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慧從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根據都梁長篇小說《亮劍》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亮劍》之所以好評如潮、經久不衰,與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李云龍密不可分。《亮劍》中貫穿始終的“亮劍精神”一度成為觀眾口中的熱詞,主人公李云龍對這種精神的詮釋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李云龍”成為電視劇中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經典應該具有豐富的內涵性、實質的創造性、時空的跨越性和可讀的無限性”文學上對經典本質的界定同樣適用于電視劇,李云龍這個人物形象突破了觀眾以往對英雄人物的認知。劇中的他被賦予了許多之前從未出現在英雄人物身上的特征,各種特質雜糅到他一個人身上,地氣、匪氣、義氣、才氣使“李云龍”成為一個鮮活生動的“英雄”出現在熒幕上,深入人心。
提起亮劍精神,觀眾自然而然的會想到李云龍,兩者已經交融到了一起,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中國軍人的象征。劇中李云龍數次提到過“亮劍”,“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的強大,就算對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倒在對手的劍下不丟臉。要是不敢亮劍,那才叫丟臉。”“亮劍,亮出的是氣勢,是膽略,是男子漢的精神。”其實,亮劍精神的精髓就是一個字“勇”,一種大無畏的、有韌勁的拼搏精神。敢拼敢搏的李云龍憑借這樣的精神打了無數場戰役,亮劍精神讓他永遠是“站著的大寫的人”。就像《老人與海》中老漁夫圣地亞哥所說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李云龍的亮劍精神與其有著相通之處。李云龍發揚了亮劍精神,亮劍精神成就了李云龍,劇中的精髓便是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李云龍這個人物形象并不完美,正是由于它的不完美才顯得如此可貴,而亮劍精神賦予了這個不完美的人物形象一種崇高感。
李云龍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典型形象的人物,跟劇中他獨特的性格特點分不開。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過程中想必很多觀眾都會在心里犯嘀咕,這解放軍將領怎么是這個樣子,灰頭土臉、滿嘴臟話,甚至還跟土匪似的搶東西,但他這種形象沒有讓觀眾產生反感,反而覺得真實的可愛。與以往的傳統英雄形象不同,李云龍不再是“高大全”的完美式英雄,而是一個有著自己的種種缺陷甚至是有點“壞”的人物。他匪氣十足,搶東西、“打劫”毫不手軟,常常弄得人哭笑不得。劇中他被上級撤職,發配到被服廠當廠長,沒過幾天就被調回獨立團了,當他離開被服廠時,還“搶”了被服廠二百套新軍裝。李云龍的這種匪氣讓他在眾多英雄人物中獨樹一幟。他講義氣,重感情。劇中李云龍的警衛員魏和尚跟著他刀山火海出生入死,最后卻死在了一幫土匪手中,他悲憤吐血,帶兵剿滅土匪,不計較自己降職處分,為自己的兄弟報了仇。他接地氣,與自己的兵之間毫無隔閡,不會擺官架子耍官腔。愛說笑,愛生氣,愛吹牛,愛罵臟話。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文化水平不高、行事沖動桀驁不馴的李云龍注定是個“大老粗”式的人物。李云龍還是一個有才氣的軍事將領,一個天才式的軍事家。他帶兵打仗有勇有謀,從不拘泥于某種戰術戰略,往往從戰場形式出發,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方式帶領戰士們打了無數勝仗。吃了敗仗也毫不氣餒,而是吸取教訓爭取下一次勝利。李云龍身上的這些特質讓他成為一個豐滿的人物,一個熠熠生輝的形象。
李云龍這個人物形象的一大亮點還在于他的語言特點,出身草莽的他說話永遠大大咧咧,他敢對著跟他要武器的上級陳賡抱怨“干嗎呀旅長,打劫呀!官大一級壓死人。”,能教訓炮手“娘的你個敗家子,咋不省著用?你小子還敢發牢騷,小心老子揍你!”,跟政委撒氣“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咱獨立團撈不著肉吃,就是他娘的政委太熊。”。正是這樣符合人物身份和當時歷史環境的語言才讓李云龍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曾有人質疑都梁原著的真實性,是不是為了獵奇而把李云龍的日常語言寫得那么接地氣甚至是粗俗。為了拍《亮劍》編劇團隊特地去很多地方尋找到當時的老軍人,做了多方面的調查“當時參戰的基層士兵、干部大部分就是這種狀態,這是當時真實的歷史情況”李云龍的罵罵咧咧“大老粗”式的語言正是符合當時情景的。正是這樣接地氣的語言讓李云龍這個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鮮活與真實。
在中國電視劇產業飛速發展的新時期,李云龍沒有過時,亮劍精神也沒有被時代淘汰,而是在時間的淘洗中愈顯珍貴。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必定能夠歷久彌新,李云龍永遠不會消失,他只會越來越豐富,逢敵必亮劍的精神則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軍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