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廣播電視臺,湖北 黃石 435003)
電視新聞評論是電視臺就當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重大問題和新聞事件發表看法,進行解釋分析,是一種重在傳遞“意見性信息”新聞體裁。它凸顯強烈的新聞性,緊扣新聞事件,針對性和時效性強,且議題多元,內容廣泛,體現出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無可匹敵的權威性、專業性、可信性,意義重大。
電視新聞評論是電視臺就當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重大問題和新聞事件發表看法,進行解釋分析。其既要反映社會輿論,也要引導社會輿論,幫助人們把分散的、個別的議論,化為系統的、集中的、科學的意見,并將其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去認識和推廣,進而形成一種主導性的觀點。因此,電視新聞評論在節目選題上,要有現象著眼、矛盾入手的意識,找準問題進行分析,把握好國策動向、社會影響與個體觀點,進行大眾聚議、權威評論與媒體動員。
以焦點訪談《網絡直播鬧劇何時休》這期節目為例,評論直擊當下熱鬧而混沌的新媒體社交亂象,瞄準網絡空間的法律盲區、亂象現實和道德洼地,及時跟進解密、打擊和譴責,傳播正能量,扶正價值觀以正視聽。
地方電視臺應該更加注重新聞評論節目,走差異化的路線,關注本土民生,現象著眼、矛盾入手,達到新聞教化的社會功能。
如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的獲獎新聞評論《國寶被毀:是天災,更是“人禍”》。一場特大洪水沖垮千年廊橋,新聞評論透過現象尋求本質,深究“天災”背后治理失職的人為因素。這是典型的究因類專題新聞評論,事件背后的多元因素經過層層深入分析得到真相,進行警示與問責。
鎮江市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的新聞評論《慈善背后的反思》,聚焦多個慈善事件背后的悲情故事,面對網絡輿論的發酵與反轉,考察經濟賬,探尋實踐真相。節目通過一真切一轟動的兩個慈善事件對比展示,多方位考察慈善背后的經濟邏輯、情感邏輯、法制邏輯等。由此可見,電視新聞評論須在選題上深下功夫,關注生態文明與城市建設,密切監督行業規范與社會法治,愈發聚焦網絡現象與網絡文化,使報道給觀眾現場感、立體感和思考性,樹立電視新聞評論的權威。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流傳學院西席顧建明說,“新聞評論人才是能創意性地表達有代價意見的大白人。”強化對新聞事件及時、準確的評論,建立話語權威,傳遞思想的觀點,并進行創意、鮮活的表達,使其更好傳播,是電視新聞評論在引導輿論構建社會共識中必須承擔的責任。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可以用在評論上。如何生產高質量的評論產品,需要評論者有策劃的眼光和洞察力。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之上,要多從老百姓的視角出發,突出服務型評論,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提供多種服務的實用型評論,讓受眾了解各行各業的新觀點和新見解,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同時,更需要在深度與廣度、縱向與橫向上,把事件放在歷史長河中進行思考,勾連大環境、大背景,同時了解受眾的見解,深入淺出地進行新聞表達,使評論的形式和風格在共性中不落俗套,不失個性。
近幾年,電視新聞評論的視角和價值取向正在轉變,以前是居高臨下、我打你通的宣傳灌輸模式,現在則是平等相待、交流溝通的傳播模式。可以多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論述手段豐富多樣、聲畫并茂、形象逼真,以求滲透力強、受眾面廣,更具有影響力。同時,新聞評論的場景也可以借用媒體技術,例如VR、AR等技術輔助,電視直播“鷹眼”技術、擅長捕捉運動鏡頭的GoPro攝像頭等,可以實現新聞評論的在場式體驗,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強化新聞評論的效果。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讓電視新聞評論更好地發揮新聞評論的作用,這就需要積極地提升評論品質,并與新媒體融合開展互動式評論。
例如,在節目中增設新的崗位——數據解讀員,新聞評論員就基于扎實的數據進行點評,轉身為數據解讀員,在大數據的輔助下,評論觀點更加精辟令人信服,這是將利用大數據作為傳統媒體實現業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此外,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碎片化和內容網感化,使評論在移動端更容易接收,滲透年輕的受眾主流,從而讓電視評論能有效地進行輿論引導,依托于堅持主流價值觀、堅持理性和邏輯,盡可能地形成最廣泛的共識與認同感。
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充滿理性思考和人文關懷的電視新聞評論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得到長足發展,必須堅持個性化的品質追求,洞察生活百態、回應大眾關切,開拓互動思路、持續發展創新,堅守主流價值、彰顯媒體責任,實現權威媒體的自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