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蓮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體領域正催發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媒體融合從探索起步正逐步走向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廣播媒體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播編輯工作作為廣播媒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順應媒體發展的需要,進行創新與轉型。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媒體融合就是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媒介不斷發展的一種必然的趨勢和結果。自2014年“媒體融合元年”至今,短短幾年,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廣播媒體在融合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從“相加”到“相融”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舊媒體疊加。廣播媒體主動向新興媒體靠攏,主要表現就是廣播傳輸渠道的拓展(除了調頻、中波外,增加了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和互動手段和方式的增加(電話以及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運用;搖一搖、喊紅包等玩法)。第二階段,品牌“嫁接”。即廣播媒體利用傳統媒體長期積淀下來的公信力、權威性、政府及社會資源、專業團隊、策劃能力等品牌優勢與新媒體嫁接,形成平臺、渠道與應用接收的全媒體布局。第三階段,廣播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主要表現為一個選題創意、多種生產、多次傳播的全媒體產品的開發。
互聯網技術正在飛速發展,集合了聲音、圖像、文字之長的新的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整體模式,使其從單一的傳播形態轉向多元傳播,從自成體系單向傳播轉向開放互動。廣播電臺的編輯人員,其自身的工作由于受到了這一系列變革的影響,生產的產品和產品生產的過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頻率超越了PC的使用率,躍居榜首。依托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客戶端,借勢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等媒介應用,新媒體強勢發力。廣播編輯基于傳播方式、受眾群體的不斷調整,廣播編輯面對一個近乎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正從較為單一的“音頻內容生產”向音視頻內容、圖片、文字等“全媒體產品”生產者轉型。同時,用戶服務、營銷策劃、網絡互動等工作正成為編輯工作的常態。廣播編輯的工作職能發生轉變正是適應融媒體發展需要而必由之路。這一轉變,要求廣播編輯成為身兼數職的復合型人才。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廣播電臺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大眾化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廣播各種應用隨之不斷更新升級。技術的革命引領著受眾收聽方式的變化,也改變著受眾群體。各類社交媒體、音視頻載體的誕生使得受眾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不斷增強,音頻收聽方式也更加多樣。受眾不僅可以通過車載廣播、手機、微電臺等方式自主收聽,還可以通過“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手機應用來接收個性化、精細化的定制內容。多樣化的移動收聽方式讓受眾在時間、空間的選擇上更為自由,這使得受眾群體和需求不斷細分,受眾愈加注重廣播電臺節目的品質和思想性。以前采編播合一的單打獨斗式的廣播生產方式正向分工更加精細,定位更加準確,技術結合更加緊密的方向轉變。“深耕細作”將成為新的產品生產方式。
也許有人會說傳統廣播媒體以主持人為中心的編采播合一的生產模式早就已經將廣播編輯的地位弱化了。到了人人都是參與者的網絡傳播時代,編輯的地位將越來越不重要。事實上,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編輯作為信息整理把關的角色被淡化了。但是,編輯工作范疇卻被大大拓展了。現在的電臺生產產品往往是兼容了圖文、音頻、視頻等不同手段進行傳播的適用于多種媒體的產品。這些產品帶有新媒體的特性,要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需要,要適應網絡碎片化傳播的需要,要符合各自媒介的技術規范等等這就要求編輯在從選題創意的確立到生產過程中人員、技術、社會資源的整合再到推廣營銷、用戶服務等發揮更多作用。編輯在團隊中的作用凸顯出來。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編輯要在這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迎接融合發展帶來的挑戰,可以在內容、渠道、平臺和經營等方面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推動傳媒廣播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提升自我價值。
近年來,傳統的廣播電臺在媒體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但多數節目仍停留在照搬傳統廣播電臺節目的層面,并未根據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平臺媒介、用戶特點來策劃制作節目,忽視了新媒體的傳播規律。盡管廣播電臺早在媒體融合之初便強調培養互聯網思維,強調用戶理念,然而在媒體融合向深層邁進的今天,新媒體意識的缺乏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再加上技術、資金、體制等的制約,全媒體產品的打造有舉步維艱之感。以用戶為中心,產品與服務為導向,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的一體化全媒體思維的樹立至關重要。廣播編輯要盡量多學習,盡快成長為全媒體的編輯。
內容永遠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廣播編輯的第一要務就是內容的生產。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受眾群體結構也不斷調整,受眾年齡趨于年輕化,需求趨于多樣化。要滿足這些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才能留住受眾,收獲關注。當然貼合受眾需求的形式也應是主攻方向。廣播走向移動端,對“短音頻”的需求,“聲畫合一”的傳播方式,對知識付費的需求都是廣播編輯策劃制作應該重視的方向。
廣播電臺融媒體發展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傳播形態,在原有聽覺的基礎上,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為一體的多元傳播形態已經形成。隨著技術的進步,廣播媒體的傳播形態將有更加豐富的衍變。廣播編輯面對媒體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必須與時俱進,兼容并包,緊跟技術革新的步伐,才能滿足受眾需求。
廣播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互動性,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人們可以全方位的參與到信息傳輸的過程當中,這也會明顯的增強廣播的互動性。如果廣播節目想要一直保證自身的影響力,始終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那么廣播電臺編輯就要對互動的形式、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盡可能的滿足聽眾所提出的情感上的需求,使廣播電臺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用可以全面的發揮出來。一方面,廣播編輯通過準確的定位,確保節目在內容上能夠滿足聽眾的實際需求,并根據聽眾實際的需求來不斷進行互動形式的創新和改進,使其可以更加符合聽眾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廣播編輯也可借助媒體融合的優勢來不斷擴大互動范圍,這樣可以使聽眾有更多的機會和渠道參與到廣播節目當中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增進與聽眾的感情。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臺的編輯工作創新難度正在不斷的增加,傳統的廣播電臺在眾多媒體的不斷沖擊下,一定要加快其創新與轉型的速度。同時,廣播電臺編輯工作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的挑戰,廣播電臺編輯工作要從思維的轉變開始,在節目內容選取、編輯手法、傳播形態、互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對于廣播電臺的編輯人員來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樹立創新理念,對于先進的媒體技術方法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掌握,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要求,并最終實現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