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1)
雄安新區是2017年4月1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其范圍涵蓋河北省雄縣、安新和容城三縣以及周邊部分區域。它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新區地處首都北京、古城保定和濱海之城天津之腹地,歷史文化悠久,而且還是傳統曲藝、戲曲之鄉。被認為是河北梆子誕生的重要標志的定興縣祥泰班就主要活動在“定興、徐水、容城、霸縣、高陽一帶”。安新是保定老調的發祥地、雄縣是西河大鼓的繁盛之地、河北梆子更是遍布全區。
伴隨著市場經濟大潮下的審美娛樂的多元化選擇積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的出現,雄安地區的地方戲曲以及西河大鼓藝術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工業化乃至信息化的作用下……人力的農耕技藝失去了存在條件,手工的生產工藝失去了條件;在電影、電視面前,民間戲曲、民間游藝活動及其表演場所受到巨大沖擊;在漂亮、性感、時尚的歌星面前,說書藝人、民間藝人的生態空間受到擠壓。”許多專業劇團已紛紛解散,許多藝人散落民間,有的改行另謀生計,有的還依然執著堅守。近幾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國家層面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發掘,這些地方戲曲、民間曲藝等又獲得新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這集中體現在民間業余組織的戲曲協會、書社活動頻繁,大有風生水起之勢。
在黨和國家以及當地政府的提倡、支持下,一些民間藝人、票友自發組織起來了業余性戲曲協會、西河大鼓書社等組織,默默堅守、傳承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藝術遺產。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容城縣的戲曲協會、老年體協華風劇苑、沙河營村農民河北梆子劇團,雄縣的百榮河北梆子劇團、連方書社和安新縣的評劇協會。
容城縣的戲劇協會成立于2011年,現擁有會員200余人,負責人是鄭賀安,副會長兼副秘書長是李潤增。其建立基礎是1995年左右,由王春喜、黃金柱等河北梆子老藝人牽頭成立的容城艷陽戲曲藝術團。協會下設京劇、河北梆子、評劇三個分支,其中以河北梆子隊伍最為壯大。該協會目前有戲服10余套,戲曲曲譜20余本,常演劇目有《大登殿》《杜十娘》《陳三兩》《竇娥冤》《秦香蓮》《轅門斬子》《蝴蝶杯》《打金枝》以及自編劇目《鐵骨錚臣楊繼盛》《義子情深》《借錢》等。戲協活動場所在縣劇院排練廳,面積約200平方米,每周三個劇種活動兩天,交替進行。如今,該排練廳已是危房,因此戲協集中活動較少,多分散活動,演出未受影響。據該協會主要編劇人曹紅斌老師介紹,自協會成立以來,在組織下鄉演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還積極排演新劇,參加省市戲曲比賽。近幾年,曾獲得河北省戲劇節一等獎、保定市“五個一”工程獎以及2015年度全國最佳基層戲劇團體稱號等榮譽。另外,該協會還有五次被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節目錄制,社會影響很好。
此外,容城縣還有一個成立于2011年的老年體協領導下的華風劇苑,這是一個民間河北梆子業余組織,同時兼演評劇、京劇等。劇苑負責人為河北梆子二胡演奏者張占魁先生,成員有30余人,多為業余票友,亦有個別劇團退下來的專業演員。具有代表性的是原縣卿華河北梆子劇團退休的老藝人陳鳳君(武生)和張素華(藝名張小二,刀馬旦)夫婦,以及鼓師蘇義祥、三花臉演員張寶貴等人。該組織辦公地點在縣老年體協二層樓的一間房屋里,目前面臨搬出的情況,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沒有自己的演出服裝、道具,活動經費自籌。多在春節、元宵節、五一、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全民健身日等節假日固定演出,平時每天下午或晚上自由活動,偶爾配合老年體協下鄉慰問演出。由于沒有服裝道具,演出多為清唱,較少彩唱,而且多演傳統劇目的折子戲或選段,主要有《陳三兩》《杜十娘》《蝴蝶杯》等。
在容城縣,值得一提的還有一個農村河北梆子劇團,那就是南張鎮沙河營村農民河北梆子劇團。我們專程采訪了沙河營村支書張金良。據他介紹,早在1950年,沙河營村的幾位喜愛戲曲的村民經常在一起學戲、唱戲,還跟專業河北梆子劇團學戲。在他們的帶動下,愛聽戲唱戲的村民越來越多,最多時有120多人,當時村里就成立了河北梆子劇團……后來,經歷過解散等起起伏伏。1988年,在老人們的倡議下,村里拿出幾千元錢購買樂器恢復了梆子劇團。2008年,村委會還專門投資2萬多元購置戲曲演出的服裝道具。2009年又投資8萬元建成中老年活動中心,提供戲曲演出活動場地。如今,劇團成員已達到50多人,有本村村民,也有鄰村票友,他們除逢年過節到全縣鄉村進行義務演出外,還到安新、徐水等地演出。
