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云
(長治醫學院圖書館,山西長治 046000)
“互聯網+”,指以互聯網為平臺,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手段,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發展生態,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連接一切三大特點?!盎ヂ摼W + 高校圖書館”即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高校圖書館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1+1”那么簡單,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資源共享,而是在新形勢下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各個層面,對高校圖書館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技術方面,“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是使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圖書館現有技術深入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逐步實現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智慧圖書館轉化,讓WAP網頁、微博、微信、APP等移動新媒體成為高校圖書館常態化的服務手段。
在資源方面,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各高校圖書館孤立、封閉,資源僅限于本館的圖書、期刊、報紙及少量的數據庫資源,難以滿足學校教學和科研對信息的需求及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不僅使高校圖書館與各級各類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把各館分散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無形中使自己的資源擁有量得到擴大;更能使無限量的網絡資源為己所用,電子圖書、虛擬圖書、數字圖書成為紙質圖書的重要補充,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與自己擁有的數據庫資源互為補充,無形中為高校圖書館對本校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充實的信息支撐。
在服務方式方面,傳統的高校圖書館立足于面對面服務。不論是圖書借閱、數據查詢還是信息檢索,都必須在圖書館這個現實環境中,通過館員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才能實現。而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多樣性、信息資源的多元性、信息獲取渠道的廣泛性、信息需求者的普及性,云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等各種新的圖書館形態應運而生,與傳統圖書館相伴發展。伴隨著圖書館各種形態的出現,讀者閱讀方式發生變化,即從傳統紙質閱讀到現代數字閱讀,從館內借閱到移動閱讀、從移動設備閱讀到微信定制服務等。這就催生了圖書館各種閱讀服務方式,除面對面的傳統服務外,還有利用網絡技術的虛擬交流服務、利用實體信息的服務、利用數字資源的服務以及不受時間、地域、空間限制的各種移動形式的服務。例如,微信平臺推送與溝通、APP精準服務成為圖書館常態化服務的主流。
面對“互聯網+”這樣的大環境,高校圖書館員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提高社會活動和人際溝通能力,全方位提升個人素質以適應新環境下學校、師生、圖書館對館員的新要求。
高校圖書館員不僅要承擔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提供信息情報的責任,更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高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沉淀。圖書館員就是這一重任的踐行者。把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信息資料推介給大學生,是圖書館員面臨的首要問題。“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員面對的不僅是本館所藏的紙質資料,還有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料。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明辨是非,剔除糟粕,把好信息推介的第一關。同時,館員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在為讀者服務中耐心細致,樂于奉獻,遵守圖書館的規章制度,恪守職業道德,充分發揮圖書館第二課堂的作用。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海量信息資料,如何精確、高效地把館藏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提供給讀者,這對每一個高校圖書館員都是一個挑戰。圖書館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更要有廣而專的文化知識結構,特別是在當今時代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已成為發展趨勢,更需要館員不斷了解、掌握管理、統計、經濟及其它領域的專業知識,成為精而博的專業技術人才。圖書館員可以憑借廣博的文化專業知識優勢來更好地開展信息專題跟蹤、定題分析、項目查新等活動。同時,圖書館員還應有敏銳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把控能力,能夠準確快速地在信息海洋中為讀者捕捉到所需信息,并以最快捷的方式提供給讀者及信息用戶。
