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江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88)
“編輯”,作為名詞來講,是指一種工作職務和專業技術職稱的稱呼,即做編輯的人;作為動詞來講,是指從事出版和其他傳媒工作的審查修改活動,是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編輯加工”,又稱“加工整理”,其實就是“編輯”一詞的動詞用法。
編輯加工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步驟,是中心環節。一般來說,編輯加工屬于出版單位通過選題立項并經過審稿決定采用之后的一個環節。編輯加工較之前階段的審稿,更為深入具體,要求一字一詞一句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過一個疑點。編輯加工需要審查的內容很多,除了掌握要求、步驟和方法以外,還要注意把握書稿的編輯加工原則,只有把握好了原則,才能保證編輯所改的地方,是對作者智慧的尊重,是對作品有益的改善和提高,是真正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加工原則的把握,直接決定著編輯的工作量、編輯出版的周期、作者的滿意度以及作品的原有風格甚或品質。誠然,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編輯如若修改書稿不遵循一定的原則,必然會導致事與愿違。編輯的基本宗旨是“尊重作者,尊重作品”,落實到編輯加工來說,需要把握三大原則,分別總結為:“該改的一定要改”“不該改的一定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要改”,筆者具體論述如下。
哪些屬于“該改”的范疇?書稿中出現的錯誤就是屬于“該改”的范疇。什么樣的才算是“錯誤”,這是有一定標準的。
宏觀的“錯誤”,比如,作者的書稿中不符合圖書出版合同中對于書稿內容的約定,特別是書稿整體上有較嚴重的政治傾向或政治錯誤,而不僅僅是存在個別詞句段落表述的局部問題;作品嚴重偏離或不符合選題策劃意圖(如讀者對象偏離、內容側重點偏離、篇幅嚴重超標等)。這種錯誤,其實在策劃編輯組稿或審稿的時候,應該都會排查,當然,不排除有疏忽或漏網之魚,這需要責任編輯時刻保持這種警惕和有疑推定的精神,把這種“錯誤”發現在全面而具體修改書稿之前。本文重點談的其實不是這種宏觀的錯誤,而是相對微觀的錯誤。
微觀的“錯誤”,也就是編輯通過一字一詞一句一符的審讀,發現有違背出版標準的詞句或觀點,發現專業上的問題或常識性的問題,發現語言文字上的問題,發現技術規范上的問題,消除書稿中可能存在的政治性、科學性、文字表述方面和技術規范方面的錯誤和不妥,把好政治關、知識關、文字關和技術關。書稿中的錯誤,一般分為實質性的錯誤和非實質性的錯誤兩種。編輯發現的實質性錯誤,比如政治問題、專業問題、觀點問題,一般由作者自己修改,編輯只負責發現疑問;特殊情況下,編輯可以修改后,再由作者加以審查和確認。編輯發現的非實質性錯誤,比如語言文字問題、技術規范問題,一般由編輯自己按照出版規范自行修改,修改后由作者加以確認或授權同意。
特別要說明的是書稿中有關政治問題的把握。政治事關作者的觀點、編輯的態度、出版社的立場,如果處理不好,可能面臨圖書收回、相關責任人處分,甚至期刊社、出版社停辦的行政處理。
在我國,新聞媒體被定義為黨和政府的宣傳窗口,出版的報紙、雜志和圖書均應符合政府規定的方針、政策和要求。對于政治問題,我們要把好《憲法》確定的四項基本原則、黨的理論有關內容的政治關;把好維護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政治關(特別是要正確使用涉港、涉澳、涉臺宣傳用語,避免不規范、錯誤的用法);把好政策關,避免引用失效、提法有變的政策;把好維護民族團結、堅決反邪教、反迷信的政治關;把好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關,特別是批評一類人群或制度時不要以偏概全,避免過于絕對化的表述;把好不出內容低俗、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出版物的政治關,要重視對含有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等內容的把關;把好宣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政治關,區別民俗、傳統文化與宣揚愚昧、迷信的界限;把好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政治關,涉及他人和單位名譽等權益的內容要慎重處理,確保書稿不存在大量抄襲的內容等。
在社科類型的書稿中,存在政治問題的表述或觀點是時常有的,我們的編輯必須時刻保持一顆警惕的心,把好出版物宣傳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作者,可能認為是在探討學術,但是這樣的觀點和我們出版要求的政治原則相沖突的時候,一定要按規定把好政治關,正所謂“學術有自由”“出版有紀律”,必須嚴格行事。
“不該改的一定不改”,這主要從編輯職能或分工的角度去判斷的。一般把握的指導方向是:學術觀點、寫作風格和文字風格方面的問題一定不要改。但是,這些方面不要改,也不排除我們可以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議,特別是針對某些有或大或小缺陷的地方。對這個原則的把握具體闡述如下:
這個方面的不要改也不是絕對的一個字不能改,不提出任何疑問,這不符合編輯的基本原則。這個方面的不要改的前提是,作者對自己提出的學術觀點或學術理論,觀點表達清楚,論據充分,論證有力,邏輯清晰,總的來說是能夠自圓其說,那么編輯就應當充分尊重作者的闡述。
