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廣東 深圳 518000)
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異軍突起,對文化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于廣播新聞而言,應當深刻認識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挑戰,通過彰顯特色、揚長避短,在行業進步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和媒體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使用手機終端來獲取新聞資訊,而廣播新聞的忠實聽眾逐漸減少。當下的年輕人更喜歡在媒體中進行互動,也更加青睞于時尚化的廣播風格,而以往形式化和模式化較強的廣播新聞形式不再被人們所接受,最終導致廣播新聞的年輕受眾大量流失。
受播出成本和次數的限制,廣播新聞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重復性,而且在播出時間方面也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同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相比,廣播新聞在重大新聞和突發新聞等方面的滯后性更為嚴重,這導致廣播新聞與其他媒體資訊相比具有較大的弱勢,這一劣勢最終導致廣播新聞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因此,廣播新聞亟須尋求突破以實現生存和發展。
廣播新聞僅以聲音作為信息傳播方式,由于篇幅較短,難以對相關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和廣泛討論,也不如圖片、視頻等傳播方式生動形象,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廣播新聞僅限于在特定的時間進行播放,對于錯過的新聞節目便無法進行重復收聽,因此與平面媒體等新聞傳播方式相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這也導致廣播新聞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1.精準定位
廣播新聞應當以年輕群體為主要受眾,選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內容或方式進行廣播,通過精準定位來獲得年輕受眾的青睞。例如,多個主播可以通過調侃、串詞等方式來營造輕松愉快的廣播氛圍,通過新穎的節目樣態來迎合當前的受眾需求與發展潮流。廣播新聞節目還應當通過微信和微博等媒介搜集受眾喜愛的內容,有效減少運營成本并提升廣播節目的針對性,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2.加強互動
廣播新聞節目應當加強與聽眾之間的互動,以此吸引大量的粉絲關注,并通過微博和微信等終端來增加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同時,廣播新聞節目應當始終堅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和貼近生活,給觀眾以親切的感覺,為聽眾打造一個可以尋求幫助的便民服務平臺。此外,廣播新聞節目應當將優質的節目內容作為體現價值的核心和基礎,通過豐富內容來吸引更多的聽眾,促進節目的持續健康發展。
1.打造名人效應
要想打造一檔具有較高口碑和媒體價值的廣播新聞節目,主播的個人魅力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廣播新聞媒體應當打造名人效應,構建主播影響力,以此促進廣播新聞節目的快速發展。廣播新聞媒體應當細致分析主播的微博粉絲數量及互動數量,發現并聘用具有較高魅力的男女主播,通過名人效應來帶動電臺線上及線下各種活動的全面開展。利用主播的名人效應可以建立節目的品牌并提升知名度,為廣告、促銷等電商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強媒體融合
廣播電臺應當加大對不同欄目的融合力度,通過電臺工作人員的溝通與合作,來實現不同節目內容的互動和共享。在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臺在同其他新聞媒體進行融合之前,首先應當實現內部資源的整合,通過不同欄目的融合來提高經濟效益。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由于欄目定位、播出時間以及播出頻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電臺編輯可以將同一個新聞素材制作成側重點不同的新聞稿件,并在不同欄目和時間段實行差異化運作,做到資源共享、綜合利用,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廣播電臺也可以與電視媒體進行融合,以達到整合資源和擴大影響的目的。電視廣播同電臺廣播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比如電視臺擁有更多的新聞記者和采訪設備,在媒體融合之后,電臺就可以使用電視臺豐富的新聞稿件和新聞素材,經過一定加工之后再進行廣播。當前,廣播電臺與電視臺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樣一來,廣播電臺可以有效應用電視新聞記者采編的新聞資訊,根據電臺節目的特點對新聞素材進行加工,從而更好地滿足聽眾的需求。
第二,廣播電臺可以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融合,這對廣播新聞而言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和普及,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廣播新聞收聽的網絡化和移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今,微信和微博等網絡平臺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微博、微信來獲取新聞咨詢,這種通過移動社交媒體等形式傳播的微新聞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新聞廣播方式,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廣播新聞也可以借助微新聞的方式進行傳播,利用網絡思維來精選新聞素材,聚焦并突出社會熱點話題,彰顯內容的專題性和片段型,從而打破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局限性,增強廣播新聞的傳播價值。
第三,廣播電臺可以與網絡平臺進行融合,從而實現廣播方式的變革。網絡平臺實時、互動、開放的特點為新聞廣播方式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聽眾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評論和留言,也可以向好友進行轉發,有效提升了聽眾對新聞議題的參與和關注程度,也為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方向。廣播電臺應當積極把握新聞素材,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互動優勢,促進廣播新聞的互動和傳播。網絡平臺可以為廣播新聞配備新聞現場照片和視頻,通過圖文直播將新聞的精彩環節和核心內容呈現在受眾面前,達到良好的廣播傳播效果。同時,網絡平臺也可以將新聞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圍內進行傳播,從而擴大廣播新聞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1.電商業務
在互聯網+環境中,傳統的新聞媒體應當主動運用網絡思維開展經營活動,從而實現新聞媒體的持續健康發展。廣播新聞媒體可以構建網絡購物平臺,銷售食品、配件和服飾等商品,并在廣播過程中進行廣泛宣傳,實現電商業務同廣播新聞節目的融合發展。在宣傳過程中,廣播新聞媒體應當積極利用粉絲效應和名人效應,充分考慮受眾的特殊需求及心理特點,為廣大人民群眾銷售專利型和獨創性較強的商品。通過電商業務既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同時也給廣播新聞節目注入了新鮮血液,最終實現電商業務與廣播新聞節目的共贏。
2.線下活動
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應當充分挖掘節目之外的運作方式,通過線上和線下活動兩手抓來創造更多的收益,打造過硬的節目品牌并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傳媒方式之一,廣播新聞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需要積極主動地借助廣播新聞節目來宣傳正能量,通過舉辦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線下活動,帶動社會居民承擔社會責任、關注社會問題。例如,可以舉辦種樹種花、抗震救災等公益活動,還可以為粉絲舉辦征友、互動等活動,從而達到吸引眼球和品牌合作等目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增長,在公眾心目中建立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新聞媒體形象。
在互聯網+背景下,廣播新聞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對此,廣播新聞媒體應當從突出節目特色、加強節目宣傳以及開展衍生活動等方面努力,創新采編形式,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較強的競爭力,促進廣播新聞節目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