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輝
(阜陽日報社,安徽 阜陽 236011)
依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半年新增網民199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4.3%。在互聯網全面滲透的新媒體環境下,媒體業態的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傳統媒體傳播渠道覆蓋難度逐步加大的語境下,新媒體的屬性決定了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在外宣工作中,其優勢已凸顯。
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支持媒體融合的政策,各新聞媒體也先后成立了新媒體部門,然而,在媒體融合中的做法,大都是做加法,將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附加值。在內容上,均未組建新媒體內容生產部門,僅僅是照搬傳統媒體的內容。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年齡在10至39歲的網民占72.1%,而傳統媒體的內容受眾傾向于中年人群體。因此,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新媒體平臺難以根據其受眾群體特征,生產充分滿足其需要的內容,從而缺乏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
新媒體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占領輿論高地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遺憾的是,高水平新媒體技術人才是地方新媒體單位長足發展的軟肋。
新媒體作為開放型新興媒體,用戶體驗決定著傳播的渠道。現在不少新媒體的PC端,還停留在3.0或4.0版本,尚不能支撐“輕松簡潔、專業實用、用戶體驗”的核心要求,對優化用戶體驗,實現貼心的人性化需要,還有一段距離。這不僅失去了基礎性用戶,更會讓黏性用戶的數量越來越少。
新媒體語境下,創意和設計左右著整個新聞生產傳播過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將文字、圖片、音頻等新聞元素通過編輯吸引人的眼球?如何使讓人拍案叫絕的創意、設計吸引更多的人閱讀、互動、轉發,已經成為新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的重中之重。
另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人才已經由跨行業向全產業轉移。目前,高校新聞專業的培養方向,主要是以大眾傳播為主,而忽視了新媒體必需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口頭傳播、跨文化傳播等領域。傳統媒體人員因對新技術、新平臺、新媒體語境掌握不足,從而導致新媒體人才匱乏。
媒體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隨著低門檻的個人媒體的興起,在人人皆是傳聲筒的語境下,渠道多元化、內容碎片化的呈現,在追求短頻快的過程中,內容生產者的知識結構、生活背景以及信息渠道等制約,嚴重降低了網絡信息的公信力。
長期以來,因地方紙媒和廣播電視傳播區域化的限制,新媒體的屬性決定了其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外宣工作的重要渠道,那么,作為地方媒體如何做好外宣工作呢?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舉措。
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門檻降低,傳播形式多元化,傳統“宣傳思維”漸漸落伍。例如黨報、黨刊,通常是“有什么,刊發什么”;“想刊發什么,就刊發什么”。這種“高大全”的正面宣傳,文本僵化,在新媒體時代,往往容易引起“正面信息負面化”的尷尬局面。
當前,外宣的主要方式是講故事、講好故事,以故事為切入口和載體發聲。這就要求地方新媒體,創新內容生產考評機制。①將外宣工作納入考評體系,采取實物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予以鼓勵;②對適合做外宣的選題,組織精干力量采編,在內容的撰寫、編排、推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③加強與中央、省級新媒體和兄弟地市級新媒體之間的互動。
當前傳統媒體正全力轉型,新媒體發展勢頭猛,多渠道、多平臺形成信息爆炸時代,讓傳統媒介生態環境呈現困境,但轉型的媒體如何在紛雜的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亟需引入“營銷思維”。
首先,作為地方新媒體須具備“三聽”:①聽自己,怎么樣才能找到自己;②聽“競爭”對手,掌握市場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的動態;③聽目標受眾,了解受眾的需求。以市場倒逼內容生產、技術平臺和營銷思維的發展和創新。
其次,加強品牌戰略。低門檻的信息傳播渠道,導致碎片化的信息有片面性,甚至虛假信息層出不窮。作為專業的地方媒體單位,必須從源頭上杜絕“假新聞”,提升傳媒品質。在信息的多元化傳播上,利用技術、平臺、追蹤等手段,加強對內容產品的“打假”力度,確保信息查之有據,傳播有力。
再次,提高多元傳播能力。新媒體是開放的傳播路徑,也是包容性的發展軌跡,作為地方新媒體,應利用內力與外力相結合,打造一支網絡“先導軍”,有針對性的培養網上意見領袖,并充分利用意見領袖、社會化媒體工具激發漣漪效應。建立有效途徑聆聽用戶反饋,分析并不斷優化產品及營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