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奇 中國傳媒大學
傳播行為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本能,傳播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人類的傳播活動可以分為人的內在傳播和人與人之間的外向傳播兩大類,而后者又可以分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眾傳播和大眾傳播。我們的廣播電視就屬于典型的大眾傳播,即利用傳播工具,借助傳播媒介,把某種具體的思想、觀點、信息傳播給大眾的一種傳播行為。而電視綜藝節目必須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便是由大眾傳播的基本職能所決定的——傳遞信息、教育大眾、引導輿論和提供娛樂。每種節目類型都應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履行媒介的基本職能,不能因為綜藝節目的主要職能是為受眾提供娛樂而忽視了其他職能。因此綜藝節目亦需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具體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綜藝節目堅持明確、正確的價值導向其實就是在履行大眾傳媒的守門人功能、教師功能和娛樂功能。守門人即是“把關者”,它要求綜藝節目應該對傳播出去的信息負責,對其進行篩選和取舍。不能“唯收視率馬首是瞻”,將追逐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師的功能即進行社會教育,其實各個類型的電視節目都擔負著廣義的教育職能,肩負著傳授民族歷史、習俗、技術和道德價值觀念等責任。這就要求綜藝節目在表現方式等各方面都應該符合本民族的傳統道德準則、主流的審美眼光和價值觀念,為受眾樹立正確的示范和榜樣。
而娛樂功能的關鍵是在于電視綜藝節目應該立志為受眾提供富有文化內涵、具有藝術審美性的、積極健康的娛樂,能夠使受眾在其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精神的升華,并以此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大眾傳播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方便信息傳播、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現在很多粗制濫造、品位低俗的綜藝節目充斥著受眾的視野,久而久之對他們的鑒賞力和審美趣味產生腐蝕。大眾媒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其傳播內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和受眾覆蓋率廣的特點使得這種影響的范圍更為廣泛、時間更為久遠。所以這就要求“執劍人”—電視綜藝節目的工作人員把握好價值導向,防微杜漸。
上文提到的為廣大受眾提供娛樂本身就是電視綜藝節目的主要職能之一,問題是我們應該為受眾提供什么樣的娛樂呢?綜藝節目應該為受眾提供帶有文化內涵、具有藝術審美特性的健康的、正面的娛樂,應該為受眾提供蘊含著人類智慧、凝聚著歷史內涵和飽含民族情感的節目內容和文藝作品,只有這樣的節目才能夠使受眾的身心真正得到放松、使受眾的情操得到熏陶以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工作之中。而現實中很多的電視綜藝節目卻把“娛樂”簡單地等同于純粹的視覺刺激或者低俗的插科打諢,這與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是相去甚遠的。例如:《快樂大本營》2017年8月19日的節目中,嘉賓歌手李健的一位年僅16歲、正在上高一的女歌迷來到了節目現場,她自創了一套“愛心拳”送給李健,表演結束后何炅說:“人家這最后一個動作愛心發射,是問你有沒有愛上她?”對于一個正處于青春期的少女來說,對自己偶像的喜愛無可厚非,但主持人用“愛上”這樣僅限于男女之情的詞匯是否會對正處于發育敏感時期的少女造成不良影響呢?