“互聯網+”使各種計算機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高校圖書館。面對各種現代信息技術,高校圖書館員應掌握、運用各種新技術,在信息的深度挖掘與應用等方面進行開發,創新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1]。“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服務是圖書館的重點工作,將許多重要的數據庫連接到圖書館中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讀者通過圖書館來實現網上檢索;同時,大量隨機的、分散的、無序的海量資源、數據需要圖書館員加工、整理為有規律的、集中的、有序的信息提供給讀者,這就要求圖書館員具備數據分析、挖掘、資源整合能力,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整合并發現新知識,并分析讀者的興趣偏好,對讀者實現資源實時推薦,以提供快速、精準、優質、高效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此外,圖書館員還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為讀者提供公開課課程、在線學習、信息檢索等信息服務內容。圖書館員應認識到“互聯網+”服務是一種新的服務體系,更應深刻認識“互聯網+”的優勢,進而適應環境需求,重視關鍵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創新能力,實現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全面提升和順利轉型[2]。
“互聯網+”時代的圖書館,不僅僅是知識中心、學習中心,更是網絡信息資源交換節點和對大型用戶群提供信息解決方案的智囊型機構。圖書館員在其中不僅僅是知識的管理者,更是知識的組織者和推介者,要發揮“為人找信息”和“為信息找人”的雙重作用。高校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對學生世界觀形成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對信息資源的把控。高校圖書館員必須深入到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中,深入到學生的各項活動中,把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最大化推介給所需群體,也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最新、最全的文獻信息資料,把圖書館的服務貫穿于學校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始終。同時也把社會對高校圖書館的需求反饋給圖書館,促進圖書館各項工作的改進,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要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
“互聯網+”環境下對高校圖書館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員應在提升職業道德素質、拓展知識結構、更新服務理念、掌握核心技能等方面提升到新的層次,以滿足“互聯網+”時代廣大師生對圖書館服務的要求。
高校圖書館員應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堅定“四個自信”,熱愛圖書館事業,甘于奉獻,在“互聯網+”環境下端正思想,勇于探索,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量和知識面,為學校的廣大師生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理論書籍和信息資料,為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起到正確的文化引導作用。
高校圖書館要加強對館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樹立圖書館的良好形象??梢圆扇∪缦路绞剑阂皇恰八统鋈ァ?。把一些業務骨干送出去進行短期的交流與學習,參加國內外圖書館領域的學術研討會,把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工作經驗引進本館工作中,為圖書館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二是“引進來”。 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邀請學有專長的教授、學者及國內外圖書館界有名望的專家來館做學術報告,擴大視野,更新、補充各學科的新知識。三是不定期對圖書館所有員工進行業務培訓。由高學歷、高職稱的館員進行專題講座,在不脫崗的狀態下把新知識、新技能傳輸給工作人員,使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逐漸成長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此外,“互聯網+”環境下,應著重培養館員的創新意識,可采取創新知識學習、創新理論研究與實踐、在線開展創新設計訓練等方式,增強館員的創新思維與開拓能力[3]。
“互聯網+”倡導技術驅動與協同創新,與當前我國圖書館發展的主要趨勢不謀而合[4]。“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能否應對信息化變革所帶來的挑戰,拓展新的服務模式,取決于圖書館是否有掌握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的人才。高校圖書館要利用各種高新技術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務,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創新服務方式、內容和領域。計算機技術、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信息資源整合與推送、網絡通訊技術、云計算、移動通訊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等將成為基本工作手段。館員作為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主體,需要通過為讀者提供準確、高效的個性化服務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5]。圖書館應加大力度培養本館館員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掌握核心技能,熟練地將相關技術運用于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中,如開發與管理科學數據,挖掘與分析用戶行為數據、超用戶體驗,開發適合本館個性化服務需求的技術產品等,進而滿足讀者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無論是加強資源的利用,還是進一步拓展用戶群,認知用戶的使用習慣都是非常必要的,對圖書館員來說,需要知道什么是用戶真正需要的[6]。因此,要教育、引導館員擺脫等、靠的思維,融入社會,融入基層,融入教學和科研一線,在對外交流中改進自己的工作,豐富自身的工作經驗;在交流中了解社會需求,了解用戶的需求,改進圖書館的工作。
圖書館事業的每一次發展和變革、圖書館員素質的每一次提高都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關。在“互聯網+”時代,新知識、新技能、新服務方式不斷融入高校圖書館工作,作為這一發展最終承擔者和推動者的高校圖書館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推動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