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全 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學習道德榜樣并將自己塑造成為道德榜樣直接關乎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踐行成效。道德榜樣的塑造承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學說,彰顯著青年成長的核心內蘊。以路徑探索的方式凝聚青年擔當的法治動力,這是道德榜樣塑造的邏輯合力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榜樣塑造的邏輯合力包括價值旨歸、力量追尋,整體凝聚著青年敢于擔當的法治動力。
在塑造道德榜樣的進程中,青年群體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必須促使他們通過正名道德榜樣的價值,以此來自覺抵制道德虛無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才能更好的領會道德榜樣塑造的價值旨歸。
其一,引導青年正名道德榜樣并拓展到學術探討和理論批判領域,自覺增強對道德虛無現象的抵制力度。現如今部分高校學者對于道德虛無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依然滯留在膚淺的層面,他們往往出于好奇接受了道德虛無主義思潮的一些觀點,一旦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對于社會的潛在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必須實現優良的法治化制度安排,充分建立高校乃至社會的打擊道德虛無現象的合理空間和合法程度,以此來加強對道德虛無現象的學術探討;另一方面,各高校充分構建具有可實施性的成文規章,使其內化為全體教育工作者自發的、長期的法治化道德行為,以此來強化史學研究,還原真實歷史情景,通過理論批判的方式駁斥道德虛無現象的荒謬行徑,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革命性上升到法治化的高度,使各高校的青年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道德榜樣”這個名詞的真理性。
其二,引導青年正名道德榜樣并延伸到中華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歷史教育方面,自覺增強對道德虛無現象的抵制力度。“法律在一定意義上是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的統一體,它不可能是沒有價值蘊涵的純粹的規則,其內在價值只有在與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成員的基本價值追求相吻合,才能最終獲得社會認可而取得普遍效力”。[1]一方面,要成立專門的行政機構,以政府推進的方式來制定實施詳細的道德法治化標準,建立一套合理定位道德榜樣角色的法治化體系,通過這種體系更加深刻地將歷史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貼近群眾、賦予新時代意義價值的文字作品,以此來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和革命英雄事跡的光輝,同時令青年真正做到信法、懂法、守法,從內心深處對道德榜樣懷有敬意之情;另一方面,制定相關機制和法定程序對道德虛無現象進行嚴格監管和審查,建立由內向外的道德法治化監督機制,通過立法的手段使學會以獨立的人格去剖析不良現象、辨別是非對錯。
青年通過對道德榜樣的學習并且塑造的過程,將會在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中,做到以身示范、主動創新的作用,是推動榜樣隊伍建設的力量追尋。
其一,教導青年進行道德榜樣的塑造要貫徹法治化強制性原則。青年在塑造道德榜樣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性指導原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大力強調對馬列經典著作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進行研讀,要做到一絲不茍地學習,將這些新思想、新戰略、新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鞭策自己不斷抵達真理的彼岸,同時也應不定期地參加國家法律法規的學習、考試,使法治化理念深入自身之心,并且善將道德理想信念同宗旨意識服務相結合、傳統倫理同現代法治相結合,根據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適度地調整學習方案,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地塑造道德榜樣。
其二,要有效合理地拓寬道德榜樣塑造的法治化措施。首先,建立健全道德榜樣塑造的法治化長效機制是前提基礎,探究建立預控、教育、制度、監管、懲治“五位一體”的新體系,確保道德榜樣塑造的法治化成為國家政府部門的重要常規性工作,堅決抵制“走過場”風氣,同時以新聞媒體為重要的報道力量、社會組織為重要的監督力量,以實事求是為基準、以法律法規為標準,充分發揮貫穿于內部和外部、事前和事后的法治化的力量,正確教導和規范青年理性審視社會生活中的崇德守法行為以及失德違法現象。其次,注重青年道德榜樣塑造的法治化培訓是嶄新內容,強調青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為依據,在各地黨校、行政學院以及干部學院等專門培訓機構開展對于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的學習,同時在內容形式、方式方法、效果結果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例如:編纂關于道德榜樣塑造的法治化的相關教材、完善被培訓主體的追蹤考核等,切實確保“良法”上升到“善治”,使青年對道德榜樣的塑造真正踏上法治化的征途。最后,創造法治化的優良社會風氣是價值目標,青年進行道德榜樣的塑造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充分發揮多方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方可體現出它的實效性,這需要廣泛動員青年群體積極開展獻言進策活動,以此為道德榜樣的塑造營造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