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2017年12月初中央電視臺開播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其一反常態,把沉寂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展示在人們面前,通過守護人把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動鮮活地進行演繹詮釋,讓文物“活起來”了。既滿足現代觀眾視覺沖擊,又獲取了文化知識,達到了節目“有意思又有意義”的目的。據統計,節目中介紹的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數今年初較去年同期提升50%以上,人們越來越熱衷于傳統文化的探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旅游從業人員應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作為培養旅游從業人員的教師我也在思考怎樣讓文化的種子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甚至開花結果,在旅游發展大潮下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至關重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速發展,如2016年國內旅游人次達45.78億,同比增長14.5%,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同比增長12.8%,加上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7億人次,2017全年旅游人數52.71億人次,相當于我國總人口人均出游4次。旅游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個假期去哪玩了?”已成為人們見面的招呼語。游客數量的增加就需要與之相對稱的旅游從業人員,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旅游服務質量的好壞,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我國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面對當前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設定為為中國旅游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旅游文化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既能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又能鍛煉學生的業務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旅游管理主要研究對象為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媒體,而《中國旅游文化》課程主要是研究旅游客體的一門課程。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山水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相關旅游知識,課程內容豐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如圖1)。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立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宏觀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人文修養,并且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鑒賞能力,能對各種旅游資源進行文化鑒賞。

圖1 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所涵蓋內容
高職專業學生的起點是高中,有些學生是高中階段成績非常一般的,學生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所以學生學習新知識、新信息會有所不同。加之現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的增多,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查閱各類信息,形成了學生碎片化信息的堆積。當然還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或影視劇中而不能自拔,浪費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綜上,單純的課堂講授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
旅游行業從業人員尤其是導游被稱為“文化傳遞大使”,可見文化知識對于旅游從業人員的重要性。《中國旅游文化》課程就是一門增強學生文化知識的課程,且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應加強實踐練習,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通過理論的學習達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并進一步內化,實現對中國旅游文化的理解及鑒賞,最終通過實踐訓練實現文化向外傳播的目的。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能滿足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一味地理論教學,尤其是現代信息化時代下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實現預想的教學目標和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代不僅要主動運用多媒體,制作課程PPT課件,還要把文字、圖像、視頻、音頻、動畫等有機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以靈活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承,真正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下的“文化傳遞大使”。
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講旅游故事傳中國文化”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改革,提出個人在教學方面的一些拙見。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旅游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杰出的代表,其選取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泛,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完中國傳統文化又要讓學生感同身受,需要事半而功倍的方式方法。而單純的講授已不能滿足現代信息化時代下學生們的需求,結合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的。本人在教學中以旅游中的故事為引,在故事中穿插文化內容,并進行了教學效果和考核比例的改革,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課程的學習必不可少的講授法,但因為旅游文化課程涉及很多文化事故,可以另辟蹊徑。以故事的講述作為課程的導入,先讓學生對些內容提起興趣,然后再一點點深入講述前因后果,如在講宮殿建筑故宮時將明清時期發生在故宮里面的故事作為開始,引入皇家的奢華,導入宮殿建筑與其他建筑的不同。當然這個過程除了教師的主講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獲得成就感。
讓學生參與此門課程的方式有很多種。因為旅游文化課程的內容中涉及很多傳說、歷史典故、人物、事件等,如何讓學生既了解這部分內容,而且能對其感興趣,對其產生的前因后果有所深思,借助故事讓學生進行演繹。既然是演繹,學生就要對其有了解,利用現代網絡搜集相關信息,做相應的準備工作,而后把這個故事進行現場展示。如指鹿為馬、請君入甕等故事,學生在查找相關歷史故事時要搜集其出現的歷史背景、涉及的人物及后期影響,這樣就能系統地掌握所說知識。并且在故事演繹的幕后,學生要整理思路、準備道具,所以是全面鍛煉學生的能力。
此教學方法可讓學生借鑒《國家寶藏》的方式,《國家寶藏》就是用“綜藝節目+故事演繹”的方式來帶領大家走進文物,馬蕭林院長說,“相對于表達方式,如何將故事講的更充分,如何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物,從而喜歡上傳統文化更重要。”文化故事演繹法也是通過演繹讓學生喜歡這件事,喜歡中國旅游文化,讓文化的東西變成活生生的場景,更生動具體,易于學習。
如何讓古代比較久遠的事物更具體化,往往可以采用古今對比法。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使現代很多事物都有其舊時的影子,如古代建筑部分講到抬梁式框架結構的安全性就可談現代建筑的建筑形式,古建里面的大缸與現代的滅火器;藻井裝飾與現代屋內裝飾;少數民族的袍褂與現代的旗袍;古代科舉制與現代高考制,現代茶藝與傳統茶藝等等,通過對比讓學生其發展演變過程,對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更具體的感受,對我國古人智慧的尊敬感油然而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旅游文化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實踐部分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多個環節進行,如古代建筑部分,通過實地考察周邊古建,觀察古建的間數、色彩、屋頂、裝飾、擺設等;宗教部分,通過參觀寺院了解佛教寺院布局、歷史背景、傳說故事;園林部分,通過考察了解園林的造景手法、建筑小品的功用、動植物的搭配及作用等等,在實踐過程中帶著問題去觀察體驗,結束后以“我是**導游/講解”做總結匯報,把自己的發現、感想與同學們分享,檢驗學生對各旅游資源文化掌握情況,匯報總結還可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旅游行業所培養的人才是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讓學生體驗一名真正的文化大使的綜合素質要求,發現差距,在鍛煉中成長。實訓基地可以檢驗學生在校所學,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實訓基地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把課堂轉移到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或者請實訓基地負責人進行現場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彌補學校設施設備不足及市場化氛圍的不足的缺陷,讓學生能真正地進入角色。
結合本課程的創新教學方法,本門課的教學效果應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評估。學生在課程中參與其中的文化故事演繹,可以采用教師點評、學生自評的方式,在評估過程中自我學習、自我反省;可以舉辦旅游文化知識競賽,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量化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通過“我是××導游/講解”的匯報了解學生對某地文化的掌握及鑒賞能力,通過以上多種方式來了解學生學習效果。
創新教學方法下考核方式也有不同,增強學生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弱化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因為旅游文化的知識性強,不可避免地要有試卷考試的形式,但其所占比例應下降,提高學生平時表現成績占比。
綜上所述,適應時代發展并結合課程內容,通過講中國旅游故事,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傳承中國文化目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還需要借用更多時間和更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希望個人在教學中的探索及發現可為專業課程教學提供參考,助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培養符合行業所需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為社會輸送實用型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