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當下許多大學攝影專業的訓練課程集中安排在大三階段,經過兩年系統地學習傳媒基礎和影像理論之后,實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基本保證。在既往的傳媒教學實踐中,經過觀察、梳理,系統地總結了一些規律。
對于高校攝影專業來說,系統地教授光形色線的畫面知識占據了很大比重。除此之外就是著眼于“拍什么”的主題研究。攝影應該關注選題深度和輻射廣度,針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錨定特定群體或典型對象,進行持續性的記錄和表達。在此過程中,攝影師運用個人的專業攝影技術之外,方法論的探討從未止息。
以強調互動式學習實踐方式的項目制是本人近年教學經常運用的一個組織方法,過程中學習了許多前人的寶貴經驗。也有許多現實層面的問題和思考。首先涉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傳媒實踐教學的宗旨之一是要努力改變單一的專業課和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尤其在實踐階段一定要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要在選題和方案制定階段就注重引導學生的創作主動性,發揮學生個人的拍攝和組織實施能力。項目實踐過程中汲取信息與知識,謀求專業認知實踐上的突破,與提高個人技能應用的目標并行不悖。有意識、有系統、有組織地進行實踐指導切忌越俎代庖,這一點從近年來各大影展高校展位上的作品有所體現。千人一面本是藝術表達的禁忌,個性化的視角、獨立的思考需要利用情境、協作、對話等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創作主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來完成,這也是攝影學習的最終要求。
首先是實踐的針對性問題。在大海中學習游泳,認識實習和專業體驗到獨立創作,區分客觀記錄和主觀表現,采取相對的因應之策,這在立項階段已經確立。首先要考慮項目拍攝過程中的指標點,也就是把技能指標加以落實。教師注重進度,制作工作量表表單進行實踐任務的量化分解。學生必須對個人選題進行系統設計,在有效的時間內制定個人目標,分解拍攝任務,尋求組織合作,許多情況下還要針對最后的輸出制作或參展參賽進行成本核算及費用準備。
其次涉及實踐的方法論。傳媒專業學習要強化技術層面的訓練,以大量的直接經驗來驗證和運用教科書上的技術理論,但傳媒平臺和傳媒內容本身是在不斷變化甚至應接不暇。作為攝影專業學生一方面要積極關注和應對當下的技術提升,去擁抱新科技,嘗試新器材新技術,不要放過各大廠商或媒體提供的學生贊助項目。在內容上要緊密關注新媒體,不僅僅追熱點,而是系統進行階段追蹤和研究。目前各種媒介平臺上都不乏廣受關注的內容主題,在確定一個適合以攝影的形式來表現的主題的時候應進行大量包括文字、圖表甚至調查問卷在內的案頭準備工作,前期的案頭工作越具體越有利于拍攝。正如浙江攝影出版社的老編輯丁珊曾經反復強調的編輯思維,要從后期應用的目標定位把握前期準備和拍攝。把拍攝目標化整為零又避免支離破碎,保持整體性和節奏感,將表述內容與技術手段緊密關聯,實踐主體從直觀上理解技術原理和運用方法。當下有許多學生層面的交流合作項目,大到國際訪學,小到網絡上的同城合作,都可以加以關注和利用。
接下來就是關于實踐的檢驗考核問題,這涉及統一的任務要求標準,也跟個人的中長期創作緊密相關。
(1) 攝影中的影像語言語法問題,在創作中可以運用多種鏡頭語言,以保證準確觸及和揭示主題內涵,包括鏡頭、角度、光線、構圖等元素的變化組合,在此基礎上,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表現手法值得鼓勵和探索。
(2) 結構方面,攝影實踐可適當參考模仿當下一些媒體的操作,專業化地采用單復線的結構形式,結構框架對整體性的表達效果非常重要,如果認為該有的畫面內容拍到即可而忽略節奏感和鏡頭語言的豐富性,不去做大量嘗試試驗,在后期編輯階段常常會覺得影像拍到了卻味同嚼蠟。后期最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節奏不當等失衡情況,而寶貴的拍攝時機已經錯過了。文章要講究文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影像同樣如此,要重視節奏感和協調性的前后統一。
(3) 保持創作的持續熱情和體力,對主體的表現深思熟慮,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要勤于拍攝又重視人文關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攝影中也有類似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即布列松的“一萬張理論”,“前一萬張照片是沒法看的”,雖然武斷,也呼應了一個普遍規律,就是要強調創作數量上的積累,由量變達到質變,從理想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目前傳媒教學當中比較缺乏此類針對性強又較為嚴謹的實踐指導書,以攝影教學實踐來說,專題攝影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旨在引入充分的合作和競爭,激發學生創作熱情,訓練總結個性化攝影表達方法。學生參與專題研討,針對創作任務或以個人或以小組方式分工合作,嚴格執行事先確立的步驟和進度。由教師進行總體把握,根據實施進度,及時做出提示和反饋,一方面提高專業技能表達,盡快達到自由創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協助接受力和行動力較差的學生對實踐項目進行分解,重點難點反復訓練集中突破。這一點可以對照教科書進行指標點的劃分設計,以明晰不同水準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階段性任務和要求。
傳媒教學項目完成創作之后就進入展示和評價環節,在后期展示和呈現上的方式上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但應注重討論效果。師生從實踐項目進行回溯,闡述開題初衷,概括創作過程,回顧創作思路,比較表達方式和手段,分析主體表現力度,最后從技術、工作量、內容和藝術表現四個方面做出總體評析。這個過程使得教學任務目標更明確,問題更直接,經驗和教訓更深刻。這方面有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電影學院一位同學大二時創作的一部作品,在北京師范大學進行展映時卻收獲了熱烈的反響。說明作品的表達效果和認知程度并不是那么淺顯易懂,許多好作品需要充分消化吸收才能體會到其獨特之處。
在攝影專業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要務必牢記以學生為實踐訓練的主體,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攝影教科書上的專業技術技能,器材的熟練使用,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組織合作能力也要得到發揮鍛煉。不同的表達項目應努力吸引學生探究視覺語言表達的技巧方法,攝影專業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生產照片,而是讓學生在創作中領悟傳媒的任務要求,掌握傳媒表達的方式方法。傳媒專業學生從熱愛傳媒到成為一名合格的傳媒人,有著漫長的道路和險阻。攝影雖然歷史短暫,在生活中卻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如何體現出高校攝影教學的專業性,把握時代脈搏,呈現濃厚的時代氣息,需要學生主體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實踐的針對性綱領制定,實踐的方法論研究,實踐完成的系統性對照考核和檢驗,對攝影專業實踐提出更嚴格、更系統的要求。當下的教學語境下,要繼續拓展實踐基礎,發掘實踐形式,追蹤實踐效果,為專業教學拓展更大的創作舞臺和表現空間。而這一切,熱愛表達和執著于表述形式的探索是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