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經過數年井噴式發展,中國綜藝節目已經形成了自身較為成熟穩定的業態形式,而在互聯網完全融入人們生活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收看網絡綜藝節目?!哆@!就是街舞》自開播以來,廣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獲得了幾十億網播量和8.0分的豆瓣評價,成為了毫無爭議的現象級爆款網綜?!哆@!就是街舞》立足于街舞這一亞文化群體,將原本在舞蹈體系中處于“非主流”的街舞推向大眾。
簡單地說,青年亞文化是青年對社會主導文化的對抗。在西方社會逐漸城市化工業化時,學界就已經注意到了亞文化問題。經過芝加哥學派的研究,亞文化的概念逐漸被確定。學者們認為青年群體與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1950年左右,“亞文化”一詞開始被作為學術術語使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逐漸成為全球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主要陣地。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在理論和方法論方面都有一定突破, 對于“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
科學技術發展至今,網絡已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青年亞文化因此獲得了新的發展。如今,亞文化的發展不僅擁有了更好的條件,更擁有著現代技術的支持,當下流行的很多新媒體應用都具備一定亞文化特征,例如微博、微信、嗶哩嗶哩動畫網等,基于這些網絡平臺,亞文化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青年群體已經成為了互聯網的主要用戶,互聯網的虛擬和開放更利于青年群體表達自我,于是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彈幕、流行語、網紅等新鮮事物,青年亞文化也就由此開始了全速發展?;ヂ摼W和青年亞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對于深入探尋網絡綜藝節目的青年亞文化呈現起著樞紐作用。
亞文化的誕生本身就是對社會主導文化的對抗,亞文化群體常使用夸張的表現形式來打破大眾對于事物的常規印象,以此來獲得大眾的目光。而對于互聯網群體來說,得益于互聯網天然的虛擬化特性的保護傘,亞文化群體在互聯網中可以更加自由放肆。青年亞文化的邊緣性不僅體現于青年群體的社會關系中,更體現在青年群體的文化上。青年亞文化常主動選擇成為邊緣,在亞文化群體中認為邊緣是一種時尚,他們站在邊緣的角度以獨特的方式參加和揭露社會。
青年亞文化的反叛特征與青年群體的邊緣性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處于社會邊緣的青年群體游離在主流文化之外,產生于青年群體的亞文化自然會對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進行抵抗,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捍衛自己的利益.反叛性是青年亞文化的本質特征.
在當代都市文化的動態環境中,青年亞文化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流行”這一現象就很能說明問題。“流行”能夠直接展現是當代青年心理動態和追求,它帶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傳統文化、主流文化等文化類型相比,青年與亞文化呈現出鮮明的“亞”狀態,即它不屑于成為主流。
伯明翰學派認為大眾文化、主流市場會對亞文化進行收編,亞文化最終會成為主流的一部分。亞文化雖然游離于主流之外,但是它的內容和形式最終都會被主流市場整合,而亞文化不是靜態的,它會以新的亞文化內容填補漏洞、擴充自身。
在英國伯明翰學派的亞文化理論中,風格這一詞匯被反復強調,學者們認為“對風格的解讀實際上就是對亞文化的解讀”。青年亞文化創造出各種流行的獨特的風格和符號系統,通過風格來展現他們的存在。
層次化著重于對這種風格化的進一步分析。這種層次化表現在年齡、文化層次、興趣愛好、社會背景一系列客觀條件基礎上。在國內以“小清新” “非主流” “憤青”為身份識別的階層分化,顯示出青年文化圈內部真有不同領地的“亞文化”圈之間具有的相交相離的特征。
在《這!就是街舞》節目中,有兩個重要的道具,即毛巾和可樂瓶,亞文化拼貼的風格手段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亞文化研究學者認為“亞文化風格的產生,不是在‘一無所有’中創造物體和意義,而是在現有的語境中把已有的物體改編,將它放置在新的語境當中,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意義?!?/p>
拼貼指在“在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里,把物體進行重新排序和語境更新,以此來產生新的意義”。拼貼是亞文化構建風格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一個拋棄和改變的過程。
