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陽朔縣廣播電視臺,廣西 桂林 541999)
縣級電視臺是我國電視網覆蓋面積的最小一級電視媒體,其新聞是縣級電視臺重要的自辦節目之一。電視新聞采訪工作則是電視新聞節目的基礎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聞采訪工作的實施狀況,直接影響到電視新聞的品質和水準。筆者結合多年在縣級電視臺新聞采訪工作的實踐,在此梳理縣級電視新聞采訪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分析其成因,并著力尋求解決之道,希望能夠對縣級電視臺同仁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縣級電視臺平臺低、起步晚,且管理者水平參差不齊、要求各種各樣,難免會使得新聞采訪工作存在諸多的問題及困難。其主要的問題和困難為:
新聞采訪選題的設置是采訪工作的開端,一般新聞選題的來源可歸為以下幾個方面:黨和政府的文件、決議和領導人講話;各種會議、簡報和情況反映;編輯部指定的任務或報道提示;記者的觀察和人際信息網;從新的角度切入其他新聞媒體的已有報道;召開專門的選題策劃會等策劃活動。而在縣級電視臺的新聞采訪工作中,新聞采訪選題卻是基本由領導、編輯部指派、提示或其他部門、單位提供新聞線索,主動尋找策劃選題的情況相對較少。
當前,縣級電視新聞采訪工作主要內容就是會議新聞,以南方某縣城15分鐘的縣級新聞欄目為例,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甚至更多的時長和條目是各類型會議。這些會議基本是傳達上級各種會議精神和重要領導的指示精神,以及各職能部門、各行各業的培訓和講座等等。在進行新聞采訪工作時,不少記者習慣把會議通知、會議流程和領導講話稿等資料拿來進行修修改改,形成一種公式化新聞報道。這樣的電視新聞結構模式化、維度單一、語言官方,缺乏深度和親和力,難以讓觀眾把自己的經驗和情感融入其中。而一些突發性焦點事件、生活服務信息、文體資訊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選題,則很少有涉及,那些開展批評性、監督性內容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采訪報道更是少之又少。
內容決定形式,這句話不無道理。在縣級電視新聞采訪工作中,大量的會議新聞及相關時政類選題,導致電視新聞采訪形式多以消息和專題形式呈現。雖然也有一些縣級電視臺嘗試直播報道,但也僅限于偶爾一兩次的文藝晚會和慶典類活動。這些新聞報道幾乎全都以正面報道為主,通過畫面配上播音員解說,沒有現場,讓觀眾感到新聞與現實脫節又“不新”。雖然條目不少,但是報道方式手段單一、風格雷同、面孔相似、使整個新聞節目形式固化,讓受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與日益活躍的社會思潮漸行漸遠,難以滿足大眾對電視新聞的真實需求。
縣級電視臺的記者多是“半路出家”,或者其他專業,真正電視采編播專業的人才稀缺。而電視新聞采訪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一般一條新聞報道需要至少兩名記者(分別負責攝像與撰稿)配合才能較好完成。但是,在當前縣級電視新聞采訪工作中,基本上是一名記者把燈光、拍攝、資料收集、寫稿、后期視頻剪輯等所有的工作做完,他們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顯而易見。再加上電視臺記者崗位流動性強,有些記者來電視臺工作一年、兩年,剛剛熟悉業務,又因各種原因離開,導致整個新聞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節目質量當然會受到影響。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各種科技和傳播方式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繼續教育是電視媒體確保其先進性、不斷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當前一些縣級電視臺的業務培訓,主要集中在對新入職記者的攝像和文稿撰寫等方面的簡單培訓,缺乏長期、精準、系統性培訓規劃,對記者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新聞采訪工作的創新及節目質量的提高等方面,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縣級電視臺基本都是財政撥款創建,由于縣級財政資金有限,一些電視臺還存在幾人合用攝像器材的情況,也缺乏搖臂、軌道、航拍飛行器等動態拍攝器材,編輯和錄播設備等也相對比較落后和簡陋。十八大后,一些地方公車改革“一刀切”,導致某些縣級電視臺沒有采訪專用車,給外出采訪工作造成諸多不便。待遇方面,記者特別是聘用記者的薪金比較低,難以留住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
在我國,電視媒體具有“喉舌”功能,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之一。電視新聞是電視媒體發揮輿論引導功能的基礎,是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服務的。因此,這就決定了新聞采訪工作,既要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也要滿足受眾日益增長收視需求。過多把鏡頭和角度對準黨、政領導人和各種會議,必定導致新聞節目與群眾脫節,有悖于電視新聞報道所遵循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
雖然八項規定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嚴厲禁止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但一些縣級電視臺在開展新聞采訪工作中,領導的要求就是最高要求,唯領導論、上級論還是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不管業務、不懂業務的領導也隨己意指派任務或提出具體要求,讓一線新聞采訪工作變得束手束腳,嚴重打擊了記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不被批評就是表揚”的思想影響下,在整體策劃、創新意識缺乏的大環境下,記者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做事前準備和策劃,而是習慣于按照原來的老套路進行拍攝、撰寫,這種思維模式導致整個新聞采訪工作缺乏動力和創新,從而使得工作日益陷入模式化、形式雷同、“不接地氣”等“沼澤”之中。
