訓技能掌握方式。專業比賽主要有電商行指委主辦的北京博導前程杯跨境電商比賽、全國外經貿行指委主辦的POCIB全國外貿從業能力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跨境電商運營比賽,此類大賽讓更多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與到跨境電商實踐中去,通過“集訓”的體驗式學習,使很多不具備跨境實訓基地條件的院校學生能夠在短期內體驗國際貿易業務知識。
優化跨境教師結構,跨專業跨單位組建教學團隊,建立課程教師、實操導師和跨境研究教師三大團隊,有效提升教師團隊理論教學、實踐指導和項目研發水平。從兩大模塊做起,第一,從質量上,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注重對專職教師在企業實踐方面的培訓,鼓勵教師去企業一線,真正落實教師進企業后的相關待遇和時間,讓教師進企業不再流于形式。第二,拓寬跨境兼職教師的來源,不僅吸引省內知名電商企業負責人,還要引進海關、檢驗檢疫等職能部門負責人、涉外法務、稅負專家作為跨境電商實戰經驗教師。
高職院校可以學校工作室為平臺,與實習企業合作,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利用工作室平臺負責組織和管理學生創業團隊,為創業團隊開展指導和培訓。在工作室平臺下運營,學生課余在工作室工作,工作室嚴格的制度和團隊明確分工,營造了真實的職場工作氛圍,使學生提前進入社會角色,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工作室的團隊化運營也有利于為學校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促進創業項目的誕生,幫助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
高效整合政、校、企、職教集團等多方資源,建立跨學科跨平臺性共享資源。由政府牽頭,企業參與,高校聯合,職教集團落地,充分結合所處經濟區域發展和各自優勢,建立地區性的跨境電商共享資源數據和共享平臺。共享課程資源,建立地方跨境電商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案例、教學課件、實訓軟件等,各高校優質課程實現共享。共享師資資源,實現地區師資共享,組織優秀專業教師進行交流學習。共享企業資源,高校間共享企業案例、企業實踐平臺。
目前跨境電商行業對復合型人才需求之大,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如何能在人才培養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體現出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獨特的優勢,從而獲得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是地方高職院校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