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公共頻道,海南 海口 570100)
紀錄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詞條解釋,是專門報道某一問題或事件的影視作品。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作品表現形式,真實反映了生活場景,促進了電影事業的誕生和發展。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我國的紀錄片編輯人員以前被稱為紀錄片剪接,最初的剪接人員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更多地將精力放在關于拼接技術和繁重的制造技術上。但是隨著影視制作水平的提高,紀錄片后期剪輯在紀錄片制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紀錄片敘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順序剪輯結構又被稱為階梯遞進式或者是逐層遞進式,是指根據事件的進展、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邏輯順序來安排剪輯層次,從而使整個工作有一個清晰的線索,逐步地指示人物的命運、事件的趨勢等,人物和事件發展順序排列法是最平常與基本的敘事手法,最容易被人所理解,它可以用時間軸將材料按線性順序來排列。
交叉結構是兩條或多條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的快速頻繁交替拼接。一條線索的發展常常會影響另一條線索。每條線索相互依賴,最終匯合在一起。這種編輯手法容易引起懸念,營造緊張氣氛,增強沖突的尖銳性。
所謂的“圈套結構”,也可稱為“敘事模式”,是指以敘事線索為敘事力量,以時間方向為主導的結構模式。在這種結構中,結構故事不是由事件過程的因果關系驅動的,而是通過對事件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反復敘述來凸顯事件的深層。敘事本身的意義。它并不是通過故事的曲折來吸引人們的心,而是因為敘事層面和故事情節的微妙編織而引起的不確定性。
蒙太奇,早期紀錄片創作作為紀錄片藝術的基本特征,起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的“紀錄片語言”基本上被稱為“蒙太奇語言”紀錄片“蒙塔”。“歌語”紀錄片是鏡頭,根據生活的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和審美原則相結合的手段。蒙太奇作為紀錄片藝術的基本特征,在紀錄片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所謂的“紀錄片語言”,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蒙太奇”語言。掌握和熟悉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編輯的基本技能,對增強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大有幫助。
在制作紀錄片時,不僅要通過前期編輯來完成,后期剪輯作用至關重要。紀實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有感情的藝術,而不是部分的藝術。簡單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電影的意圖和觀眾的心理秩序,在許多不同的場景中拍攝一部電影。按照原來的想法,是整個影視作品的立意和主旨“站”起來。對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剪輯,就是要充分了解其中的組合與邏輯,利用技術手段,對分割的片段進行整合,從而表現出故事的跌宕起伏。總之,蒙太奇是連接分割鏡頭的方式,可以看出蒙太奇是連接鏡頭、生活邏輯、秩序的方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電影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紀錄片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宣傳手段,而成為了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表達方式,甚至成為了一個產業,由此一批又一批的紀錄片應運而生。此外,跟單投資的趨勢亦有改變。畢竟各種資本已經進入中國紀錄片,它將對整個中國紀錄片的生產和經營產生深遠的影響。
實踐和經驗表明,在紀錄片作品制作中,非線性編輯的手法是更為合適的。因為非線性編輯手法的運用,有利于紀錄片作品中多層圖片的疊加,以及有利于對透明、快速、慢動作、三維動畫、特殊顏色進行處理,同時在處理特殊字幕方面也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甚至,近幾年紀錄片作品的剪輯中,除了使用特效外,不少作品還使用了多達5秒的大量鏡頭,這種剪輯方式值得借鑒和肯定。
紀錄片后期剪輯過程是一個需要實踐與經驗逐步積累的過程,剪輯方式的多樣性和創新促進了紀錄片產業的整體發展,如何選用合適的編輯方式,發揮好后期剪輯在紀錄片敘事中的作用,是每個后期剪輯工作人員亟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