但是,對于圍繞闡述觀點所做的陳述,如果概念表述模糊、有歧義,應當在語言文字表達的范疇內進行修改,必要的時候提出疑問,請作者答復或修改,不能想當然地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直接修改;如果論據不能說明觀點,與論證的觀點聯系不是那么緊密,那么屬于論據材料引用失當,可能是誤用或湊數,這種情況也必須提出來請作者修改;如果論證時邏輯不嚴密,前后敘述或舉例矛盾或者能推導出反例,這些對論證觀點有合理疑問的地方,都需要向作者提出,請其自行修改。除上述情況以外的學術觀點論述,一定不能改。
在《寫作大辭典》中,“風格”是指文學作品從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而鮮明的風貌和格調。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風格”是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作品所表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風格”受作者主觀因素及作品的題材、體裁、藝術手段、語言表達方式及創作的時代、民族、地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為一個基本特征得以體現。“風格”可以是一種共性,也可以是一種個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形成的時間相對比較長。不同的作者,他們在創作上表現出來的特色和創作個性都不盡相同,我們就說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具有獨特“風格”的作者,即便他的作品不署名,熟悉其作品的讀者也一眼就能識別出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特征屬性。具有寫作風格的作者,都是屬于長期從事寫作,寫作水平較高,研究比較深入,具有成熟穩定的個性或特色的人。
在我們編輯接觸的書稿中,肯定不乏這樣具有高水平的作者,具有獨特的寫作風格,對于比較熟悉的作者,我們很容易把握其自身獨有的風格;對于不那么熟悉的作者,只能通讀全書,注意熟悉了解把握其風格,遇上一些可能是體現寫作風格的語句或體例,不能擅自修改,但也不妨礙提出自己的疑問或修改意見,而且是必須慎重。
“文字風格”是一個作者對遣詞造句的一種拿捏和運用方法,與“寫作風格”相比,它著重強調的是作者在詞句運用上的技術手法,體現作者的文學修養、文化水平和思維習慣等。“文字風格”與“寫作風格”同樣都是屬于“風格”一隅,但是表現得更加具體,是后者落實或體現到文字的一個方面。“文字風格”,從技術的角度看,比如實詞、虛詞的運用,長句、短句的運用,謀篇布局的安排,虛擬語句的運用,祈使句的運用,反諷、倒裝、設問等運用手法,即是體現的基本手段。文字風格可以說是一個作者或說一個人的無形“招牌”,是作者內在的文化水平、文學修養、思維路徑的外在表現,是通過文字構建出來的一種話語體系,彰顯作者的內功和神韻。
因此,作者敘述觀點的文字風格,不能改,除非斷定這不屬于風格,而是不成體系的表達錯誤或失當。美國出版人杰拉爾德·格羅斯在《編輯人的世界》一書中說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編輯都不能企圖以自己的語言習慣來編輯作品。他們必須學會依照作者的語言、思維和觀點來工作,否則就會面對永無止境的挫敗感,而且很有可能形成與作者之間充滿敵意、效率低下的合作關系,結果只會編出品質不佳的書。”
“可改可不改的一定不改”,要求編輯在發現有“可改”和“可不改”兩難或兩可的斟酌上,堅定地選擇“不改”。在編輯加工修改上,無論是在語言文字表達上還是實質問題的修改建議上,修改后一定明顯比原稿要好,否則,就沒有必要改。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一般不屬于錯誤,往往是編輯個人認為的缺點或者只是覺得改了感覺好一些,連缺點都算不上。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編輯帶著個人的偏好或好惡去做判斷,而不是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編輯服務的立場去做判斷,這樣就容易造成一種不算錯的或合適的說法改成另一種不算錯的或合適的并不一樣的說法,僅僅就是這個效果。
編輯遇到“可改”和“可不改”的情況,多半是拿不準改了是不是明顯比原稿好,只是覺得這樣改似乎更好,這種情況下筆要慎重,確定必要才能改。編輯對于有疑問的地方,可能不懂或不清楚,經查文獻、資料或請教他人也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最好不要改,但并不妨礙將這個問題提交給作者,由其再次核實,遵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疑問的原則。順便說一句,對于這種提問,要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因為自己并不太確信是不是問題,所以提問的時候避免斬釘截鐵地說這是一個問題,而是重在請作者核實這個可能的疑問,幫助其排除書稿中任何一個看起來有疑問的地方,使書稿臻于完善,這樣作者也能理解和支持編輯的提問,對提出來不是問題的疑問也會充分的尊重和諒解,從而使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更加順暢和愉快。
編輯應當對作者的作品充分的尊重,并充分認識到作者才是真正的、完整的著作權人。如果編輯對“不該改的地方”改了,對“可改可不改”的地方改了,那么這個作品可能已經產生了編輯的“撰稿”“因子”,編輯成了“合著者”。這肯定是作者所反對的,作者更不能放心地把作品交給編輯和出版單位了。當然,如果“該改的”沒有改,那么既不符合出版規定,也是對讀者和作者的嚴重不負責任,其結果將對各方面帶來嚴重的惡果。我們編輯應當記住:“有權不能濫用,修改作者的書稿,即使改對了九十八處,只改錯了兩處,也是犯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