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波,丁 頌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32)
隨著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控制的各個領域,普通機械制造業逐漸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動化的智能制造工業取代。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與產業結構高度匹配的職業人才成為迫切要求。職—本教育銜接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實施職—本教育銜接,應注重內涵式發展,實現職—本教育自然融合、無縫對接。職—本教育銜接的方向在院校,關鍵在教師,基礎在課程,成效在學生。
為適應產業結構轉換以及終身化教育思潮,推動職業技術教育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加大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聯系,但是由于國情的不同,各個國家的銜接模式不盡相同。當今國外典型的幾種銜接的模式為德/法的“補習式銜接模式”、英國/澳大利亞的“職教一體化銜接模式”和美國/俄羅斯的“教學體系一體化銜接模式”?!暗?法模式是一種極具補習性質的中、高職銜接模式,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使中職畢業生在職教機構中接受一定時間的集中、專門補習,從而達到高中段學歷標準,實現中、高職的有效銜接”;職教一體化銜接模式將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銜接起來,使不同層次的職業資格證書與相應的普通教育文憑等值,有利于人們進行終身學習;美國/俄羅斯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中等與專科層次職教大綱或課程里呈現一體化,由大綱、課程的銜接保證這兩個層次職業教育的順利銜接?!?/p>
國內諸多學者經過多年探索,對中高職銜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中、高職銜接模式主要為學制銜接模式,可以分為兩種具體的操作模式:(1)一貫制,即“五年一貫制”,此種銜接模式基本符合ISCED的標準,又被看成是“3B+5B”的辦學模式;(2)分段式,有學者稱之為“對口招生”模式,即中職學生畢業后參加規定的考試后取得進入高職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在“對口招生”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認可對口招生為溝通中、高職教育的橋梁作用。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該種考試制度給中、高職教育所帶來的弊端,即為了所謂的“升學考試”,中職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中職生源素質較低,高職辦學的難度相應增加。
為適應智能制造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職—本教育銜接是應用型本科院?;趪覒眯腿瞬排囵B的需求,也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職—本教育銜接能有效解決匹配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人才的需求。
“中國制造2025”作為我國強國戰略行動綱領,核心是主打中國裝備,推進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轉型,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相互支撐。為適應產業升級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必須調整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在職業教育的基礎上繼續向高等教育學習,提升理論基礎,掌握復雜結構設計與加工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因此在發展職業教育中需要加強職—本教育的銜接。對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吉林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都強調推進職—本教育銜接,系統培養本科層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職業教育主要包括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中職教育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2~3年,主要培養初、中級一線技術工人。高職教育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2~3年,與中職教育屬于相同的培養類型,但強調職業發展能力,更強調技術性和職業性的發展,培養較高專業水平的技術人員。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職業人才需求由單一技能密集型向先進技術技能與人類智慧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發展,探索職—本教育銜接是職業教育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發展的通道,是職業院??沙掷m發展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畢業的學生,工作不穩定,在職業發展方向上看不到希望。為適應市場人才需求,拓寬個人發展通道,需要在提升個人職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科理論水平。職—本教育銜接,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更有針對性,職業發展更有競爭力,是職業技能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職—本教育銜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一體化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突出教師一體化、課程一體化、考核過程化。
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的優勢是學歷高、科研能力強,具有較強的理論教學水平,不足在于高等院校的教師多缺乏行業實踐經驗,不利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院校的教師優勢是實踐經驗豐富、現場操作技能強,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水平,不足在于職業院校的教師多工作在生產一線,缺少理論創新經驗。職—本教育銜接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技能+技術”,職業教育階段需要強化基礎,高等教育階段需要提升技術應用能力。為實現“3+2”職—本教育一體化培養,職—本兩校應建立師資互聘機制,使高等院校教師參與職業教育階段的教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使職業院校教師參與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學研究和教學過程,兩校教師共同完成職—本教育一體化教學過程。職—本兩校教師通過教學交流和教學實踐,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理論創新能力,提升高等院校教師的行業實踐經驗,共同培養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3+2”職—本教育課程一體化構建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課程設置應保證五年一貫制,強化理論知識應用,弱化原理推導,強調“技能+技術”為主線的課程體系?!?+2”機械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前三年職業教育階段應以本科課程體系為主,如“機械制圖”“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公差及互換性”“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后兩年的高等教育階段應以工程師培養模式為主,根據應用型人才崗位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通過校內雙導師制——校內理論教學導師和校內實踐教學導師,鍛煉學生的機械零部件設計能力、高精密加工和檢測能力,通過校外工程師現代學徒制,讓學生到企業做工藝工程師學徒,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3+2”職—本教育課程一體化構建能有效滿足產業升級對職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3+2”職—本教育銜接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一貫制的探索。三年職業教育轉段到兩年高等教育,應體現出一貫制過程,轉段考核是確定學生是否適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同于專升本人才選拔過程,應充分考慮培養模式的適應過程。因此,“3+2”職—本教育銜接轉段考核應突出職業技能,以平時訓練難度為宜。
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上移。本文以機械專業為例,對職—本教育銜接教師一體化構建、課程一體化構建和轉段考核過程化培養進行探討,初步構建了機械專業職—本教育銜接培養模式。目前,長春師范大學與長春科技學院進行職—本教育銜接,通過實踐檢驗,不斷探討和優化職—本教育銜接培養模式,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合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