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磊
(《經濟導報》社,山東 濟南 250014)
融媒體、中央廚房……我國傳媒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紙媒在轉型與創新中,不斷進行著新的探索與嘗試,當客戶端媒體和網絡端都在嘗試蠶食更多“奶酪”時,傳統紙媒該何去何從?傳媒工作者如何實現轉型?筆者發現,無論媒體如何變化,不管形式多么豐富,內容始終為王。
“這篇文章,沒有花哨的排版和設計,勝在內容,非常感謝編輯和記者的用心!”這是2018年1月10日,報社接到的一位醫養結合體負責人的致謝電話。這種認可在傳統媒體并不鮮見,但每次我們的內心里都會感到欣慰和感慨。就在2018年1月初,《經濟導報·調查版》關注了醫養結合體的生存現狀。在我國社會老齡化和大健康理念的背景下,醫養結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色養老服務業,將醫療資源和養老保障相結合,直擊養老服務類型單一等行業痛點。
當大部分媒體對于醫養結合的報道,比較多的體現在對于老人的照顧、對于慢性病的護理等方面,我們獨辟蹊徑,從這些方面入手,讓報道體現出投資主體在運營、管理、開支等方面的路徑與困境,這既顯示了一家媒體的內容特色,又突顯了角度的新穎性,所以,當報道刊發出來,獲得了投資方和運營方的高度認可。
眾所周知,新媒體的出現,對于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帶來了傳播的壓力,尤其是在時效性上,對于一張報紙而言,不能因此就降低自己的內容標準,新聞比之前應該有更高的標準。獨特的新聞性從哪來?當然是內容。
到今年,筆者在新聞崗位堅守了13年,期間見證了報紙的歷次改版和創新,如今,在版面定位上,報紙也在講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讀者的需求出發,看讀者需要什么信息、喜歡哪一類資訊。因此,在采編一線,筆者也在不斷進行著轉型的嘗試,尤其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當多樣化的傳播手段不斷涌現,擺在傳統媒體采編面前的是重重挑戰,比如,如何讓傳播的形式更符合年輕讀者的審美與口味?怎樣讓傳播的內容更有價值,對讀者更有用?當筆者追趕上新媒體采編發展的腳步,學會了生動的排版、掌握了新潮的網絡用語,并在報道中嘗試運用后,發覺每次寫出來的作品,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這樣歷經多次,直到有一天,忠實讀者告訴我,“報道沒有沉下去,風格改了,一味‘穿漂亮衣服’了。”我才恍然大悟:丟掉了報道的靈魂——內容。
重新回歸內容。每次采訪,我都要求自己采訪到當事人、相關方,采訪到與事件有關的任何細節。上述醫養結合體的報道也是如此,通過這篇報道,我們更加認識到,當新興的媒體在搶速度,搶先發消息時,報紙更應該堅守內容,為讀者提供有深度思考、有借鑒價值的稿件,這應該是報紙新聞報道的本分,也應該成為傳統媒體的特色。而內容如何取勝?一靠敏銳的新聞嗅覺,能捕捉到常人看不到的新聞價值;二靠走進現場的踏實采訪。
媒體記者經常參加“跑口”單位的活動,到了現場,尤其是對會議報道,如果只是坐著聽完報告,拍完照片,就匆匆趕回來發稿件,就跟一個只會跑、會抄的機器人沒有區別;我堅持到了現場一定要采訪到當事人,自己提問,加上自己的思索,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比如,2017年10月份,齊魯交通發展集團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宣布光伏高速公路示范路段,這是交通界和光伏界的大事,但因為示范路段尚未鋪設在實際路面上,齊魯交通發展集團準備了通稿,也建議參會媒體,以通稿內容為主。當別的媒體紛紛第一時間就轉發了幾百字的通稿,筆者認為,這場新聞發布會上的信息內容雖然不多,但是事件本身的意義十分具有“含金量”——光伏路面是世界范圍內都在嘗試和突圍的領域,而光伏鋪設在高速公路上,使高速公路變身“太陽能充電寶”,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首例。
于是,我從發布會的簡單信息入手,會后找到投資方、技術研發方的相關人士做了深入探討,分析了事件背后的技術突圍情況;并跳出事件本身,站在產業化的宏觀視野觀察這一事件,圍繞產業發展,落筆于“智能交通+光伏業”的未來,探尋規模化應用的出路,為光伏高速公路的產業化應用和發展提供了理性分析視角。
不出意料,作品刊發后,得到了交通界和光伏界的諸多關注,新華網、今日頭條、騰訊、新能源相關網站等媒體紛紛予以轉載、引用,投資方和技術研發方認為,這篇分析報道在同一事件的報道中“亮眼”。
“看報的人越來越少了!”當類似的消極聲音出現在耳邊,作為紙媒工作者,我從每一次對于內容為王的堅守中收獲了讀者的掌聲和關注,于是,我更加堅信,雖然我們的確無法阻止時代發展步伐,但做好每一篇報道,讓每一篇報道的內容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們就不會淹沒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