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斌
(湖北省襄陽日報社,湖北 襄陽 441021)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廣大讀者對新聞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報紙氣象新聞的報道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相關人員一定要秉持起“服務為主,內容為王”的新聞報道理念,以此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站穩腳跟”。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報紙氣象新聞報道的現狀和拓展思路進行分析研究。
受制于傳統新聞報道理念的影響,當前一部分氣象新聞采編人員、報道人員仍將工作視角鎖定在“天氣”這一層面當中,并未實現向生活休閑、科普知識宣傳等方面進行延伸拓展,這與當前“內容為王”的現實背景是極不相符的。長此以往,讀者很難從報紙中了解到更多有價值、綜合化的信息,從而逐漸喪失對報紙氣象新聞欄目的關注度。
現階段,有少數氣象新聞工作者秉持“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工作態度,并未意識到氣象新聞服務工作的重要性。這樣一來,這些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挖掘動力不足、懶于創新等問題將會完完全全地暴露在實際的新聞報道內容當中,導致氣象新聞千篇一律,毫無生機可言。
現階段,受到網絡技術的沖擊,報紙氣象新聞報道在社會影響力、群眾認可度等多個方面呈現出了日趨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報紙氣象新聞內容過于籠統化、大范圍化造成的,從而無法使報紙發行區域的居民感受到天氣新聞的實際應用價值。據此,可將新聞價值取向、報道眼光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簡而言之,即在新聞內容中體現出天氣變化對具體區域內居民出行、游玩的影響,從而真正實現與“百姓真需要”的協調統一。
例如,在報道2018年1月的暴雪天氣時,可在“襄陽24日至25日大到暴雪,局部大暴雪,且大部伴有4至5級偏北大風;26日白天風雪暫歇,27日至28日又有一次中到大雪天氣過程。此次過程將出現明顯積雪,積雪深度可達15-25厘米”這一標準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做好配套的生活類建議提示,如“注意做好農業、越冬作物、蔬菜等防雪防凍”“注意出行防寒保暖”等。
現階段,受到傳統報道理念、人員工作態度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報紙中的氣象新聞內容呈現出了“千人一面”的情況。這樣一來,一方面難以引起廣大讀者的新聞關注興趣,不利于氣象新聞“粉絲群體”的建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氣象新聞工作團隊和單位的競爭力建立。由此,相關人員在進行氣象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應像天氣一樣做到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通過運用有效的文字藝術,為新聞讀者提供出更高水平的閱讀享受。
例如,在進行沙塵暴污染的新聞報道時,相關人員可以創新突破傳統的線性新聞報道方式,將“沙塵暴逼近襄陽?沙塵天氣會否成為常態?浮塵預警為何缺席?如何阻止浮塵的腳步?請跟隨本文一起,面對時隔數年卷土重來的沙塵暴天氣,解開南方浮塵之謎”這樣有趣味而又不失犀利的文字內容設計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地激發讀者對氣象新聞內容的好奇心與關注度,從而更好地實現氣象新聞傳遞知識、益于民生的重要價值,同時也為氣象新聞欄目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群眾基礎。
為了提升報紙氣象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相關人員還應在知識方面下足功夫,使報紙讀者在面對各種天氣類型時,做到“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面對襄陽市2018年的第二場大雪時,許多人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上一次飄的是一團一團的雪花,而這一次的雪花卻是一根一根的?”。據此,相關人員即可在報紙氣象新聞報道中做出相應的科普宣傳,將“層結的溫度不一樣,和形成降水的條件有關。高空中的云是由許多的小冰晶組成的,而每一場雪,根據當時的氣溫條件、抬升運動等情況的不同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形態”這一知識信息加入到新聞內容當中。
此外,在遇到臘八節、月全食、“超級月亮”等特殊情況時,相關人員還可將有關節日、天文的知識融入新聞報道當中,也能起到很好的知識輸出效果,進而提升廣大讀者對報紙氣象新聞欄目的認可程度。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報紙氣象新聞報道質量的有效提升,就必須將自身工作理念與讀者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把節日知識、天文現象、民生建議等知識內容加入到新聞當中。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贏得市場,架起氣象行業與廣大讀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