在節目的第一期海選中,導師發放毛巾給某一名選手,意為這名選手通過考核。而在后面幾期節目中,不論是大眾評審還是媒體評審投票,投票方式都是將受眾的毛巾扔向舞臺。選手拿到毛巾會欣喜若狂,隊長會因為毛巾數量不夠和節目組產生沖突。曾有參與過錄制的媒體人說《這!就是街舞》經常錄制到凌晨,其中大量的時間都在重復“觀眾評委扔毛巾”和“工作人員數毛巾”這兩件事情,而即使消耗了大量時間,節目組依然堅持著。毛巾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無奇的用品,在節目中擁有了新的意義,它代表了隊長和觀眾評委的肯定。
節目中,通過旋轉可樂瓶來決定BATTLE的對象。在第十期半決賽12進7中,6位選手中需要決出最后一位晉級總決賽。導演宣布接下來的賽制將采用街舞比賽中最精彩的“搶分大戰”,主持人通過旋轉可樂瓶來決定6位選手的出場順序。街舞是一種誕生于街頭的文化,舞者選擇隨處可見的空可樂瓶作為道具,充滿了街頭隨性的風格??蓸菲坎辉偈菑U棄的垃圾,而是擁有了新的意義。
亞文化青年通過拼貼,改變了物品原來的意義,拼貼的顛覆功能給亞文化群體帶來了風格的力量。
在《這!就是街舞》節目中,Call Out、Cypher、Love&Peace等詞在節目中通過表意實踐賦予了這些詞一種共享意義。表意實踐就是更加關注符號的“能指”和“能指”的變化,反而忽視符號的“所指”。表意實踐是亞文化群體宣泄自我,尋找自我的實踐活動。
例如節目中,cypher一詞英文原意為,密碼,翻譯。而在節目中,cypher意思是舞者們圍成圓圈跳舞,不分先后順序,沒有對手,即興SOLO,代表著街舞的特色文化。CALL OUT原本的意思是召集,喚起,叫喊。節目中意思為,一個舞者對另外一個舞者或者裁判表示不服,發起挑戰。
《這!就是街舞》節目為這些符號提供了虛擬感的接觸,在這檔節目中所運用的符號存在現場性和即時性。這些詞語在節目中出現的頻率都相當高,于是在創作者、舞者、觀眾中形成了共享意義。例如B-BOY頭上的頭巾,其他舞者身上寬松的服飾,這些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它們所代表的所指不會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但在節目中這些符號被賦予了共享意義,物質符號不再是靜止不變的,變化的能指使亞文化群體能夠從中獲得意義。
青年亞文化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二十世紀的學者們在充分總結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狀況之后,找出了可以詮釋了青年亞文化群體誕生的原因。而進入到后亞文化時期后,學者們認識到青年亞文化形成的原因不是靜態的。青年亞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地區中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存在不同的形成邏輯。
《這!就是街舞》誕生于互聯網空間,網絡社會無疑是《這!就是街舞》文化語境建立的基礎。相較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和流動性而言,由于多重因素對人們進行著制約,所以現實社會的結構更加穩定,現實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都較難產生大的變動。在現實社會中,主流文化占有絕對的中心地位。而在網絡空間當中并沒有難以改變的森嚴結構,網絡空間呈現出來“一個去中心化”的動態特點。
傳統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信息傳播路徑的單向性和不暢通性。而《這!就是街舞》中處處體現了對權威的顛覆。在第一期海選時,四位隊長鎮守四條街區,舞者自由選擇一條街頭進行表演,其他舞者圍坐在街舞四周,欣賞表演。如果對表演者不服,隨時可以上前BATTLE,直到挑戰者心服口服。不論是大神還是普通舞者,都在一條街上跳舞,不存在任何差異。
而在選擇隊長的時候,用一期節目的時長來表現了四位隊長與舞者之間的互動選擇。與以往選秀節目不同,“這!就是街舞”不是單純的導師選擇選手,而是舞者和隊長進行雙向選擇。
嘻哈文化的起源地點是美國紐約,嘻哈文化在主流文化的視野中通常被看作是叛逆、不學無術,很多人將舞者的大肥褲子和紋身等標志看成于小混混同等。而《這!就是街舞》將街舞這一小眾文化作為主體推向大眾視野。在節目中,觀眾可以感受和了解街舞的魅力。每一個技術動作都還有字幕標識,每一個街舞類別都有注釋解釋,觀眾能學習到街舞文化。在決賽階段,節目組邀請到專業街舞比賽的DJ和主持人到節目現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街舞文化。節目中反復強調的LOVE&PEACE,強調街舞才是真正的主角,才是最大的贏家?!哆@!就是街舞》通過對邊緣文化的關注,通過為邊緣群體建構主體,構建著青年亞文化。
互聯網的虛擬和開放特質為青年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這!就是街舞》作為現象級網絡綜藝節目,高點擊率高口碑,甚至刷新了網絡綜藝節目海外版權的最高報價,這都與青年亞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發展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