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鈺
(江蘇省靖江日報社,江蘇 靖江 214500)
靖江是長三角上一座濱江縣城,是蘇中的南大門。今年是《靖江日報》復刊21年。多年來,靖江日報社各項工作全面發展,蓬勃向上,綜合效益穩居全國縣市報第一方陣。報社先后獲得全國巾幗文明示范崗、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江蘇省文明單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先進集體、泰州市學習型黨組織、泰州市文明單位標兵、泰州市學習型組織示范單位、靖江市十佳單位等榮譽稱號以及中國報業協會頒發的“中國報業經營管理獎”“中國報業新媒體創新項目50強”“全國縣市報經營成功案例評比第二名”。
靖江日報人才戰略的確立,萌生于報社復刊籌備之時,形成于黨支部成立之后,堅持發展于各個時期。他們在討論報社方針大計時,從黨中央及上級部門的指示、論述中領悟人才戰略的重要性,從工作實踐和親身的經歷中領悟自己培育人才的必要性,從報社的社情領悟辦報育人的可行性,確立了“人才興社”的方針,明確了自主育人的路徑,確定了一邊辦報一邊辦“校”的運行模式,全面實施人才工程。在努力辦報的同時,讓報社成為一所培育新聞編輯人才的“學校”。他們不斷探索研究,用心尋找辦報、辦校的契合點,在建立運行機制、長效機制,在深化、完善、提升上下功夫,使報社一邊辦報一邊辦“校”的人才工程得以在發展中堅持,在融合中增效,在創新中擴容,與時俱進,越辦越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運作模式。
集中培訓與全員自學相結合,集中培訓抓共性,全員自學抓個性。集中培訓主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新聞理論、媒體融合新技術等,提高員工政治覺悟、大局意識、專業技能等。原則上每個季度舉辦一至二期“傳媒講壇”,多年來已先后舉辦黨務政務業務培訓班近200多期。教員由專家教授、地方黨政領導、報社領導擔任。個別學有專長成績突出的老員工也走上講臺舉行講座。個人業余自學是主要的學習形式,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原則是缺什么補什么。在報社,從領導到職工,從采編人員到發行人員、行管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無一例外參加業余自學。報社還和靖江組織部門對接,利用靖江網上干部學院平臺,為每位員工報名參加學習。當前,傳統媒體迎來“寒冬期”“瓶頸期”,在“轉型升級”的呼聲中,靖江日報社依然緊抓人才培養的“牛鼻子”,不斷改變員工思路、培訓新媒體操作方式和手法,全力適應全媒體時代,報社編輯記者很快轉換了角色,形成一專多能的全能型人才。去年靖江“兩會”召開期間,《靖江日報》全媒體矩陣,按照事先的策劃,各有側重、各展其長地跟進報道,新媒體總閱讀和點擊量達60萬人次。
外出取經求教與內部互幫互教相結合。每到報社發展關鍵階段,報社總是積極主動下先手,提前組織人員帶著課題到優秀部門、大專院校、上級新聞單位觀摩學習,跟班作業,借鑒經驗,不僅獲取了知識技能,而且更新了觀念,提升了整體素質。當靖江市委將籌建靖江網站的重任交給靖江日報社,他們立即組織突擊小組攻關,先后到南京、揚州等地網站學習考察。回靖江后奮戰一百天,如期開通“中國靖江網”,很快創成“江蘇省地域特色網站”。如果說送外培訓深造,是培育骨干人才的開放式平臺,而在報社內部廣泛開展的“青藍工程”,則是以老帶新、互幫互教互促造就人才群的智能搖籃。這種在內部結對子互幫互教活動有多種類型,如優勢互補型、目標導向型、同質共進型等,而開展最早的則是以師帶徒型。這些年來,每來一批新同志,報社在對其進行崗前培訓時,便安排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實際經驗足的老同志,與這些“新兵”結對,面對面、手把手進行輔導。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新手一般三個月就能單飛。
蹲點鍛煉與制度保障相結合。轉作風、改文風、保學風,是靖江日報社的又一個工作著力點。他們將全市30多個鄉鎮、園區、機關部門和重點企業,作為報社員工的蹲點采訪基地,此舉進一步密切了編輯記者與基層群眾的聯系,提高了他們“抓活魚”的本領,使得優秀作品也不斷涌現。消息《靖江長江岸線以“米強度”論英雄》榮獲江蘇報紙好新聞一等獎。微電影《香櫞》獲得首屆中國報業短視頻微電影大賽“十佳優秀微電影獎”和第四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
建章立制,是確保創建學習型單位工作規范化、經常化的有力保證,靖江日報社先后出臺了《新職工崗前培訓制度》《年度員工技能培訓提升計劃》《青藍工程實施辦法》等30多個文件,對大家的學習守則明示于前,嚴查于中,考核于后,并將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作為年終評選先進、晉升晉級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將學和不學、學優和學差明確區分開來,實現了規章制度系列化,激勵措施實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