電視新聞能夠系統地、形象地報道事物發展的過程,因而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影響力。電視新聞節目中文字、同期聲與畫面等的恰當使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縣級電視新聞節目不時出現畫面亂、色彩失真、文稿與畫面不符,采訪形式簡單、“字數不夠,同期聲來湊”等怪象,節目中出現生硬的座談式采訪或大段的人物采訪,顯得枯燥而累贅,電視化敘事能力整體偏弱。其次,部分縣級電視臺新聞采訪工作中普遍存在一個記者身兼數職,既要拍攝、采訪,還要寫稿、剪輯,本該兩三個人的工作量,常常由一個記者全部做完。這些記者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在高強度下,很容易導致工作粗糙,節目水準不高。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又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導致大部分新聞記者消極應對,不求上進,甚至選擇離開新聞隊伍。再次,一些記者為了出成績,不惜夸大報道,虛構情節,在采訪工作中杜撰事實,嚴重影響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縣級電視臺人員管理方面受制整個機關、事業單位管理制度,要經過層層審批、考核。各種程序比較煩瑣、復雜,耗時較長。因此,對于緊缺的崗位不能實現即時招錄使用,開展考評時,也難以依據行業和崗位特色,進行有效考評。
上述存在問題及形成原因,客觀說來,在縣級電視臺中幾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針對形成原因,如何破解這些問題和困難,以提升縣級電視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發展的水平,各地均作了大量的探索,筆者歸納有如下4個方面對策: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現今社會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面對著急劇變化的新時代,縣級電視臺要抓住機會,找準定位,加強管理,整體策劃適合時代發展的新聞節目,有效開展輿論引導,打造品牌新聞節目。新聞工作者也要打破原有的殘舊思想,拋棄以“無冕之王”自居的高高在上心理,從思想意識上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報道工作,不斷轉變觀念,以更加謙虛的姿態和更為務實的作風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操守和業務水平,為推動出電視媒體更好發展盡一份力,力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
縣級電視臺是開展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的一個重要平臺,決定了縣級電視臺既要宣傳也要監督,明確定位,把鏡頭多轉向群眾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上,適應時代要求,勇于改革創新,不斷拓寬新聞選題,豐富采訪內容,采用多種報道方式,找到電視臺在傳者與受眾之間的平衡點,及時、快速、客觀、公正地報道,贏得受眾的信賴,實現新聞節目的迅速有效覆蓋,取得滿意的成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名傳媒研究專家段鵬先生曾指出:“受信任的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和觀點往往能夠更快地被受眾接受” “公信力差的媒體難以形成競爭力,在市場角逐中將會被淘汰”。
開展系統化培訓、分層級培訓。縣級電視臺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保持有力的競爭力,不僅要求從業新聞采編人員獲取正式的記者證外,還要參加系統的培訓。系統的培訓應包括長期、中期、短期培訓計劃,并結合實際情況,擬定培訓的級別、培訓的目標、內容、形式、對象,培訓的師資力量等詳實內容,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開拓網絡培訓課堂,為縣級新聞記者牽線眾多大臺新聞專家和一線采編播工作人員,進行即時在線學習,快速知曉和精準掌握電視新聞及節目制作的前沿知識和方式方法。定位精準的分級培訓,能夠確保新進人員能夠快速上崗,老記者的業務水平也能夠不斷提升,打造一支具有時代競爭力的媒體隊伍,促推縣級電視新聞質量不斷提檔升級。
電視新聞工作,涉及采編播控等四個方面,環環相扣,容不得半點馬虎。制定完善的管理辦法,明確各環節工作職責,壓實責任,加強督責,推動整個工作高效運轉,實現新聞節目及時到位播出,達到預期效果。采用靈活的考、聘雙項機制,錄用相應文化水平和職稱的新聞人才,合理利用已有資金,多途徑增加收入,確保錄用人員實現同崗同薪。建立科學激勵機制和不斷完善職稱評選工作,讓人才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留住人才,穩定隊伍,為電視臺良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雖然縣級電視臺新聞采訪工作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然而機遇和挑戰并存,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縣級電視臺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要以更為務實的態度,不斷借鑒省市及國家電視臺新聞采訪及節目制作的先進經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鍥而不舍的精神,直面發展中的困境和頑疾,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縣級電視新聞的質量,有效發揮電視媒體輿論引導的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