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耳相傳或動作傳授為主要方式進行傳承,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無論是對個人或民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紀錄片創作參與到非遺傳播中,將鏡頭對準非遺的生存現狀,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現狀,關注被主流媒體所忽視了的邊緣化的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各國對其概念及范圍界定是不盡相同的。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在英漢詞典上并沒有與此完全一致的解釋,最為接近的是“intangible”,中文解釋為“觸摸不到的、無形的、不可捉摸的、難以理解的、無法確定的”。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詳細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第二條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事件、表演、表演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同時,公約還明確界定了其所包括的范圍即:口頭傳統類;表演藝術類;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類;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類;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方面,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這些傳統手藝很多都面臨著消逝、斷層。傣族最后一個制傘老人坎溫,在拍攝兩個月后就去世了,會吹巴拉曼的牧羊人,兒子在旁邊卻如何都吹不響,造紙大媽也用完了最后的造紙原料,從小喜歡陶器的女兒,卻不得不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只能無奈了說了一句,人人都在談中國夢,而我的夢想,早已被現實打敗……
現如今一些傳統文化,傳統手藝正在流失這一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大部分傳統手藝都還是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耗時耗力,在工業化機器生產的今天,有一點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味道。另一方面,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些行業,會覺得沒有“錢途”,導致許多傳統手藝隨著老一輩的離開而消逝。同時,現在很多政府、媒體都不太重視這些傳統手藝,因為這些并不能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和實際利益,從這部紀錄片被10多家電視臺拒播這一點,便可見一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族瑰寶、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同樣這些也是我們廣播電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在當下,這個綜藝節目同質化、泛娛樂化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照搬國外模式,也出現了種種的水土不服,因此,一系列的文化清流紀錄片就應運而生了。
傳統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資源,毫無疑問,他們都憑借巧奪天工的技藝,或璀璨奪目的歷史積淀,都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歷史,但過去的方式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詩詞詩歌這些或許還可以走入中小學生的課本,讓我們后輩誦讀,憑借它高度的國民普及性甚至是可以用背誦形式直接登上電視熒屏,而像蜀錦、漢繡、雕梁畫棟等這樣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想要立足大眾,唯有用了人類學紀錄片的方式來講述那些歷久彌新的老故事。
144種中國傳統手工藝,199位真實質樸的匠人,34300公里的行程,129天的真誠之旅……,《尋找手藝》是一部在行走中尋訪、記錄中國傳統手藝的溫暖之書。在“尋找手藝”的過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國壯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與手藝相遇,與手藝人、工匠相遇,與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的風景之美、傳統之美、人情之美,不僅完成了尋找手藝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靈蕩滌。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絕妙的懸念,沒有精致的畫面。這是一次質樸而真實的記錄,一段屬于中國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這是一部行走式的紀錄片,講述三個紀錄片的外行,尋找拍攝199名手藝人的故事。片子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于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從情感上,它甚至是一部主旋律紀錄片,但它放下以往紀錄片的高高在上,而是從個人情感切入,以極強的代入感,帶領觀眾體驗一次真誠的文化之旅。在前期拍攝,本片沒有一絲擺拍及人為導演痕跡,完全沒有主流的“專業”架勢。在后期講述角度上,本片大膽采用了風險最大的第二人稱。本片音樂由小河、鐘立風操刀,每一個音符都是原創。
