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越來越成為人們傳遞與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它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極大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并滲透到現代生活各個領域,甚至連中老年都用上了微信、玩起了微博等,彼此信息傳遞更加方便快捷,交流空間不斷縮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社會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當然也不乏有人借此散布一些不真實信息,夸大或變相夸大事實真相,甚至無中生有,從而導致損害他人的名譽和利益的行為,或者刻意放大某事態的嚴重性來滿足自己的一時私欲。因此杜絕網絡謠言、倡導綠色生態網絡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謠言之所以復雜,是在于其本身的模糊性。在現實生活中謠言的產生也有一定事實依據,不過存在夸張或虛假成分,與真實還有一定距離,處于大體真實似是而非的模糊階段,它源自公眾對事實真相的故意掩蓋或扭曲,這種信源的模糊性極易造成信息傳播過程中歧變事件的發生,若信息不透明,容易產生“寧可信其有”,致使社會認知混亂,給公眾帶來不安全與不穩定感,并給網絡空間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被傳謠者加以增刪或修改的再創作,傳播越遠、版本越多也越離譜,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改變原有真實性而產生變異,這種變異性是因傳播者出于某種主觀動機對真實信息加以夸大和變形,在傳播過程中憑借個人的喜好,對初始信息隨意加以修改,喪失其原有的真實性,這就是謠言的變異特征,而且傳播的距離越遠,則失真度越大,甚至面目全非。
網絡快速的信息流動也給網絡謠言帶來高速傳播,網民兼有信息接收者和傳播者雙重職能,相對傳統謠言流傳進程,網絡謠言傳播時間更短、速度更快,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公眾只要通過簡單地點擊就能夠實現對信息的瀏覽、傳播和評論,以網格“發散式”進行傳播,加上數字化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獲取和復制變得越來越快,謠言的接收者又可成為傳播者,以訛傳訛,復制繁殖性超乎人們的想象,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傳遍整個網絡空間。
網絡謠言制造者為了增加網民對謠言的關注度,往往選取網民感興趣的話題,投其所好,以迎合網民的心理認同感,使得網民易于接納虛假信息并積極參與傳播,也正是這一認同感使得謠言空間廣泛、傳播迅猛、危害更深。認同感的觸發點,或是利益相關,或是興趣相同,或是心理認可,網民整個心智都呈現虛浮躁動的單一狀態。
1.缺少識辨力
網絡謠言類型多信息量大,且有的內容專業,如科技、食品、醫藥行業,還有甚至涉及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普通網民由于缺乏辨識能力,加上某些專業領域知識缺乏,看不清“謠言”的真實面貌,加上防范意識不夠,以網傳網,以謠傳謠,往往又成為謠言傳播的助推手。因此,網民自身辨別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專業知識匱乏,似懂非懂,是網絡謠言形成的原因之一。
2.缺乏道德感
網民有時為了滿足個人的獵奇心理,或者為牟取私人利益,而掩蓋事實真相為自己造勢,發布虛假信息,缺乏應有的道德誠信,也是網絡謠言廣泛傳播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房產市場的搶房退房潮,食品行業的搶鹽風波,都是廣大市民由于對市場交易內幕知之甚少,不明真相,輕信謠言的結果。
網絡謠言有時大行其道,政府部門缺乏監管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一方面管理部門沒有及時出面辟謠,讓網絡謠言快速傳播以可乘之機,導致失控發展,似瘟疫般一傳十,十傳百,客觀事實傷痕累累;另一方面缺乏一套合理嚴格的應對機制:首先是信息傳播準入制不嚴,對平臺缺少監督,門檻過低,容易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其次懲處力度不夠,造謠付出的代價不高,也增加重了治理謠言的難度。
若要清除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空間,應從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面入手。
網絡謠言將混淆公眾視聽,擾亂社會秩序。政府應擔當起主攻手的角色,積極應對,發揮其在新聞輿論中的主體功能。
1.第一時間澄清事實
無風不起浪,任何謠言的產生必然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和基礎。針對謠言來襲,政府部門應積極面對,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準確發布權威信息予以辟謠,以第一時間公布客觀事實,澄清謠言信息,防止謠言進一步擴散,盡快消除謠言帶來的負面影響。
2.嚴把出口關懲處關
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信息傳播得有一套嚴格的準入制,平臺發布起過濾網作用,用制度建設來規范人們的傳播行為,嚴格信息傳播出口關,還信息以客觀事實,讓網絡信息真正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而不是迷惑受眾。同時依規制定懲處措施,加大對網絡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懲罰力度,讓制謠者產生敬畏之心。
網絡信息傳播快捷而廉價,為公眾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場所。由此得加強對網絡傳播媒介的監督和管理。
1.建立媒體預警機制
為了增加點擊率博取眼球,個別記者夸大其詞甚至肆意歪曲事實真相,失去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原則和職業底線。因此還得加強媒體記者自身建設,堅守職業道德,實事求是,堅決杜絕虛假信息。政府宣傳部門緊盯媒體,層層審稿,建立起預警機制,送稿審稿發稿全程監控,嚴把質量關。
2.擴大信息采集渠道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多渠道收集信息,有利于提高辨析能力,去偽存真,因此媒體擴大信息采集渠道,加強對信息的辨別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網絡謠言爆發的苗頭,防患于未然,把網絡謠言傳播扼制在萌芽中。
公眾是網絡信息的傳播主體,他們的道德修養水平和法律法規意識將直接關系到能否有效地降低網絡謠言的產生。
1.開展公民素質教育建設
人們之所以相信謠言,這與其自身教育和受教育程度有關,如果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高,知識全面且專業,同時具備良好的分辨能力,就不容易受蒙蔽,因此,增強公眾自我意識教育,理性分析謠言,從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質修養,對抑制謠言能起一定的作用。
2.加大公民普法宣傳力度
保持綠色網絡空間,抵制網絡謠言,必須加強網民的法制觀念。讓廣大網民充分認識到發布網絡謠言是屬違法行為,應追求法律責任,對網民加強法制教育,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法規意識,做一個合法合規的網民,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傳播的不法行為。
3.增強公眾社會責任意識
公眾除了要守法合規,還得有社會責任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后果及應付出的代價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增強自我社會責任感,自覺抵制網絡造謠傳謠行為。一個國家公民如果對社會缺乏責任感,就會使人失去自我規范能力,迷失政治方向,所以要不斷增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對自己的言行勇于承擔,經受得起事實的檢驗,做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傳播者。
通過以上分析,深知新媒體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會因網絡謠言的傳播而造成社會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們只要認識到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和形成原因,政府、媒體雙管齊下,大力提高公民素養,就一定能使網絡空間永遠保持綠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