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8)
新聞寫作是高職院校新聞采編專業的核心專業課,歷來都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新興傳媒技術不斷應用于新聞業使得新聞制作的方方面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時代信息的海量化、多樣化、碎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的路徑與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日漸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在高職院校傳統的新聞寫作課堂上,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導致教師難以做到因材施教、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等問題。面對煥然一新的專業環境和學情狀況,如何在教學設計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與社會接軌的高素質新聞人才是當下高職院校新聞專業教育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翻轉課堂最早起源于美國,莫里·蘭格等人于2000年最早提出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這一概念,本杰明等在2007年在化學課上采用翻轉課堂推動了該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學的應用,四年以后的可汗學院提供的豐富視頻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教育工作者對翻轉課堂的關注度。之后,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眾多高等學府開始嘗試這種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翻轉課堂理論研究于2012年引入我國以來,研究范圍已涵蓋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筆者結合近年來實踐教學經驗,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新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指的是打破傳統課堂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模式,重新調課上與課下的時間,學生的學習不再單純地依靠老師,而轉變為學生自己。翻轉課堂模式下,課堂的寶貴時間多用于學生們基于項目的學習,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合作研究解決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運用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對教師而言,不再占用大量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教授,從知識的傳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于高職新聞寫作教學而言有著較強的適用性。首先,新聞寫作的課程性質與翻轉課堂的理念較為一致。翻轉課堂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新聞寫作作為高職新聞采編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實質上是一門技能課,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活動熟練地掌握新聞寫作的技巧。翻轉課堂與日常教學的有機融合,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掌握有著積極的作用。其次,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近些年來,在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全國各大職業院校紛紛將教師隊伍信息化培訓工作列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為翻轉課堂的運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高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翻轉課堂注重實踐的理念符合了高職院校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結構單一、創造性動機不強,以及學生過分依賴課堂環境的學習和教師課程講授等問題,這是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差,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基于這樣的學情,教師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不妨從學生熟悉的話題入手創設問題,從而誘發學生探索和學習動機。例如在講授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采集的時候,倘若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先進行理論的“灌輸”,然后再以事例加以佐證,對學生而言,知識就可能只是浮光掠影。教師不妨先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視覺沖擊感強烈的照片入手導入新聞事件,闡釋“網民微博直播動車事故,首條微博竟比新聞早兩小時”這一事實,讓學生分組探究基于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獲取信息的新思路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找到信息來源。接著,虛構一突發事件的微博信源讓學生討論發言,作為記者應該如何進行信息的評估和采訪。最后,將口語化、碎片化的探究內容引到課本信息采集過程的理論框架上來。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選取應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人民和新穎別致的原則,以便學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啟發式教學中提升創造力。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新聞寫作課堂上,教師要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課堂效果才會好起來。新聞教育者薩克塞納曾經說過:“即便是對寫作經驗豐富的人而言,新聞寫作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對那些初次接觸新聞寫作的學生來講,更是極為艱難的。”在高職課堂上,面對枯燥乏味的寫作程式,教師如果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不妨采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情景教學模式,讓師生的角色進行互換。例如,在學習“白描”寫作手法的兩課時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在不告知緣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排練情景劇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表演結束后,教師簡要引入“白描”的寫作手法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情景劇的表演進行“速寫”。接著,讓演員就自己的演技和心理變化進行分享,在眾多課堂作業中挑選最符合內心情景的作品進行講評。最后,再由老師對課堂的整個環節作點評,對課本上的專業知識點進行點撥。應當注意的是,情景劇目的選擇一定要遵從趣味性、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則,例如豫劇喜劇小品《倒霉大叔的婚事》,自編歌舞劇《離別的車站》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陶行知先生“行——知——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高職教育的核心是技能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教師不僅要通過教授教化和思想滲透的方法讓學生們學之于理論,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采用豐富多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學設計亦要按照“強技能、重素質、勤動手、多實踐”的思路,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實踐教學對于新聞寫作課堂同樣具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如我國著名新聞學教授李希光提出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就印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新聞專業的要義不僅是專業技能教育,更是實踐教育,只有不斷強化實踐與體驗,才能真正領悟新聞寫作學習的內涵。
因此可見,面對枯燥復雜的新聞寫作理論知識,教師只有模擬相關的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到情境中進行實地采訪,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對所學知識熟知和掌握。例如,會議消息是企事業單位任職中寫作頻率最高的一種題材,但以其程式化明顯、文字內容枯燥的特點往往讓學生們“敬而遠之”。教師不妨采用少講多練的方式,讓政府會議走進課堂,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主持人”把控整個活動流程,“領導”和“代表”在“大會”上進行發言,最后根據角色的差異從不同的側重點撰寫會議消息。這樣一來,生疏的面孔變得平易近人,學生們在互動體驗和思考練習中將知識點做到了入腦入心。
教學管理要以課堂為核心,課堂教學的研究要以問題為核心。就新聞寫作課堂而言,教師只要充分高職高專學生“輕理論、重實踐”和學習情緒化的特點,在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準確把握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現代化教育理念,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構建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參與度和動手能力,才能逐漸深化教學改革的實質,進而逐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