在影像方面,目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審美主體而拍攝的影像已不勝枚舉,包括電影、微電影、紀錄片、電視專題片、電視新聞節目等。紀錄片對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形象生動富有現場感,并且比其他影片更具真實性。人類學紀錄片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價值和優勢以及記錄功能的研究,人類學紀錄片視聽結合,直觀性的呈現,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也不僅僅是完整呈現和保留非遺技藝、搶救非遺文化,同時也為廣大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窗口去了解它、喜歡上它。
畫面粗糙、旁白隨意、拍攝者亂入、鏡頭經常穿幫……若是從專業的眼光來審視,《尋找手藝》實在算不得一部好紀錄片。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無資金、無背景、無專業團隊,還曾被10多家電視臺拒播的紀錄片火了。不僅火了,還于近日入圍了“年度最具影響力紀錄片”。“這是一趟足夠真誠的溫暖之旅。”《尋找手藝》的導演張景說,它真誠地展現了中國大多數手藝人的真實生活。
這種真實性的體現,用導演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一方面土得掉渣,不管是剪輯方式還是畫面感覺都很90年代,一點也不炫,一點兒也不刺激,字幕更是丑到要死。所以千萬不要期盼有驚心動魄,或流光溢彩。另一方面,外行拍的紀錄片。攝影本來是個司機,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攝影;錄音第一次摸錄音機,只學會了開機、關機,同時他還要充當燈光、外鏈;導演則是第一次拍攝大型紀錄片。
沒有華麗的旁白,沒有絢爛的畫面,也沒有絕妙的懸念,由三個紀錄片的門外漢,司機、攝像、踩點、采訪一把抓。導演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00多位民間手藝人和100多項傳統手藝帶到大家面前。以最真實、最真誠的一面,安安靜靜地向我們展示了只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溫暖故事。
電視紀錄片是一種以真實為基礎的視聽藝術表現形式,它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小眾的、作者性的,它不迎合某種世俗潮流,它關注人文性的內涵呈現,如何記錄人們直觀的生存現實,再現他們簡單的生活方式,勾勒他們平凡的人生際遇,表達他們真摯的感情流露。
一直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紀錄片的形式也一直在變化,融合新的東西,但人文精神永遠是紀錄片的核心和母題。《尋找手藝》運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營造味道,用一個個閃光的細節添加佐料,讓觀眾能夠在沒事當中看到故事,看到人文的閃光點,喚起了觀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
《尋找手藝》呈現的不僅僅是傳統,還有年輕化,年輕視角下的中國傳統以及正能量包裹的匠人精神。片中主體人物是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匠,展現他們的生活閱歷傳承中國手藝,還有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補充要素,時尚年輕的人物或者生活方式的呈現:傳統手工的年輕化表達;青年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有機結合“題外話”,增加信息和情感外延。
紀錄片創作在結構上面,往往會著眼當下,拉入整個發展過程,進行歷時性與共時性呈現,非遺題材紀錄片由于其發展性的特質,尤其需要介入到時空的維度當中,從縱向時間維度來看,從無到有、從衰敗到興盛,甚至是從現在到未來的全過程,它的發展具有線性,都是我們需要呈現的內容;從橫向空間維度來看,不同地區不同發展,不同類別發展也各不相同,這樣會更加完整充分。
如在《尋找手藝》中,從時間與空間的縱橫交錯來把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代的特征,將其大立體、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主題表達時,該片都會追根溯源,探其根本,一方面讓觀眾視角感受更加豐富,不僅當下,還有過去和未來,讓人不得不感慨歷史進程的滄桑巨變;另一方面,也重點凸顯了當下新時代的全新感,給受眾帶來新鮮感同時也強調主題表達。時間維度只是一個層次,縱觀全局會過于單薄和無趣,因此除了時間敘事外,要想完全展現時代特征,還必須采用空間維度,時空交錯,來共同推動。從空間上走訪了199位手藝人,彌補時間敘事的不充分和不完整。如:第3集,從藏地開始,體驗手工藝人的安詳、付出、凝聚,以及近乎信仰般的執著。在木匠家討飯吃、被啦嘛收留住宿,攝制組從這一集開始,將視角放得極低,去感悟手藝人的世界。接著,進入麥宿,洛熱彭措37年重建一座大型寺廟,一邊修建,一邊無意中把藏區傳統手工也都保留了。然后,去拜見一位隱居山村的水鼓傳承人。本集的高潮集中在一把傣族傘的制作上,正因為沒有擺拍和愉悅,攝制組真實見證了一把傘的全部過程,以及整個制作過程中,老手藝人孩子般的天真爛漫,片尾以蜂蜜竹筒茶和土陶溫暖結尾。從這一集開始,把第一集樹立起來的極高手藝精神,慢慢分解在一個個手藝人身上,同時回答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通過這部紀錄片,給我們真正上了一課。要保護這些傳統手藝和傳統文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應該多方努力,多措并舉,不要僅僅是因為跟風,蹭熱度,而一時興起。要尊重,保護他們,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去學習、去傳承,不要讓這些傳統手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消失。媒體也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希望能涌現出更多的這樣的導演,這樣的紀錄片,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