雄縣河北梆子劇團自2006年解體后,演員們除去一部分改行另謀生計以外,另一部分就散落在民間。目前,雄縣境內的河北梆子、評劇、老調等戲曲演出依然很紅火,除去民政局備案批準的評劇協會和豫劇協會以外,還有六家左右的業余民營劇團以及一些吹鼓手樂隊。在這些戲曲團體中,最有代表性當屬雄縣百榮河北梆子劇團。這是一個類似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家班性質的私營劇團,負責人是李玉榮女士。李玉榮生于1961年,小學畢業就到了白溝中學文藝班,學習河北梆子。1978年畢業,進入新城縣(今為高碑店市)文化館,后轉入霸縣國營劇團唱戲,劇團解體后返回東馬營老家。25歲嫁入雄縣十里鋪村河雄縣人,婆家也是藝術之家,公公、丈夫都是民間藝人,這就為家班組建提供了基礎,于是,1987年和丈夫決定組班唱戲。目前,這個劇團辦的風生水起,很有影響力。李玉榮任團長,負責劇團全面工作,縣文化館館長楊寶槐兼管劇團的樂隊,并負責內引外聯,發展人脈,拓展、洽談業務。劇團演出形式豐富多彩,及參與商業慶典、廟會演出,也承辦四鄉八鎮的婚喪嫁娶、生日宴會等。尤其到了廟會,更是他們演出最為繁忙的時節。因為“在民間,節慶廟會是人們最集中、最熱鬧的時候,而且此時也是戲曲演出一展技藝、酣暢淋漓之刻”。劇團設施相對比較完善,現有衣帽箱10個、盔箱2個、把子箱2個、靴箱3個,雜物箱10個,另外還專門置辦了3輛運輸車,負責運輸演職員工和演出設備等。為了保證充足的周轉資金,該劇團還兼營服裝道具、演出設備、運輸車輛出租的業務,總的經濟收入每年大約有100萬元左右。
據雄縣文化館李會然股長介紹,該縣還有一家公益性河北梆子業余組織——雄縣古城河北梆子劇社。該組織的發起人是孫賀軍、王愛榮等人,劇社位于古城村農家院內,成員有四五十名,定期活動。這個組織也經常參加各級戲迷票友大賽活動,據李股長介紹,劇社票友還參加過河北農民頻道舉辦的《絕對有戲》節目。
此外,在雄縣還有一個韓莊老調劇社。韓莊老調可謂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個世紀前的清朝末年。當時,韓莊村杰出了一位叫王者洪的戲劇藝人,藝名“薩吉紅”(1874年~1956年)他是吉利出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天津衛”唱京劇和河北梆子兩個劇種,紅極一時。后因病返歸故里,開班收徒,身傳施教,口傳心授。大約在1936年“薩吉紅”將河北梆子改創韓莊老調,由此經過了數十年的舞臺演藝磨煉,汲取精湛的演技,便更純熟。韓莊老調經過抗戰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經久不衰,延續至今,已傳承到第五代,主要負責人為夏二福、孫章扣、張占芬、李老二等人。目前,韓莊老調劇組成員約50人,據悉,為進一步推動老調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該劇社孫大花,趙自敏、許殿甲、解大艷等老藝人提議籌演《二進宮》《調寇》等傳統劇目,并且要試排《天飛閘》《鎖陽關》《劉云打母》等新編劇目。
安新縣的戲劇組織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評劇協會。這也是一個票友業余組織,負責人是郝凱和楊國友先生。主要以唱評劇為主,也有人演唱河北梆子、老調和京劇。值得一提的是,該縣文廣新局的王局長對縣文化尤其是戲曲工作非常重視。為了是評劇協會更好的發展,便利活動,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專門籌集款項建了一個二層小樓的活動廳,并且籌備資金購置了演出服裝、道具等。該組織既有逢年過節的公益演出,也有平時自發的聚會活動。據協會負責人楊國友先生介紹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活動,評劇、梆子、老調輪番演出,或一同演出。而且他們還自編自演一些劇目。
西河大鼓的演出較之戲曲顯然就遜色許多了,目前較有影響的是雄縣趙連方創建的連方書社。趙連方,1947年出生,河北雄縣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曲藝家協會顧問,雄縣鼓書茶藝協會主席,王派西河大鼓第四代傳承人。趙連方15歲拜王派西河大鼓名家李成林先生為師,18歲攜年僅9歲的弟弟趙建橋外出說書糊口養家。如今經濟富足的他追念起西河大鼓藝術,決心要把祖師爺的藝術傳承發展下去,于是在2012年出資10萬元把自家的二層樓改建成連方書社,將其從事西河大鼓藝術交流的場所。趙連方先生常演的西河大鼓有《響馬傳》《三俠五義》《包公案》等傳統長篇大書,也有《韓湘子上壽》《下西廂》等小段,另外還演唱新書如《野火春風斗古城》《虎口鎮》等。
不僅如此,趙連方先生積極探索西河大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自己最為擅長的是西河大鼓小段的“現掛”,即“即興演唱”,并通過互聯網傳播古老的西河大鼓藝術。另外,趙先生還廣收門徒,按照傳統曲藝口傳心授的方式教授西河大鼓,他的弟子具有代表性的是郭祥彬先生。郭祥彬為把王派西河大鼓發揚光大,也在培養自己的繼承人。在訪談時,趙連方先生對自己的愛徒郭祥彬說:“我就希望你的徒弟能趕上我的徒弟,我就滿足了?!睒銓嵉脑捈挠柚耖g老藝人對西河大鼓藝術薪火相傳的希望。
值得指出的是在安新、容城,雖沒有像雄縣連方書社這樣有影響的西河大鼓組織,但是卻不乏水平高超的民間西河大鼓藝人,比如容城的王鳳仙、安新的曹有良等,他們就好像散落的珍珠,還在堅守這門古老的藝術,活躍在鄉村廟會、商業慶典、公益演出以及紅白喜事當中,誠如雄縣文化館楊寶槐在接受訪談時所說:“這些(傳統戲曲、曲藝)雖說沒有太多的市場,沒有更多的人喜歡,但絕對是消亡不了的,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壤還依然存在?!钡拇_,無論是戲曲,還是曲藝,它們都是扎根于民間的藝術,民間的廟會還在,民間的大眾狂歡尚存,民間的節慶風俗依舊,民間的審美情懷延續,因此民間的藝術便不會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