同時綜藝節目也承擔著教育大眾,擔負著熏陶觀眾情操、提升觀眾品味和引導觀眾價值取向的社會責任。如: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一批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的電視文化綜藝類節目應運而生,可謂是電視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
因此,綜藝節目不應該局限于簡單膚淺的“為笑而笑”,必須具有明確的、正確的價值導向,在制造“樂”點的同時保持文化追求,以本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底蘊,融合先進的傳媒科技和節目制作技術,為受眾提供合情、合理、正面、積極的娛樂。
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有一個普遍的心理需求,即希望這一信息是真實的心理需求。美國著名學者李普曼就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不管我們對居住的環境認識有多么間接……只要我們相信關于環境的圖像是真實的,我們便將它認作環境本身”。那么哪些媒介能向受傳者證明它所傳播的信息是真實的呢?根據“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普遍心態,相比電臺、報紙的單一敘述,電視聲畫結合的呈現方式更容易使受眾獲得“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感。并且基于電視反映的傳播內容是具體的形象,畫面如流水般不斷變換,這樣,受傳者便難于進行邏輯思考。因此綜藝節目輕松、幽默、愉快的風格,極易讓觀眾不加思考地信以為真。
再看近些年來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勢頭,無論是各大電視臺的播出份額還是觀眾的收視份額,綜藝類節目都已經成為了僅次于新聞類節目的第二大類電視節目。根據2011-2015年綜藝節目全年人均收視時長及增幅調查表格顯示,2015年幾乎所有月份綜藝節目的收視時長都比2014年有所增長,所有調查城市的觀眾全年人均綜藝節目總收視時長為6980分鐘,較2014年增長9.3%①。
伴隨著收視率的激增,電視綜藝節目的社會影響力也開始水漲船高。在電視綜藝節目廣大的受眾群體中,青年受眾占絕大部分。這些受眾觀看電視綜藝節目的心理訴求主要是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放松和休閑,使疲勞的身心可以得到休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即使是為受眾提供娛樂和消遣,電視節目因其大眾媒介的屬性以及本身所擔負的社會責任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電視綜藝節目為受眾提供的娛樂和消遣應該是有利于人們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欣賞藝術、提升素養的,而不是一味地以投機耍寶、挑戰底線為噱頭制造一些低級、惡俗的笑料。
此外,電視綜藝節目受眾中另一個為數眾多、具有特殊性的群體就是青少年群體。根據2015年全國樣本城市各類節目在各目標觀眾市場的收視份額調查表格中顯示,綜藝類節目在4-14歲的受眾中所占的收視份額高達12.2%,在15至24歲的受眾所占的收視份額更是高達16.2②,為所有年齡段受眾中最高。這些處于4-24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本身處于心智尚未健全、世界觀和價值觀正逐步構建的過程之中,他們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受眾相比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殊性:模仿性強、保護性弱、辨別性弱③。他們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感知的興趣,模仿是他們最常采用的方式,因此在接觸電視時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其中的語言、動作、行為,將其作為一種模板進行效仿。其次,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知識體系,還不具備完整的理性思維,因此很難清楚地判斷事物的本質,認知事物的利弊,對自我的思想意識保護性較弱,電視綜藝節目中一旦出現不利于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語言、行為或內容,他們往往不能抵制,反而會好奇地模仿,甚至在之后的生活中反復應用形成習慣。這就要求電視綜藝節目的工作人員應該對節目中所呈現的視聽元素、主題內容等做好嚴格的把關,杜絕不利于他們成長的信息流出,不能為了追求節目效果,開成人玩笑、打“擦邊球”,而忽略了對青少年群體的價值導向。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受眾對于綜藝節目的心理需求,還是其中不同年齡段、不同訴求的受眾群體來說,具有明確的、正確的價值導向都是對電視綜藝節目的正當需求。
當代社會,電視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消遣娛樂的一個重要方面,正所謂“有什么樣的文化土壤,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觀眾”,大量、長期的綜藝節目低俗化勢必會影響國民的藝術鑒賞力、文化鑒別力和價值道德取向,因此,當前電視綜藝節目低俗媚俗化的問題亟待改變。我們要選擇一批文化內涵深厚、道德品德高尚、價值取向正確的電視節目工作人員,要有勇氣、有擔當,勇于創造出符合社會進步的、富有文化內涵的、具有引領價值和作用的電視綜藝節目,以此引導廣大受眾審美品位的提升,社會整體審美水平提高之后也會反過來對廣播電視提出更高的要求,構成一種良性循環和發展。
注釋:
① 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16.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124.
② 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16[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313.
③ 受眾視聽研究[M].杜仕勇.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