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播音主持工作主要是通過語言的藝術性向觀眾傳遞當下最真實的新聞資訊以及時事熱點。在實際播音主持過程中,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就要求主持人在進行節目錄制時,既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滿足大眾喜好,同時還要通過語言的藝術性表使節目氛圍更加融合,從而提高播音語境的效果,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推動播音主持行業的整體發展。
在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工作主要是通過語言向受眾者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當今社會,眾多媒體行業為了更好地滿足觀眾需求,已逐漸加大播音主持語言的調整力度,而播音主持藝術性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該藝術形式并沒有嚴格的標準與定義。在實際節目主持過程中,播音主持人通過語言的藝術性處理,使播放內容更加生動,并讓社會大眾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整個事件。因此,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具有較強的專業處理技巧,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增加稿件和節目的藝術性與飽滿度。
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主要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完成信息傳播。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聲音是最具感染力的因素,因此,對于播音主持人而言音聲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他的聲音會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與語言藝術性,同時也是自身能力表現的一種形式。與傳統文字信息表達不同,播音主持通過語言和情感來帶動觀眾的情緒,幫助受眾全方位地了解新聞信息,并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新媒體的發展使得語言的藝術性表達更加簡單、快捷,但同時該傳播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具有一定的時長限制,因此,播音主持人一般會在固定時間內通過聲音將所有信息全部傳遞給觀眾,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觀眾的思考能力,導致部分信息被快速遺忘。
播音主持領域所傳播的信息主要以新聞資訊和國家大事件為主,這就要求主持人在開展工作之前對整個的新聞資訊與事件內容進行了解、核實,切不可隨意更改播音內容。其次,播音主持人在對整個事件進行表達時,必須保持正確的態度,切不可因個人情緒變化和突發狀況而影響整個新聞事件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最后,在部分內容上需要融入藝術性表達方式時,也要根據要求選擇較為合適的語言方式,不得夸大或虛構事實事件,要拿捏好語言藝術性的分寸,做到合理播報、真實播報。
與傳統紙媒不同,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它可以借助不同平臺和途徑來增加節目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在實際播音主持工作中,其審美性主要是通過主持人的語言來帶動,觀眾是否對某一節目感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主持人的語言魅力。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想要更好地提升節目的審美性與藝術性,就必須充分挖掘自身語言美感,并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主持風格,讓播音主持更加藝術性,從而有效地強化播音主持人在媒體行業中的實力與地位。
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迎來了較多的機遇與挑戰,而傳統的文字傳播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強大的市場需求。播音主持人想要提高節目收視率和觀眾好感度,就必須在原有媒體傳播基礎上進行二次甚至多次語言藝術創造。比如:在播報新聞聯播等帶有政治色彩與社會熱點的新聞時,播音主持人就必須在保證新聞信息真實有效的基礎上,不帶個人情感完成播報工作,并通過正確觀點來引導觀眾進行深入思考。但在播報一些小故事或是段子的時候,為了達到活躍氣氛的目的,主持人可以通過較為夸張或是反語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行語言的二次創造,讓節目呈現不同效果。
近些年,“港臺腔”作為一種主持方式經常被模仿,尤其是在新媒體語境下,部分播音主持人為了提升節目主持效果和制造觀眾看點,經常會有意識地進行“港臺腔”模仿,這種刻意的模仿方式不僅會阻礙普通話的推廣,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我國明確規定播音主持要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其目的是:提升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性,加強播音主持行業的規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普通話的廣泛推廣。如果一味地模仿“港臺腔”進行播音主持,這勢必會給大眾帶來一定的誤導,使語言傳播方向出現偏差。
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在節目主持與內容表達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人們了解咨詢的方式不再僅限于一種,很多時候觀眾可以利用其他媒體平臺及時快速地獲取自身想要的信息,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便捷式的傳播方式無形中就降低了播音主持人的話語權。傳統的播音主持工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話語性,播音主持人在某一層面代表著一種形象,因此他們的話語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新媒體語境下,大批量的播音主持人一夜爆紅,但深入了解后會發現,這些主持人的專業主持功底較差,且很多時候沒有秉承媒體行業中的規定。
播音主持人主要是通過語言向人們傳播信息,因此,其語言功底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整個節目的效果。在新媒體語境下,想要提升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性,就必須從主持人本身入手。媒體行業要從根本上提升播音主持人的語言功底,如加強播音主持人的專業技能考核,為企業選拔一批綜合實力過硬的人才。加強播音主持人的閱讀規范性,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知識積累,這樣當應對一些突發事件的時候才可以保證節目的正常推進。在播音主持環節主持人不能過度追求“時尚”,要有目的地進行新聞播報與節目主持,從而給觀眾傳遞一種正確的思想。當今社會,部分播音主持人為了迎合市場、制造節目熱度,經常性地選擇一些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凸顯語言藝術性的不同”,這種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觀眾,會引發不良社會風氣的誕生。因此,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在進行播音主持時一定要根據社會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語言的藝術性在于通過合理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遞一種正確的思想,而脫離正常范圍之內的語言會成為一把利器而危害社會,要明白嘩眾取寵不是語言藝術上的真正創新,只有在規范的言行下才可以讓播音主持走得更長遠。
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方式逐漸多樣化,這使得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社會大眾對電視行業要求的提升,筆者發現很多口語化的電視節目和主持風格越來越受大眾喜歡,特別是一些訪談類節目,如《非常靜距離》《魯豫有約》等,這類節目主持風格比較輕快且口語化,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卻更加考驗主持人的專業技能與心理素質。在節目中,這類主持人要轉變傳統的播音腔,要對播音主持語言進行藝術性處理,要做到吐字清晰、語言明快,同時也要在語境中,融入大量的情感色彩來帶動節目氣氛,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近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通過語言的藝術性來認可節目,提高節目內容真實性的同時,也提高了觀眾的好感度。
新媒體語境下,越來越多的多元化元素開始融入播音主持的各個環節,這不僅可以提升節目效果,同時還可以使播音語言的形式更加豐富,實現播音主持多元化發展。如:很多播音主持人不再僅限于一種播音模式,他們開始嘗試配音等工作,這類工作可以通過語言的藝術性來提高節目感染力,比如:《聲臨其境》該節目通過配音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同時一人分飾多角,通過語言藝術性處理有效激發觀眾的收看欲望,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收視率。
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其他媒體平臺的挑戰,想要播音主持的語言更具藝術性,就必須結合時代要求與播音主持的規定,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與技能,從而有效提高節目感染力,推動播音行業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