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日照市委黨校,山東 日照 276826)
數據的范圍較廣,既包括我們通常理解的數字,還包括各類文字、音像等。數據的用途也較廣,它不僅適用于科研以及各類規劃設計、查詢計算,也可以用于社會管理的各個過程,為決策、行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關于大數據,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內涵看:大數據與數據相比,主要體現“大”這一特點,通常包含極大的數目、繁雜的結構、廣闊的領域,可以說,大數據是具有這些的特點的海量數據的結合體。
二是從外延上看,其涵蓋的范圍很廣,體現為語言文字、影音圖像、表格圖形等。
大數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據體量巨大。
二是數據類型多種多樣。
三是價值密度低。
四是速度快、時效高。
五是可視化。
所謂公共安全,主要是指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處是和諧的,不存在相互侵害、沒有較大損失。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不同,它主要包括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社會治安防控以及人的衣食住行安全,它屬于群體安全范疇,主要體現在通常意義上的社會安定有序。
公共安全的風險治理有自己的特點和內在演進邏輯,與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針對的對象不同。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針對的是突發事件,公共安全的治理針對的不僅包括突發公共事件,還包括其他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危害的一些因素。
二是在治理手段上,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重點是處置,而公共安全的治理還包括預防、準備。
三是在治理主體上,公共安全的風險治理不僅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也強調、鼓勵支持民眾的參與。
1.大數據是進行風險治理和處置的重要資源
大數據是一種資源的集合體,大數據技術是一種運用能力。我們之所以稱現在為大數據時代,主要是指在這一特定歷史階段,這類資源的集合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這類運用大數據的技術能力達到相當的高度。這種能力和水平可運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風險治理。它對風險治理的作用也體現在多個環節,包括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資源儲備、隱患排查、領導決策等環節??梢哉f,公共安全的風險治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善于利用有關大數據,會對風險治理的效率提高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2.大數據是實現多部門協同進行風險治理的重要資源
眾所周知,公共安全治理包括源頭和風險治理、監測和預警活動、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等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工作都需要政府各個部門、政府與各類組織及個人的協調作戰。特定組織和個人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也可能成為行政應急措施的實施者。作為整個治理鏈條中的首個環節,風險的排查和管理,既有個性特點和要求,也有共性規律和方法,其中,綜合性運用多種手段是其重要措施,這種綜合性的手段包括治理主體的全員性、方式方法的多元性、時間空間的結合性、多個部門的協調性等,這種綜合性的黏合劑就是大數據,或者說,利用大數據可以融合、溝通多個領域,實現整體合力的有效發揮。
3.在提高風險治理效率方面,大數據的作用不可或缺
治理效率的提高手段包括多個方面,比如:主體的主動性、技術的先進性、時間的超前性、資源的豐富性、信息的全面性等,其中信息的全面性是極其重要的方面,許多案例表明,面對不甚了解的風險,信息的缺乏、片面是致命的,它會導致后續的治理無處下口。而大數據恰恰彌補了這一短板,對治理主體而言,可以利用大數據制定合理的對策、應對措施,對民眾而言,可以利用大數據了解相關知識,做出有效的預判和應對抉擇。
1.部分公共管理部門缺乏大數據意識
我國的數據資源雖然豐富,但由于長期缺乏數據文化,大數據理念有待進一步提升。大多數民眾,包括相當部分的政府公職人員,對于信息技術的認識和運用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新聞閱讀、娛樂休閑、通信交友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對于在管理環節體現大數據的作用,認識不足不到位,仍停留在傳統的、紙面的上傳下達?,F實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硬件的重要性,而在軟件上花的功夫不夠。
2.部分公共管理部門缺乏相關人才
現時的公共管理部門的人員可以分為兩類:存量工作人員、增量工作人員,或者稱作“老”人、“新”人,對“老”人而言,由于慣性思維和慣性做派,在具體的治理工作中進行革命性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導致上面倡導重視大數據及其技術,下面卻雷打不動。對“新”人而言,通過梳理各地招考簡章,在招錄公務員時,招錄的崗位大多是常規性工作崗位,很少招收處理大數據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導致在日常工作中運用大數據技術成為空談。
3.數據的安全問題較為突出
由于具有散、廣、虛擬等特點,大數據天生具有易泄露的特性,又由于相關技術的不成熟,導致數據安全問題。數據的泄露風險至少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公共安全帶來威脅,給不安定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二是阻礙風險治理的有效進程,影響數據的有效使用。
4.應急管理部門間的風險管理類的數據整合力度不夠
從調查的情況看,當前各級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數據收集、處理系統,但這些部門的信息系統很少做到互聯互通、相互支持,更無法做到融合運用。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主要是在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統時,各個部門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只會自掃門前雪,在缺乏強有力的協調部門的情況下,此種現象就會延續而成為自然。二是由于數據標準等原因,導致客觀上無法兼容。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各個公共管理部門缺乏大局觀念,固守部門利益,從主觀上不愿意去進行數據整合。
在預防準備階段,要特別注意設備和技術的完善。一是要廣泛收集相關信息。二是要對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在監測預警階段,應有效集成相關信息和數據,在正確研判的基礎上,提高預測的準確率,提前預防事故的發生。
對于應急管理人員的大數據知識培訓,應建立常態化的機制。目前,從整體上看,對于公務員的培訓次數和力度差強人意,特別是在內容上,以理論和業務為主,在時間上也呈斷斷續續的特點,有鑒于此,應借鑒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和機制,建立公共管理人員特別是應急管理人員的大數據知識教育培訓機制,以期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大數據專業人才。
應以各級政府為主導,加快建設公共安全數據中心(平臺),依法推進數據資源向有關公共管理部門特別是應急管理部門開放。
在制度層面上,公共管理部門應盡快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對有關的數據進行分類和分級管理,對不同種類和不同級別的數據資源要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保障級別較高的數據資源的安全。
總之,在技術層面上,應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大力實施數據安全保障工程,該工程的實施重點應放在數據資源的采集、存儲和應有等環節,特別要關注公開、共享環節中的數據資源安全問題,加大相關的安全評估和預防措施。同時,要加大有關公共安全的數據保護力度,對非法泄露和出賣公共安全數據的行為予以堅決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