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珂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當今的大眾文化,草根文化的崛起使當代人更追求一種通俗易懂、直接感性的理解,以及自身可參與其中的互動交流模式。與此同時,紀錄片產業也在新媒體涌現的大環境下有了以下三個大方向的變化:(1)紀錄片不再是由個體或團隊獨當一面,其形式更加多元化;(2)新媒體平臺使紀錄片的普及度提升,受眾范圍擴大;(3)盈利模式革新。通過《浮》和《人》在新媒體影響下創作的新型紀錄片,我們可以對傳統紀錄片與它在此圍繞前兩個大方向的變化進行一個淺層的分析比較。
UGC是新媒體紀錄片存在形態的一種類型:用戶原創紀錄片?!陡 吠ㄟ^:(1)全球網民在YouTube上傳視頻;(2)分配小型攝像機至選定民眾;(3)創作團隊拍攝空鏡頭來收集素材。
在這種模式下,全球參與互動的隨手拍的記實形式和手段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另外,《浮》將完全不同的人在同一天的不同生活片段按時間順序剪輯在一起,帶入了導演的思考,通過絕對的真實和剪輯的相對虛構,補充了真實,達到了一種表象的真實性、記錄真實的客觀性。
這也正是該片在紀錄片發展歷程中的破戒——不僅是通過全球民眾參與的蕓蕓眾生相的變相紀錄方式,還是對“紀實主義”話語霸權的反思與糾正。
以《浮》為例,紀錄片創作者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更應取UGC之長,補傳統創作之短。傳統模式中,紀實主義創作實踐上的模式化和庸俗化易使得大眾對該類影片產生排斥,且在表現形式與風格上顯得單一。
新媒體時代,受眾更易被設涉及更加普適易懂的題材、采用更加大眾化的表達方式的作品所吸引?!度恕繁闶怯蠒r代的要求,開始有了紀錄片娛樂化的傾向。它的高點擊率和高評分得益于以下幾點:(1)B站用戶大數據的提供使它可以對受眾喜好精準定位;(2)標題的娛樂性和彈幕文化拉近其與受眾距離;(3)到位的情感把控,真誠且真實;(4)互聯網平臺帶來的高發酵度和高吸收度。因此,適度的娛樂化使紀錄片在形式上更新穎,更有感染力,受眾也更易貼近主題。
社會性和娛樂性的結合,記實的創新和傳統的虛構的重組融合將是紀錄片新的發展趨勢。
1.影像造型:紀實中真實的自然美感
《浮》的畫面雖然在不同畫幅、不同畫質的視頻中不斷轉換,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不同的影像造型。詩意的空鏡頭、電影級美感的光影以及畫面或抽象意義的創意拍攝,都是導演作為客體:一個隱含卻又處處存在的角色,帶給受眾的精神引導。
《人》在具象之美上則突出了燒烤的色香味,被網友直呼為“人間最美燒烤味”。將我國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群眾對燒烤的獨特情懷展露無遺。雖然在攝制和調色方面不夠精致,但是在第二集《比夜更黑》中,大膽的選材和展現方式,另辟蹊徑來滿足受眾獵奇心理。
2.蒙太奇與剪輯:畫面呈現上的人工美感
《浮》將不同的素材按照排比句一樣的剪接進行銜接,展開縱向的敘事和橫向的拼接,是蒙太奇的巧妙運用。受眾在影片所表現的無限平凡中,又感受到導演通過對現實的提純與抽象所要傳達的無窮能量。百態的同時呈現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通過剪輯所呈現出的獨有的人工美感,是解惑,亦是釋放。
1.敘事結構的故事化:人性之美
《浮》以“愛”、“恐懼”為主敘事線,展現了諸如結婚五十周年的夫妻間的真愛、有極強信仰的貧窮父親、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不同身份的人等等,帶來精神上的美。結構產生秩序,秩序產生意義。影像以及影像之間的全新組合與調度,才能體現作品的內涵底蘊,使觀眾感受生活中亮色的希望。
《人》則通過各地各樣的燒烤連接食客,在人情味和江湖氣中展現他們之間的情感聯系。創作者用真摯的態度施以全片的溫度與深度,讓受眾產生共鳴。
2.音樂或畫外音的使用:節奏之美
音樂元素在《浮》中值得一提的是同一首歌以不同的曲調出現:輕柔的女聲版本用在從出生到嬰兒再到推車的小男孩帶來一種莫名的失落;搖滾有力度的男聲版本用在鏡頭中被問題所困擾而失望的人們,將觀眾被生活百態所壓抑的內心釋放出來,推向情感共鳴的高潮。
被廣大網友津津樂道的還有《人》中的配音。帶著江湖氣息的獨特音色、坦然而有趣的說話風格,這種和傳統紀錄片畫外音的反差也為片子增色。創作團隊的用心良苦也從解說詞中的真情實感體現,這都是源于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良心的創作。
《浮》和《人》均用低成本的拍攝,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創作團隊將素材真誠地重組、融合,進行“創造性的處理現實”。不論從具象的畫面展現還是抽象的精神高度都使得影片變得富有感染力。這兩部作品作為原本只有素材內的環境音和人物的同期聲的影片,音樂在其中有著功不可沒的抒情影響、渲染作用及對觀眾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