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古冶區圖書館,河北 唐山 063100)
閱讀作為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類傳承知識和延續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將“走向閱讀社會”推向世界,并于1995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旨在通過贈書、讀書等行為鼓勵人們閱讀,使閱讀成為全世界的行為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曾說:“于個人,讀書益智修身;于國家,讀書富國強民;于社會讀書構建秩序與和諧。”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中投入了大量的經費與資源。而我國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中投入的經歷和財力遠不如西方國家,因此一個穩定的閱讀法律環境和閱讀氛圍,對我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底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我國2017年人均閱讀量與前兩年基本持平,約為4.66本,仍不及西方發達國家。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手機和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且接觸時間都較2016年的各專項數據有所增加。
同時,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國民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閱讀開始從傳統的紙質閱讀向電子書和有聲閱讀傾斜。截至2017年,我國有超過三百萬的國民利用手機APP等媒介進行閱讀。其中,成年國民的平均聽書率較2016年提高了5.8%;0~17周歲未成年人的聽書率也與成年國民基本持平。這說明聽書并不是一個年代的特征,而是科技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的必然趨勢。
我國地域廣闊,造成各地區經濟、教育、文化程度差異較大,導致各地區居民閱讀率、閱讀量和閱讀媒介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經濟發展和生活節奏截然不同的城鎮和農村表現尤為明顯。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的紙質圖書閱讀量升高了0.23本,農村居民的紙質圖書閱讀量卻下降了0.26本。與城鎮不同,農村地區存在發展緩慢、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落后的現象,農村閱讀狀況的改善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鄉村文明,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目前我國必須加大農村閱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等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的作用。在組織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時,重點向農村轉移和傾斜,同時要培養農村居民良好的閱讀習慣、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扎根農村的閱讀推廣人,使閱讀在農村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國自2006年中央宣傳部等十七個部門聯合倡議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政府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民閱讀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成為“十三五”期間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是提高國民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為有效配合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我國需在立法的角度,為閱讀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撐和閱讀環境。
2017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下簡稱《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將“全民閱讀”收錄在冊。該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實現了我國文化立法的重大突破,在文化法治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公益性/經營性文化單位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應當利用自身資源,為公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支持,促進“全民閱讀”。同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公布復合本行政區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并組織實施。
2017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辦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并于同年6月起實施。該提案以“全民閱讀”立法,首次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推進國民閱讀。
2017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正式頒布,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在我國,公共圖書館承載著文化遺產、提升國民素質、傳承文獻資源的職責,《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彌補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界的立法空白,加強了政府、法律對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進而較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讀書閱覽權利。2018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提交《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深化全民閱讀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建議把全民閱讀提升為國家戰略。
自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全民閱讀的工作,目前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提案,旨在推動全民閱讀向縱深發展。
在我國,公共圖書館是向社會公眾免費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是人類知識的載體和傳承機構,是全民閱讀推廣的主要陣地,公共圖書館一直努力追隨時代和民眾的需求變化做出調整和優化,促使“全民閱讀”縱向深入發展。據相關測算表明,全國公共圖書館僅用了6%的經費,便獲得了全社會1/3的閱讀量,足以看出公共圖書館在社會閱讀推廣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本著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政府作為主導、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要求,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53個,比2012年末增加了77個,有利于降低我國城鄉居民閱讀量差異,使得閱讀更加普及。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加強自身建設,優化館舍布局,擴張館藏量,截至2016年我國圖書館館藏總量超過90000萬冊,為民眾對知識的不同需求提供了物質保障。
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共圖書館結合信息發展,開通了網上圖書館、智能APP等附加服務,使隨時隨地閱讀成為可能。同時,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需求,能更有針對性地對不同讀者進行服務。
圖書館在針對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閱讀推廣上做了大量工作。這不僅是維護讀者平等獲取閱讀的權利,更是對弱勢群體閱讀權利的一個保障,能幫助該群體走出自己的障礙,實現其人生價值。
公共圖書館可以為全民提供公正、公平等多樣性的閱讀環境,作為在滿足時代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民眾,隨著我國文化界立法的逐漸完善,我國公共圖書館為提高全民閱讀能力,培養全民積極主動的閱讀動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者的閱讀熱情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隨著我國文化方面立法的不斷完善,為全民閱讀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時,公共圖書館自身的不斷進步,為全民閱讀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和普及環境。